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礼物

后记

    在陪伴母亲——现在想来也是母亲陪伴我的过程中,因一些情景的刺激和感染,我时有情感喷发,偶有感悟闪现,那就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快就从我身体里蒸发了,随风飘散。如果都飘散了也行,却偏偏在心里留下那么一点点。它很不安地躁动着,让我忘不掉又想不起,既觉得有还说不出。这种如鲠在喉的感觉,经常是藕断丝连地纠缠着我。

    终于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把稍纵即逝的特殊情感和感悟及时地记录下来。在记录的时候,我既感到了心潮的澎湃,又觉得心头像火一样在燃烧。此后,我的床头、桌上、兜里都准备了笔和纸。有人告诉我,喷发的情感和闪烁的感悟,那叫“灵感”,及时地记录,就是捕捉了“灵感”。但事后品味时,觉得似乎还有缺憾。我捕捉到的“灵感”,就像是鲜花缺了绿叶,筋骨少了血肉,于是就把喷发情感、感悟闪现的原因和背景也记录了。这么做了之后,不但一吐为快不受折磨了,我还能随时很投入地品味和享受那种情感、那种感悟。

    随着时光的流逝,母亲一点儿一点儿地变老。她把衰老过程的每个细节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极力地通过演绎一系列的故事让我思考和感悟。当我完成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感性到理性、由起草文字到初稿形成这一蜕变过程后,母亲安然离世。

    我有个朋友,是学中文的,早年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后转入机关,做过多年的领导工作。2022年他回来时,我把这些文字材料让他看了。他说看时深受感染,看后由衷惊叹。他告诉我当今社会亟需这样的书籍,并建议系统整理一下,争取出版。

    出版书籍,那是文人的事,对我而言,应该是遥不可及的。当初,我主观上并没想写什么,也没有能力和勇气写东西,是心中的情感和感悟憋得我实在受不了,是不得不写。虽然这期间我也读了一些书,甚至学时如饥似渴,写时废寝忘食。但我总觉得是在被“逼”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准确地讲,我不是写作,而是对陪伴母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用心灵去体味,用情感来诉说。

    朋友还告诉我:“这些文字材料可不是轻易能写出来的,没有长期丰富的生活体验及深刻的思考和灵动的感悟,谁也难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纯朴、真实、独特,源自生活,拙中带巧,既闪烁出人性智慧之美,也散发着泥土本真之香。这与其说是你写的文字,不如说是你灵魂的呼唤——它能唤醒沉睡着的人。”

    我就回想这些文字材料形成的过程。这些文字都是在母亲身边默默地生成,慢慢地积淀,汩汩地流淌出来的,都和母亲有关,部分内容是一边观察着母亲一边写的。母亲不仅生我、养我、教育我,还在她人生的最后阶段,用各种独特的方式让我思考、给我感悟。如果没有母亲的启示,那我是一点也写不出来。我懂了,文字是我写的,但文字的灵魂是母亲给的,我只是被动地把母亲给我的思考和感悟归纳整理了一下。能写出关于孝道的文字,我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应该是母亲给我的礼物。

    我恍然大悟。这时才明白了母亲顽强活着的良苦用意。

    我越来越觉得我对母亲的陪护是本分的,是有形的,而母亲给我的礼物是意外的,是无价的。

    母亲为什么要给我这么珍贵的礼物呢?猛然想起那位朋友说的话:社会需要。既然是社会需要,我想母亲应该是给社会、给众生的。而我,只是母亲的信使。

    母亲给社会、给众生的礼物,我不能私存,应秉承母亲的意愿将它献给社会、献给众生。母亲就像是一颗火种,她不仅点亮了我,还让我去温暖他人。

    文字材料要是变成书,那它得有个名。我本想将书名定为《母亲的礼物》,这既符合实际,也是我内心的情感需求。但这个书名很难让人准确地联想到书的内容,故只能退而求其次,带着少许的遗憾,将书名改为《陪伴》。

    心中的一点遗憾,柔然而成了《母亲的礼物》。以为结语。

    母亲的礼物

    我收到包礼物

    打开一看

    惊讶地发现

    那是母亲的期盼

    时光悄悄地走了

    留下太阳和月亮

    太阳讲朴实的故事

    月亮诉如水之情感

    我把礼物

    镶入不朽的字符

    将字符

    钻木取火般点燃

    那燃烧的字符啊

    愿你的光和热

    永远温暖着

    母亲来过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