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风云已起
隆安二年(398年),七月。
王恭二度讨伐,可谓来势汹汹,虽然名义上是对付司马尚之,但是兵锋所指谁都能想得清楚。
正如有些事情,你明知道会发生,却没有办法阻止,司马道子心里那个苦楚,暗叹一声:“哎呀,才多久啊,咋又来了,老铁。”
实在不行,继续“抄作业”,既然王恭既然讨伐司马休之,不如把此人“休掉”算了。
司马元显看出了老爹司马道子的心意,当即否决并说出一通不符合其年龄的高深言论:“前不讨王恭,固有今日难。今若复从其欲,则太宰之祸至矣。”
反正其大意就是,老爹,你别管了,交给儿子,你只顾接着奏乐接着舞就行。
司马道子一听,觉得有想法,有见地,当即表示:“哟,我这儿子行嘞。”
司马元显虽然年仅十六、七岁,但很有格局,堪称脖子以下都是格局的小伙子。他早就料到这位握有兵权的外戚早晚要有大动作,若是只一味地满足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一次杀王国宝时他就嗤之以鼻,如今再指向司马尚之兄弟,那么说不定等不到下一次就能顺便把他们父子俩一锅烩了。
他可太清楚司马家族是如何夺得的天下,当初曹爽的故事还犹如在昨天。
庙堂之争,自古都是你死我活。
然而天真的曹爽斗到最后,居然不想跟对手玩了,想要放弃手中的权利,回家做个富家翁。
结局可想而知,曹爽大祸临头,被屠灭了三族。
如今少主即位,与当初何其相似乃尔。
……
王恭磨刀霍霍,顺带拉上了他的小伙伴殷仲堪、庾楷。
这三个小团伙公推王恭这个发起人为盟主。
这个小团伙可是不简单,其势力可着实能够覆盖其势可占大半个东晋。
风云已起,势不可挡。
先打起来的是荆州方面,殷仲堪从荆州出发,沿着长江,从上游往下游打宛如猛虎下山,其水军不日便杀下湓口,首先遭重的便是刚上任不久的江州刺史王愉,可怜他新官上任一把火还没烧便把自己给烧了。
要说王愉也输的也不算冤枉,抓住王愉的人正是殷仲堪大军前锋之一——桓玄。
此人着实了得,乃是东晋名将桓温的幼子。
相传他母亲马氏是误食天上掉下来的流星才生下他的,如此传奇,那还不是天生带着bulingbuling的光环,就连小名“灵宝”,都是跟天尊名字一样。
史书上也夸他生的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
这般门第,在那个“爸气侧漏”的年代,这官二代早就应当飞黄腾达了,奈何当初桓温把司马家族搞的太狼狈,后来司马道子亦是对桓氏多加打压照顾,才让这么个灵宝蒙尘。
祖上阔过的人,就连担任义兴太守时都嫌官小的主,曾豪言过:“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其父经略荆州多年,以桓家在荆州的地位,桓玄可能连殷仲堪这个荆州刺史都看不上,因为他这种人天生就是要捣乱的,起兵造反也不过是小意思。
另一个先锋名叫杨佺期。他亦是很有来头,乃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
弘农杨氏子弟,这个士族牌子可是在全国驰名,要论起门第比起东晋四大家族都要厉害。只是可惜这个家族南渡太晚,等过江之后还没赶上一口热汤,便处处受人排挤。
眼见的曾经的小家族都霸着大官来做,杨佺期身为杨氏子弟,岂能郁郁久居人下,他同样以光耀门楣为己任,遇到起兵讨伐这样有趣的事情自然会积极参加的。
并且此人绝非夸夸其谈之辈,他性格沉毅果敢,个性勇猛,武力值也不容小觑,年轻时与前秦交战屡建战功。
有这两个活太岁做先锋,解放湓口弹指一挥,这就好比青铜与王者打排位,基本属于平推。
司马道子眼见得殷仲堪这种货色都快带人打到决赛圈了,吓得这个酒蒙子双腿发软。
谁会想到战势刚起,俨然一边倒,仿佛胜负已分。
不过王恭的小团伙虽然打得如火如荼好不热闹,但事实上还是有些心虚的,因为他们去攻打建康,无论如何都缺少一个正当性。
虽以清君侧为名出兵讨伐,但是终究没有的到司马皇室的认可,那么便只能是师出无名。
既然师出无名,那么便很难得到天下之人的云集响应。
司马家族虽然大多数时候是个花瓶,但是却不能忽视他是皇权的一种象征,人心不管怎样还是在司马家这边,哪怕王恭贵为国舅爷也排不上号,镇不住场的。
不仅主流舆论是这样认为的,就连王恭手下的北府军将领刘牢之也人认同,想着您头一次清君侧,人家司马家族给足你面子杀了王国宝,这才没几天,你又玩这一手,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清君侧吧,做人要厚道啊。
刘牢之勇略过人,号称万人敌,在洛涧一战中他身先士卒,击斩前秦大将梁成,为晋军在淝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接着又在随后的北伐中屡建奇功,战功卓著,威名远扬,是北府军的旗帜性人物。
这仗还没怎么打,刘牢之这种带头大哥都要投,王恭深感队伍不好带。
实事求是的说刘牢之劝谏王恭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终究没有被其放在心上,在东晋那个极讲门第的社会,即便你如何优秀高门士族仍旧会也不会在乎你的感受。
一个“兵头”的话,王恭如何能听得进去呢?就这么一个大老粗,站在他旁边宛如一支芦苇靠在玉山边一样。
人心不齐,再华丽的大厦也有坍塌的隐患。
王恭地方军占据天时地利,但司马元显的中央军却据着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虽然王恭占据优势,但胜负难讲。
……
风云飘零,晋廷迅速对军队进行了部署,将中央军分为东西两路大军:
东路大军由卫将军王珣、右将军谢琰指挥,抵御王恭。
西路大军由司马尚之指挥,讨伐叛徒庾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