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玄袍弟子开始

第5章 讲道(求收藏 求追读)

    回到崖壁洞府内,已经三日了。

    姜宁仍在存神默想,调和着体内八气,内视丹田内,一会儿青光大盛,一会儿白光衰退,八气之间,总是如此。

    如果强行引动,就会产生气路矛盾,破坏真气运行秩序,导致走火入魔。

    面对八气无法调和的难题,姜宁始终觉得是可以解决的,只是还没找到方法,不然以前的修士是怎么练成的。

    八气无法调和,为什么会互相矛盾?是总有一气至强,一气至弱,每当至强与至弱之气变化时,其余各气也随之变化,没有找到其间的窍门,就无法混成太虚真气。

    脑海中的那一丝灵光若隐若现,每当将要蹦出来时,总是有一堵厚厚的墙壁阻挡着,难以突破。

    想到这里,顿生烦躁之情,姜宁感觉自己心神不稳,旋即一惊,立即停下思索,守紧心神。

    姜宁心道,一直枯坐冥想也不是什么好事,何不出去走走,与他人讲道交流。

    就在此时,洞府阵法突然传来警示。想道,自己这里位于崖壁,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怎会有人来?

    随后,姜宁便透过通气小孔,看向外面。

    旋即,他微微一笑,连忙打开洞府,走了出去。

    只见外面有两人等候,一人无聊地蹲在地上,一人站在旁边。

    蹲着的人是位十四五岁的少年,眉清目秀,两只眼睛乌黑溜溜,一看就是活泼跳脱之辈。

    旁边站着那人十八九岁,身材高大,长得憨厚老实,可从他眼中偶尔露出的精光表明,绝非看上去那么寻常。

    看见洞府大门打开,蹲着的少年一下就蹦了起来,飞冲向姜宁,高大青年也缓步跟了上来。

    此时,正值清晨,旭日的光线透过薄薄的云雾,洒落了下来,笼罩在三人的身影上。

    姜宁快步走了过去,微笑地看着两人,先是有些激动,随后惊讶道:“钱师弟,钟师兄,许久不见,你们不是去尘缘探亲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尘缘探亲是门派考虑到山中修行、离家已久的弟子,两年中有一月时间,回家探望亲人,缓解思亲之情。

    当然,像姜宁这样无家可归的弟子和本就是修仙世家的弟子,自然是不需要了。

    年岁较低的少年钱景程冲停了下来,昂着头,一副骄傲的模样,不假思索地回道:

    “回家三天,我娘就开始嫌弃我了,而且在家里没什么好玩的,也没有什么朋友,还不如早点回来,继续修炼。而且还能赶上这次的讲道大会。”

    旁边,憨厚青年钟山摸了摸头,带着几分笑容,接着说道:“俺也一样。”

    听着两人言不由衷的话语,姜宁微笑地看着两人,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丝暖意,他哪里不知道,这是看他孤身一人,特意回来的。

    三人中,姜宁是孤儿,钟山来自偏远地方的小村落,钱景程身世好点,也就衣食无忧而已。

    当然,对于修仙的世家子弟而言,他们三人都是凡民。

    当三人来到门派,初步修炼时,就因为同为凡民和同样资质不俗,紧紧地抱团在一起。

    随即,姜宁三人就进了洞府,交谈着各自的修炼心得与各种奇闻轶事。

    三日后,便是一月一次的讲道大会,大多数时候是内门金丹长老,偶尔也会有真传弟子或内门弟子过来讲道。

    对于诸多弟子来说,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尤其是讲师对各种功法修炼的理解。

    第四天一早,三人结伴而行,踏着薄雾,一同去往耕云峰。

    到了耕云峰山腰处,远远眺望,只见一座气势恢宏、古朴幽静的大殿坐落在山顶。

    大殿正下方有一道长长的石阶,上合星数,共计九十九阶,由于地形关系,这道石阶虽然够宽,却极为陡峭。

    即使乘穿云飞舟而来的弟子,也只得从这道石阶上去,因为云亭台只建在山腰处。

    石阶的具体由来已不可考究,据师兄师姐说,是为了磨炼历代弟子的道心,体会求道之艰,得法之难。

    进入大殿,便见多根朱红色巨柱支撑着殿内,每根柱子上都刻着朵朵、或聚或散的云纹,显得分外清净。

    此时,大殿内,已有许多弟子在打坐等候了,外面仍有弟子接连不断地进来。

    姜宁三人随意选了一处角落静坐。此处视野极好,可以望见殿内大部分空间,目光一扫,只见殿内弟子隐隐以三个地方为中心。

    一处是世家子弟所在,以一位丰神俊朗的白衣青年为首,是苏氏精心培养的天才人物,大藏峰弟子苏玉真,即使姜宁这样的专心苦修者,也听说过他越级斩杀采气期修仙者的赫赫威名。

    另一处是以一位妖娆动人的女修为中心,姓孙名倩,年约二十,面似芙蓉,肌肤赛雪,比桃花还要媚的星眸十分勾人心弦,好一位千娇百媚的女子,难怪会有诸多弟子围在她身边。

    循着姜宁的目光看去,钟山眼中闪过精光,憨厚地笑了笑,低声说道:“那位女修,姜师弟,你可招惹不得。”

    钟山天生一副老实模样,总是能打听到许多隐秘的消息。

    接着语气有些嘲讽说道:“据说孙倩十分善于玩弄人心,派中许多弟子都曾遭过她的道,很不简单。”

    姜宁嗯了一声,知道了什么情况,了然地点了点头。

    剩下一处则是赵乾阳恋恋不忘的李清菡师姐所在,女子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清丽淡雅,光彩照人,容色极美,大约十六七岁。

    似是察觉到目光扫过,李清菡直向角落望来,瞧见姜宁,脸颊上泛起轻柔笑容,轻点了下秀额。

    其旁,傲气少年赵乾阳看见这一幕,就对着姜宁挤眉弄眼。

    姜宁对着两人笑了笑,也点了点头,便专心静坐。

    两刻后,一道虹光从殿外飞入。

    瞬息间,化作一道人影落座在讲道台上,是位身材削瘦、相貌平常,但双眼细长、留有一缕山羊胡子的黑袍老者。

    与此同时,殿内诸声皆寂。

    随即,黑袍老者便盘坐在道台上,一挥道袍,开始讲了起来,声音并不洪亮,却好似能透入人心。

    “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体也。虚无者道之含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纯粹朴素者道之干也。”

    淡淡声音传来,殿内诸多弟子渐渐进入入静中,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其中,半梦半醒。

    黑袍老者平静地看了一眼座下诸位弟子,接着淡淡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

    突然,脑海中一道灵光闪过,姜宁如梦初醒,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冲炁以为和。

    旋即,讲道长老说起了修炼境界的关要。

    锻体境界是锤炼身体,诞生内气;开窍期打开内景关窍,冲破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练就小周天为中期、打开全身经脉、窍穴为大周天为后期;采气期凝练清浊二气,打通三庭一殿通中脉。

    而金丹有上、中、下三品,下品者,采气四转以下,以丹药结丹,吞服玉液离尘丹,不过一次结丹成功者寥寥。

    靠此法结丹者,虽说寿元大增,但修为手段最为低下,练就元婴已是千难万难,终身无望法相,无望长生大道。

    中品者,把人体作“炉鼎”,以“精”、“气”作药物,用“神”烧炼,促使真气转化,四转以上,未能九转者。

    与下品金丹者相比,修为手段较为上乘,但终身无望元神,无望长生大道。

    上品者,坚定道心,采气九转,莫向外求,但从心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最终水到渠成,练就上品金丹,元神有望,长生大道有望。

    讲到最后,看着台下弟子,黑袍老者摇头叹道: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随即,便化作一道虹光,向殿外飞遁而去。

    顷刻后,殿内弟子从入静中缓缓退出,有的面露喜色;有的眉头紧皱;还有的放声大笑。

    姜宁急忙忙说道:“钟师兄,钱师弟,我有所感悟,就先回去了。”

    不等两人回话,起身转身一气呵成,向殿外冲去。

    两人看着姜宁恨不得立刻闭关修炼的模样,心里也是为他感到高兴,希望他能感悟所得。

    大步流星地奔回洞府,姜宁平复了下心境,盘坐入静,在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冲炁以为和”,各气之间和谐自然,有无相生,盈虚自得。

    霎时间,灵光突破厚壁,豁然开朗,姜宁悟出了太虚功的精要所在。

    于是,内视丹田,引动八气,天地、山泽、水火、雷风相互对应,阴阳相和,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只见八色真气混在一起,最终形成灰蒙蒙的太虚真气。

    借此时机,姜宁汇聚太虚真气,顺势冲向了夹脊关。

    在修炼过程中,从尾闾关到夹脊关,往往会有岔道。

    如不明白动静相兼的道理,心境不能得到平伏,过夹脊关时就会误入岔道,导致邪念泛滥,从而走火入魔。

    讲道长老曾屡次告诫弟子,务必谨记。

    但姜宁如今混成太虚真气,哪里不明白动静相兼、阴阳相和的道理,只听“砰”的一声,夹脊关便冲开了。

    随即,体内太虚真气在不断增加,又厚重了几分。

    姜宁抑住了心中的激动,起身出了洞府,来到崖壁西侧,听着飞瀑流水声。

    此时,大日当空,炎热的光线照在身上,不复夜晚月光的冷寂,姜宁从储物袋拿出刻着太虚功的小石头,用太虚真气一转,便碾成了灰,只觉心中一片澄净。

    片刻后,一道呼喊声从远处突然传来。

    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