英雄图志

第三十五章 朝中势力

    自皇帝与太皇回宫,市面越见平和,不久之后,宫中传出皇帝准备倾国库之财为太皇祝寿的消息,于是赞叹皇帝孝顺的不绝于道,京城局势更加放松,本来传说北境预警,京中内乱的消息渐渐都偃旗息鼓了,有识之士却暗暗摇头,现在将国库里的钱花光了,万一国家有什么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本来刘存勖召见余会秋之后,就有些着急要开始对佛门动手,但是余会秋还是担心后党反应,加上发动此事事关重大,于是建议皇帝先继续缓和朝政。

    过不了几天,皇帝刘存勖下旨组建羽林卫,人数不多,千人而已,专一从勋贵武家遴选优秀的子弟充作御前亲君,甚至连文臣家中有才华的子弟也在甄选当中。

    圣旨一出,京中高层官员还好,中下层官员都激动了起来,这皇帝明显是给自己打造未来的执政班底了,偏偏皇帝行事谨慎,后党无话可说,因为征集人才本身就是皇帝的权利。

    如今大夏官职还是以举荐为主,僧多粥少,能够当官的还是京中贵族或者地方上的氏家大族,中层以下官员子弟出路并不多,因此许多官员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将自己家的优秀弟子推荐过去。

    刘存勖令陈梁执掌羽林卫,当然没有宿卫宫中,而是放置在了城外的御林苑,这也让执掌宫卫和城卫的后党无话可说。

    尤其是这些羽林卫在城外不过是陪着皇帝巡游打猎,舞刀弄枪,皇帝甚至因此都不再怎么管理朝政,虽然按时参加朝会,但是基本上不怎么开口,大事都是太皇定夺,后党执行。

    这样下来,参与羽林卫的勋贵子弟就渐渐多了起来,薄昭在太皇面前抱怨了两句,却被太皇置之不理,于是羽林卫渐渐成规模,只是高层还在观望。

    不过此时还是春时,万物复苏,野兽们都在哺育期,皇帝下令不准打猎,整天就是带着一帮少年读书讨论,沙场演兵,妥妥的皇家少年团,等到皇帝在御林苑所作所为传出来,百姓们纷纷赞美皇帝的德行。

    魏国公高明亮眼见皇帝行事谨慎有节,当即决定将自己十五岁的儿子,未来的魏国公送到了羽林卫,一下子引爆了舆论。

    因为魏国公府向来不参与后党帝党争衡,眼下却偏向了皇帝,人人纷纷大加猜测,跃跃欲试。

    薄昭抵挡不住压力,又在后党的抱怨中硬着头皮面见太皇,却私下里被太皇劈头盖脸一顿骂:不要忘了我们薄家当初也是被人称作外戚,被那些勋贵功臣文官们瞧不起!要不是有先帝的超越提拔,哪有你今天的光荣。现在皇帝是你亲外甥,他自己选几个亲近人又怎么了!

    薄昭被太皇训斥,满面羞惭的退下了,他终于又想起了自己的身份,外戚,被勋贵们看不起的外戚。

    他也终于理解了薄太皇的担忧,别看后党或者薄氏外戚权势熏天,但是暗地里宗室和勋贵都是蠢蠢欲动,潜力极大,一旦有机会,就是昭宗故事,那时候薄氏满门必将覆灭。

    想到这薄昭就是满身寒冷,薄家该往何处去,他实在是不能预测,眼下最好的办法似乎是保住皇帝,然后校正皇帝的想法才是上策。

    似乎突然之间,薄昭对余会秋有了无限好感。

    虽然当初太祖肇造新朝,薄氏出力甚多,本也是勋贵一族,但后来几代皇帝刻意打压,薄氏早就不复从前,薄昭之所以充任贵官,掌握大权,乃是因为他的外戚身份,而不是勋贵之后,勋贵们早就不把他当做自己人了。

    历朝历代,朝堂里无外乎就是那几派势力,在外是勋贵或者武官,文官,功臣,宗室,在内是太监,后宫。

    一般太监势力寄托在皇权之上,皇权不振或者外朝形成合力,太监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在余会秋的原有时空,大多数时候,太监势力都是皇帝的夜壶,用的时候给温暖,不用的时候丢一边,像唐朝那种太监废立皇帝实在是少数。

    汉朝主要是大族和勋贵外戚的较量,双方轮着祸乱汉廷,灭亡西汉的王莽是外戚,灭掉王莽的是大族们联手的手笔。

    东汉则是四世三公的袁绍看不起外戚何进,四处挖坑出馊主意,最后弄的中央崩溃,天下大乱,差点被袁绍取得天下。

    唐朝属于过渡期,稳定的官僚制度正在形成但是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为了对抗藩镇,让太监掌握了中央军权,甚至自成官僚体系,才有了废立皇帝的神策中尉。

    到了宋朝,公务员制度成熟起来,太监不能干政,即便是干政,面对凶猛的文官,也大多数老实做人,因为太监到了一定官位就要转为武官,是要被文人掌握的枢密院拿捏的,所以宋朝出了许多的太监名将乃至将作大匠。

    到了明朝,文官们终于垄断了朝野,皇帝力不从心,只能拉过来太监当帮手,但是一旦皇帝翻脸,只要一道旨意甚至小纸条就能轻松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罢免法办、斩首族灭。

    大夏皇权不振,太监们比鹌鹑还要乖,但是外朝则是势力繁杂,以高明亮为代表的勋贵们是一派,以薄昭为代表的外戚是一派,以刘承勃为代表的宗室是一派,文官们自成一派,以皇帝的帝党又是一派。

    当然此时帝党有些寒酸,大概只剩下余会秋撑门面,不足为道了。

    薄昭被太皇训斥,不由得想起了昭宗前事,那时候昭宗皇帝大行,勋贵们和宗室联手,以清除外戚为由,屠戮当时的王氏外戚,顺便干掉了昭宗那个对勋贵不满的太子,还是藩王的宣宗皇帝被朝中重臣们从地方迎立为新皇帝,勋贵功臣苟合,权势大涨,成年的宣宗皇帝都不敢正面与抗---一方面是立足未稳,一方面是得位不正。

    宣宗皇帝没办法,只能迎娶即是勋贵功臣又是世家大族的薄氏为皇后,就是薄太皇,并且重用薄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