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惊雷 14 圣君所为
“再者,从国用的角度来说,朕的这些藩王亲戚,他们的田亩是不缴纳任何赋税的。现在这样一改,无论是佃户、耕牛、种子还是管理,完全由他们自己承担,自己去操心,诸藩彻底的自食其力,还要缴纳赋税。”
“就以福王为例,万历爷给他的两百万亩田地,去掉种田佃户的工钱口食,每年大约可得至少两百万石的纯收入,如今年赋四斗,朝廷财政便能从福王这片田产中收取八十万石的年赋,福王叔自己能剩下一百二十万石。若福王叔愿意像朕一样,只留两斗,让佃户宽裕一些,那一年也能剩下四十万石。这还只是福王一家,如果诸多藩王、郡王都照此办理,每年至少可以让朝廷增加上千万石的收入。这也是与万民共担国用的应有之义。”
大臣们是知道国用不足的,但他们想的不是自己家也缴纳田赋商税,而是总想削减藩王的待遇,从藩王的赐田和禄米中抠出一些来。
王战当然知道他们历来的想法,便从国库收入上给他们算一算账,尽可能的减少一些阻力、获取他们的一些助力,虽然程度很可能是聊胜于无。
“理虽是此理,然......”李国普心里对于放藩王出樊笼还是转不过弯来。不止是他,其实所有大臣都是如此。减少禄米、减少赐田、从藩王身上往外抠钱他们愿意,但是把藩王放出来就坚决不愿意了。
“圣上——”
“好啦,朕马上就召诸王进京,与诸王谈过之后,会将法度与诸位爱卿商议,到时诸位爱卿就明白了,今日此事就先不必再议了,朕也不是今天立刻施行。”王战不想浪费时间,有了制约的制度措施,一切自明。
“微臣遵旨。”李国普虽无奈,但皇帝说不是立刻施行,还要商议制约的法度,便不再争讲,退回了朝班。
“既然说到诸王,朕再强调一遍最基本的道理:大曌田亩有限而赐田无尽,赐田不纳田赋,赐田必定倾覆大曌;同样,大曌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优免之田同样不纳田赋,若朝廷还是优免,长久下来,则优免之田必定如无尽赐田一般倾覆大曌。所以,诸王之赐田与读书人优免之田,同为天下大害。大曌若想长久,必须有田者皆纳赋,废除优免特权,进而废除任何特权,希望诸公牢记此理。”
王战将大曌两大危机根源摆在一起,清清楚楚的总结了出来,摆在了桌面上。
王战作此总结并非只为了推行田赋新政。前面论证了那么多、论证得那么充分,单只为了眼前的新政,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王战是为了邸报上能更清晰明了,让老百姓听得清楚明白,然后能清晰地载入史册,让亿万百姓、以及后世世世代代的百姓从此都能牢记特权之害。
两大危机根源,总结到最后,其实就是两个字:特权。凌驾于律法与公平之上的特权。
“臣等谨记。”
虽然皇帝将读书人田亩优免特权与藩王赐田同列为天下大害,令一众大小臣工极不舒服,但论辩至此,事实清晰,道理穷尽,读书人优免之田与藩王赐田并无本质区别,他们也只能应是。
“特权”二字在他们心中上下翻滚。
......
“无论是英明神武还是昏庸无道,朕自己不想做评价,但朕有一件事情是一定不会做的,那就是干涉史官。无论《实录》中会如何记载朕,朕都不会去干涉,朕在朝堂上说出的话、做出的决策,朕自己就要刊载于报上,公之于天下。诸位爱卿还有什么想说的,也都可畅所欲言,一并刊发出去。”君臣相对静了一会,王战收拾思绪,和声说道。
“陛下,不知陛下刊发之后要如何做,可否告知臣下?”李国普问皇帝,众大臣都竖起了耳朵。
“朕不是说了吗,朕要问道天下,与天下人商议天下事。邸报快马加鞭送至大曌最远之地按半月考虑,各地得知之后再议论争辩一个月,最远之地的士子、乡绅、商贾乃至于愿意来的农夫商户,来京城,路上耗时充裕一些考虑,再两个月,朕决定,十月初一在京城举行问道大会,天下之人可在此大会之上畅所欲言。有理有据有代表性的立论,邸报予以刊载,供天下人品评。”
决定召开这次临时朝会的时候王战就已经计划好了一切。
问道天下?一番充分的论辩之后再次听到这四个字,群臣感受到了不同的滋味。
皇帝这是要效仿石渠之会、白虎之议?众大臣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两次经学盛会,但看皇帝今日种种,显然又大有不同。
众臣心思翻涌,王战却没有理会他们的心思。
“还有,朕差点忘了,上个月就说过的,皇城之中,每年靡费颇多,朕现在每天吃在军营,皇后和诸妃胃口也没有多大,每餐四菜一汤足矣,朕决定,今日以后由皇后掌管宫中饮食,把尚膳监、甜食房、酒坊之类的都管起来,节省内官人力,除节日以外,以后朕之一家每餐四菜一汤。”
王战继续扔炸弹、劈雷霆。
“朕之一家不过数人,哪需要那么多人侍候?朕要把至少九成的内官和宫女派去皇庄耕作、工坊做工,皇庄的田亩如果不够,那就去开垦荒地,宫女愿意的可以嫁人,所有内官和始终没有嫁人的宫女老迈之后,都在皇庄养老,朕会让他们衣食丰足,老有所依。”
一方面,王战是真的不觉得皇宫需要那么多人,确实毫无意义,靡费民脂民膏;另一方面,隐藏在这个决定下面的是王战清醒的认识:
今日之后,饮食和宫廷侍卫决不能掌握在别人手中。
自己必定要推行更多的东西,上个月说过的事也可以真正实行了,这样下去,只会让人想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害怕,所以,“凡圣驾每日所进之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办之”,这种情况必须立刻改变。
实力上来说,之前调入万岁山军营的厨子应该发挥作用了,新军作为侍卫也完全可以胜任,无论引起什么样的猜测甚至警觉,凭手中的力量,已经都不是问题了
王战读过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大概记得其中所述,明末之时,尤其是魏忠贤得势之后,内官太监近十万人,宫女近九千,宫中开销每年近百万两,当时看书便觉得有些夸张,觉得未必十分准确。但即使打个几折,也可由此想见皇宫中的靡费。
王战现在高居龙椅,感受切身,皇家这几个人,哪需要这么多人服侍?得利的其实是魏忠贤这样的奸宦:
单只为了被选中入宫而贿赂这一项魏忠贤就赚得盆满钵满;宫中的各项采办亦不知比民间价格高了几十上百倍,做工精良、民间八两的橱柜卖进皇宫就要八百两,得利的是皇帝吗?是各级内官太监。皇帝还要赞赏太监费了好大心力去讲价、给皇家省钱。这实在是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百姓的极大负担。
王战不知眼前的大曌皇宫中具体有多少人,前身天启也不知道,从未关注过。但以这一个月日常所见,除去内操军,大概率不超过两万。但即使是两万太监宫女对于王战来说也不需要,太多了,所以王战决定裁减人手,送去种地做工,可谓是开源节流一体两面;将来年轻的如果愿意,也可以随着自己去东北开荒。
倒是隶属兵杖局等司局下的工匠,这段时间了解之下,工匠总数在两万七千左右,与嘉靖年间差不多。不过嘉靖十年曾经清查一次,清退老弱病残甚至有名无人者一万五千多人,不知现在是不是也有此种情况。这之中,外地应役的不算,他们都是孤身一人,没带家口;本地的工匠若算上家口则有两三万人左右。如此人力,而且是有技术的人力,若是只为皇家造些宫殿、造些极其精美的玩赏之物,那确实是极大地浪费,再加上必须造出大量火铳,而且是质量低劣的火铳,说是靡费百万也差不多,与柏杨先生的说法大致对得上。
若真是有百万两的靡费,若是能省下九成,立时就能养活三万大军。
......
“皇上要把九成的内官打发去种地?皇上一家一顿饭只吃四个菜?皇上让皇后管御膳房?”魏忠贤闻言目瞪口呆、如遭雷劈,刚才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上个月接到宁锦求援的时候王战这样说过,魏忠贤还以为皇帝当时只是心忧边关,一时情急,说过也就忘了,没想到是来真的。
不只魏忠贤,所有的大臣已经麻木了,今天的雷劈的次数太多了,已经麻木不仁了,便是那些最为聒噪、最能骂人、最具战斗力的御史、给事中都完全没有了进谏、争辩的激情,几乎连说话的意愿、思考的能力都丧失了,一个个呆若木鸡。
“还有,在南海子建一个动物园,宫中鹰隼大象等都充入其中,以后再有外域的珍禽异兽也一样。花费那么多钱养着,朕一家人能看几次?放到南海子,让老百姓都能去看,配上这些动物在坤舆全图上出生位置的讲解,也让老百姓花上几文钱就能知晓这天下到底有多大。”
不只是多余的人力,王战想起了宫里的大象之类的动物,也要弄出去发挥作用。
王战实在不觉得自己家里建一个动物园有什么乐趣。
人流熙熙攘攘,家家户户的小娃娃骑着父亲的脖子,看着从未见过的动物,手舞足蹈着,嘴里惊奇地哇哇大叫着,到时候自己微服入园,看着这些高兴的百姓娃娃,那才是乐趣。
“圣上如此克己、仁爱,如此为万民考虑,微臣感佩不已。然而微臣还是请皇上收回成命,皇上如此,实在有损天家威仪、朝廷体面。”黄立极最先反应过来,出班启奏。
“为天家威仪计、朝廷体面,还请圣上收回成命。”诸大臣纷纷进言。
此时他们都是真心的:笑话!皇帝一家只吃四菜一汤?把太监宫女打发走九成?这要让老百姓知道了,还怎么反对田赋新政?
“非也非也,愚以为圣上此举,非但无损威仪,反而堪比尧舜,更增表率天下之德望。”在群臣请求收回成命的声音中,一个与众不同的激动声音冒了出来。
众人听声音就知道,又是蔡懋德。
激动万分的蔡懋德,面上散发出少有的光彩。
众人实在无语,有人赞颂皇帝堪比尧舜,更增德望,让别人还怎么劝说皇帝收回成命?
殿上一时竟有些小小的尴尬。
“圣上此举,堪比尧舜。”
听了蔡懋德的话,半晌后,硬邦邦、臭烘烘的诸御史、给事中少有的面现动容,罕见的齐声赞誉了皇帝一句。
随后殿上一众表情精彩的群臣也都不得不跟上了一句。
革故鼎新从自己家革起,减少九成的靡费,自己家的田亩商铺尽皆纳税,给天下人做正人先正己的表率,不是尧舜是什么?无论多么想邀名卖直,对此时的皇帝是不得不赞许的,何况有人开了头。
“尧舜朕不敢比,然自当努力让百姓安乐。爱卿们也不必担心天家的威仪,百姓饱足安乐,外患灰飞烟灭,才是天家最好的威仪。”王战诚恳地说道,“诸位爱卿若无它议,就把刚才朕说的几道圣旨拟好。朕会安排西苑新工坊印制足够数量的邸报,后日一同发出,刊行天下。”
皇极殿外,晴空万里,日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