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燃明

第一百零四章 新军

    “陛下,陛下急于扩军,养兵的费用恐怕不够,大曌其余近百万军兵的欠饷不算,单只辽饷朝廷已经难以支撑,多有从内帑支出,陛下这亲军的费用又从何而出?如今辽事紧急,陛下所练之兵何时堪战还不确知,还是应该将钱粮用于辽东。”

    孙承宗不了解王战练兵的具体情况,听说皇帝马上又要扩大亲军、占用钱粮,不禁为辽东忧心,担心远谋未成近忧却先生。

    稍停数息,眉头紧锁的孙承宗又说道:“臣不知圣上所练之兵究竟如何,即便圣上真有数千强兵,然今日诸议,似乎还是稍嫌急了些。全大曌之田赋,全大曌之商矿,全大曌之军户,其背后影响的是全天下的读书人、全天下的士绅,臣恐国朝动荡啊!”

    孙承宗说得客气,实际上在他心里哪是“稍嫌急了些”,而是认为皇帝明显操之过急了。

    “哈哈,朕倒是忘了,还没让老师看过朕所练之兵,难怪老师没有信心,老师若是不累,这就随朕去看看如何?”

    王战看得出来孙承宗的担心,知道孙承宗为什么会觉得动作太急了,立刻起身向外走去,要让孙承宗看一看。

    “听说陛下军纪森严,万岁山军营宛如细柳营,外人难窥,今日微臣有幸,正要随陛下去见识一番。”孙承宗欣然而起。

    ......

    站在校阅台上,孙承宗震惊无比。

    孙承宗从未想到自己能看到如此精兵,事实上孙承宗从未想到世上能有如此精兵。

    当王战一声令下,正在午间休息的五千人只用了不足六十息就集结完毕,根本不用三通鼓。

    横行竖列如刀切一般、全军鸦雀无声的时候,孙承宗这位养气功夫深厚的饱学宿儒、阁老帝师的嘴就闭不上了。

    随着一道道号令,大军迅速变阵,模拟防御、进攻、前进逼阵、击溃追击,直到最后火铳四段射实弹打靶,把八十步外的三重甲人形木靶全部击穿打倒,孙承宗已经口干舌燥。

    孙承宗一言不发,都没跟皇帝打招呼,直接急急走下了校阅台,走向了远处被打倒的木靶,气喘吁吁地蹲下身来,吃力的拿起披甲的靶子,凑近眼前,仔细的看着弹孔,把手指伸进去一点点摸索,连着看了好几个,终于抬起头来,转身看着眼前的皇帝,双唇颤抖,眼含泪光,郑重其事地跪了下去。

    “老师快快请起。”王战连忙伸手去扶孙承宗,孙承宗却坚持着磕了三个头才起来。

    “老臣惭愧,老臣主持辽事数年也未曾练出如此强军,反而让朝廷困顿、让陛下为难。今陛下英明神武,练出如此千古未有之强军,造出如此犀利之火器,我大曌定当中兴,东奴可平,北虏可灭。”孙承宗心神激荡,话音颤抖。

    王战还没什么,毕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新军战士们却不一样,听孙承宗说出“千古未有之强军”,周围的亲军侍卫都不自觉的把胸膛挺了挺——这可是一手打造了辽东强军,多次主持对抗东奴的孙阁老,他说是强军,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强军。

    虽无什么惊喜,但听孙承宗如此说,王战心中也是高兴。以孙承宗的名望,他这几句话会极大的增强新军的信心。

    “辽镇之事,实在是国朝上下、百年弊端之缩影,非是老师一人之责,老师不必过于自责。”王战劝慰孙承宗,事实上王战也真是这么看的,一个强盛的皇朝由盛转衰,岂是一人一事就能导致的?

    “谢陛下。”

    听了皇帝的“国朝上下、百年弊端之缩影,非是老师一人之责”,孙承宗感激无已,只觉自己的学生真是成了一代圣君。

    安慰了老师孙承宗,王战转向自己的新军战士:“你们很不错,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不过不要自满,毕竟你们还没有亲手杀过东奴,要继续勤学苦练,等跟着朕亲手杀败东奴,那才是名副其实。把朕教给你们的歌唱一遍,然后回去接着午休吧。”

    “谨遵皇命。”五千人声浪如一,哄然唱响“三大铁律、八项注意八大斩”。

    随着嘹亮的军歌声响起,孙承宗凝神细听,频频点头。

    新军唱完之后并未立刻散去,而是自然而然的列队走回自己的营舍。

    孙承宗叫住了一队士兵,那队士兵在王战的点头示意下,站到了孙承宗面前。

    孙承宗拿过火铳,大手抚过竹节钢鞭一般的枪身,一分一寸的仔细观看,将折页式侧开枪栓拨开,向里面仔细看了看,要过一枚子铳推进枪膛,向右拨回枪栓,枪膛封闭的严丝合缝,将铳托抵肩,歪头瞄了瞄准星照门。连续看了几支,再次赞叹不已:

    “这铳是圣上的巧思?”

    “是朕设计的。”

    “设计?圣上对此铳的设计可谓巧夺天工,既有弗朗机炮装填之迅速快捷,又无弗朗机泄气伤人、不能及远之弊。厚实的铳膛与铳身铁竹节足称坚固,又有如此精良之做工,观方才打靶,威力远胜国朝以前的任何火铳,兼之子铳装填迅速,以之装备大军,战阵之上击发不绝、铳弹如雨,必定百战百胜。”

    王战微微一笑说道:“老师只说对了一半,此铳装备军纪严明、训练有素的大军,可百战百胜;若是装备了上官克扣军饷、士兵军纪涣散的大军,不过是给东奴送礼罢了。”

    孙承宗略微一想,还是有些不死心,“圣上不打算将此铳发放前线?”

    “老师,朕在话本中看到过一句话,‘有些人纵使神刀在手,也成不了刀中之神’,朕还看过一位教谕写的书,书中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刀矛器械。刀矛器械精良但却心气低落、钢多气少的军伍,一定打不过器械差一些但却心气高昂、钢少气多的军队’,朕深以为然。想想抚顺、铁岭、沈阳、辽阳,我大曌有火铳大炮,东奴有什么?现在这些城池,这些城池中的火铳大炮,乃至于会造铳造炮的匠人都成了东奴的,老师以为如何?”

    孙承宗闻言愕然半晌,不禁一声叹息。这些惨败,这些惨败背后的事由他又如何不知道?再好的火铳,到了缺衣少食的士卒、贪生怕死的将官手里,比烧火棍又能强上几分?

    “所以,没经过朕亲手整顿训练的军队,不能装备此铳,此铳决不能落入东奴手里。只有知晓华夏民族大义,知晓华夷之辩,知晓为何而战的华夏干城、汉家栋梁才能持有此铳。”看着有些失落的老师,王战态度坚决。

    那队被叫住的新军听得皇帝对孙承宗说‘华夏干城、汉家栋梁才能持有此铳’,内心愈发自豪,目光愈发明亮,在训练中被晒得黑红的面庞愈发坚毅。

    “老臣明白了。老臣听这军歌既有严明的军纪,又饱含爱民如子之意,是圣上做的这首歌吗?只是这曲调有些俚俗。”孙承宗对这朗朗上口的军歌有些好奇。

    “是朕从那位教谕写的书上看来的,朕略作改动,增加了一点内容。至于曲调,目的就是要军士容易上口,所以没用那些雅乐。”王战说道。

    “哦?不知这位教谕.......”

    “老师不必想了,朕也只是机缘巧合读到了那位老人家的书,也并未见到其人。”王战边说边带着孙承宗走向中军大堂。“老师且在这里稍作歇息,与朕一同等着魏忠贤的内操军。”

    “圣上,不知圣上需老臣如何做?老臣以为......”见皇帝不再说那位毛教谕,孙承宗也就不再多问,而是说起了自己。

    孙承宗已经彻底拿定主意,要全力协助皇帝,有些迫不及待了,只是对某些事还有些疑虑,有点欲言又止。

    “内操军不需老师操心。老师这几天先看看朕的这几部书,尽快帮朕斧正,朕要尽快将这几部书普及开来。”王战吩咐侍卫拿来了《步军操典》、《参谋大略》、《华夏先贤志》、《华夏英雄谱》,“待李邦华、刘宗周他们来了,老师再与他们多聊聊,李邦华的廉洁风骨与实心任事,朕还是十分欣赏的。不过他是邹元标的弟子,若是某些固执的观念不能改变,那便难以真正于国有益。”

    “老臣明白了。不过老臣以为,圣上虽有五千强兵,然今日诸议,似乎还是稍显急了些。”孙承宗总还是觉得天下读书士绅的力量强大无比,皇帝学生太过低估了,还是想提醒劝说一下皇帝。

    “刚才老师要说而没说的话,就是觉得朕有些操之过急了吧?其实现在老师看到了朕的新军,心里应该有底了才是。之所以还是担心,其实是担心在天下读书人、官吏士绅太多了。朕告诉老师,朕的人更多,多出千倍不止,不只是新军,所以老师尽可放心。”王战明白孙承宗的习惯思维,毕竟大曌百官与士绅没少让皇帝或朝廷的政策落空,“不过,朕心里确实急,朕的心情真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呀。”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孙承宗嘴里一字一句的念叨着,心里随之掀起了波澜:圣上这是一种多么急于为国任事的心情,这个弟子......真是脱胎换骨了啊。

    缓步沉吟半晌,想着皇帝并未过多解释的信心,孙承宗不再犹豫,看着手中的四部书,边走边说道:“老臣明白,李邦华他们若是到了,便先由老臣招待。老臣相信,李邦华必能认同陛下所言。”

    经过上午的朝会和刚才的谈话,孙承宗完全明白王战的意思:各尽所能,齐心为国,辨明道理之后就要起而行、做实事,不能再空谈道德。

    “朕相信老师,也对李邦华有信心,朕相信同道会越来越多。”

    简陋的中军大堂门口,有些暗沉的内堂映衬着二人在阳光下的背影,愈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