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燃明

第一百零七章 威名

    交代完内操军,王战转身带着几位阁老走下校阅台,走到新军和内操军之间的空地,吩咐亲随驾驭一辆重载货运马车过来。

    四轮马车由远及近向众人驶来,看着四轮马车宽大的车体,新奇的四轮结构,尤其是前轮灵活的转向,众阁老都是啧啧称奇。

    待马车停下,几位阁老纷纷上前,绕着圈查看,不时还伸手敲一敲,李国普和孙承宗更是弯下腰仔细地去看车厢下面的前轮转向架构,完全不像是一群丞相级的朝堂大佬。

    孙承宗和李国普直起身后看向皇帝,脸上都有些疑惑,因为他们看到的车轴居然不是圆的,确切的说,除了插入轮毂的轴头是圆的,两轮之间的部分都不是圆的,而是足有一尺高的房梁一样的大木枋。

    大木枋的底边与轴头的底边是一条通长的直线,顶边在距离车轮一尺的位置开始向下倾斜,斜坡的底端就是车轮内侧露出的轴头顶边,整个车轴从正面看去就是一根一尺高、六尺长的梯形大梁,大梁的底边左右各伸出一尺长的轴头插入车轮。

    前轴梯形大梁的正中间有一根竖向的粗大圆轴穿入上方车体,一望而知是转向之用,而后轴居然没有与车体直接相连,而是连接在左右两叠被铁箍捆扎成一束的钢板上。每一叠钢板都是由长到短,弯度宛如竹弓,这成束的钢板被粗大结实的支架连在上方粗大的车体横梁上,每束钢板的两端又通过支架与车轴相连,若说车轴和车体像买卖双方,这成叠的钢板就是中间人。

    黄立极等见到孙、李二人的神情,不由得也放下体统,不顾形象的弯腰向车下看去,直起身来之后也是满面不解。

    王战看着几位阁老笑道:“爱卿可是有所疑惑?不要急,咱们再看看重载之下此车如何。”

    侍卫召来三班新军,三十六人迅速的登上马车,齐齐地站在车厢里面。

    在一匹马的拉动下,马车初始略慢一些,很快挽马就轻快的小跑起来,速度差不多一个时辰五六十里,很快就绕场一周,停在了皇帝和阁老们的面前,马匹看上去很轻松。

    诸阁老再次惊叹不已。

    “圣上,此车究竟有何妙处,车体本就厚重,车上再装入如此多的人,马匹竟能如此轻快?那车轴又是为何造成如此形状?”黄立极终是忍不住好奇,开口向皇帝询问。

    “诸位爱卿,其实此事说来也简单,以前的马车,拉车的马匹就相当于四轮马车的前轮,车上的人、货重量有一部分是压在马背上的。而四轮马车,不论装了多少人、多少东西,重量全压在四个轮子上,马匹根本不受压,四条腿的力量可以全部用来拉车,自然拉动的重物就多些。”

    “工匠们已经试过了,若是运粮,双马可以装运八千斤粮,马匹只是起步时稍有费力,小跑起来之后便十分轻松,连跑半个时辰,跑出三十里,马匹只需休息两刻钟就可继续前行。当然,这是在朕这平坦的军营里,若是在不好的路上,只能运四五千斤,否则不但马受不了,车轴也容易坏。”

    王战为阁老们仔细介绍大车的性能,而这性能确实相当不错:

    彼世刚建国的时候,国家工业很不发达,相当大的货运量都要马车承担,那时的两轮马车通常最大载重四千斤左右。

    无论是阁老们还是内操军,听得皇帝说四轮马车能运八千斤粮,半个时辰能跑三十里,都是啧啧称奇,只有新军仍然无声肃立。

    “至于车轴,爱卿请看。”王战命人拿来一本《华夏先贤志》,在几位阁老面前将书卷了起来,又展开摊平,然后拎着书的两个角,将书立着递给了黄立极。

    黄立极伸手接过,茫然不解,不知皇帝何意。

    王战微微一笑:“黄公能否将这书立着卷起来?”

    “啊?”不止黄立极,所有人都愕然不解。黄立极双手下意识的动了动,书没有变化,再多用些力,变换双手的位置,书也只是向两侧产生些许偏折,却绝对无法立着卷起。

    “圣上,这如何能够。”黄立极面色微红,苦笑不已。

    “诸位爱卿,四轮马车载重量大增,车轴容易断裂,尤其是前轴,一半的货物重量压在前轴的中间,前轴最易弯曲甚至断裂,而朕设计的这车轴,便如同这立起来的书。”王战微笑着看向几人。

    “哦!......”众人恍然大悟,直叹圣上奇思妙想。

    “陛下,那这两叠钢板又是何用?”黄立极又问道。

    “这是车辆减震钢板弹簧,朕名之为减震弓,其灵机来自于南方山民最普通的竹弓。这钢板减震弓在车辆行驶中不停的上下颤动,就会将原来硬碰硬的震动变为柔和的震动,车上的乘客会舒服许多。”

    “原来如此,陛下天才。不过,这前轴若是也能如此就更好了。”黄立极有此一叹是因为在车下看不到前轴的减震系统。

    “哈哈哈哈,爱卿请看,这是什么?”

    王战大笑着掀开御手坐着的方箱形座椅的箱子顶盖,顶盖下面露出了一副固定在用于转向的竖向圆轴顶端的钢板减震弓,减震弓的两端同样与车厢厢体相连。

    “圣上此车极尽巧思,虽鲁班在世恐亦不过如此。”张瑞图趋前施礼,口中大为赞叹,众人亦纷纷赞叹不已。

    “启奏圣上,不知圣上是如何想到此种做法?老臣以为,圣上还是当以国事为重。”却是面目严肃的李国普。

    李国普实在是不愿意皇帝将精力都用在这些“奇技淫巧”上面。其他人也看着皇帝,虽未说话,显然也是赞同李国普。

    “朕这灵感,实来自于圣人教诲,来自于对圣人‘格物致知’真意之实践。”

    对于李国普的提醒,王战并不生气,这是此时大臣的普遍正统观念。而王战对于这样的问题也早已胸有成竹,有非常系统的认识,在以前读《论语》和《大学》的时候就有。

    “圣人言‘格物致知’,朕以为便是要从天地万物中明了天地之理;而若要从万物之中悟出道理,必要先通晓物性、利用物性,使万物能物尽其用;而物能尽其用则自然能造福万民,这便暗和了圣人‘仁’之本意,朕以为这才是圣人‘格物致知’之真意。所以,朕能设计出这样的车轴,这样的减震弓,其实是践行‘格物致知’水到渠成之产物,并未花费许多心思冥思苦想。”

    王战借圣人教诲,侃侃而谈。

    “朕琢磨出这样的马车,也正是为了国事。”

    “孙子曰:‘千里馈粮,日费千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民贫’,‘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兵圣为何如此说?朕以为,一无宽阔平坦之道路,路上耗时久;二无一人一马便可运数千上万斤之运粮利器,耗费人力畜力多,如此,运粮之人畜便将所运之粮食食去大半甚至多至九成。”

    “若是有了朕这样的大车,再把路修好,大曌无论哪里有了灾荒都可以迅速的运去足够的粮食,八千斤粮,一人双马一车至少日行二百里,绝不至于在路上耗费过多;边关有事也可以迅速集中兵力、粮草。老师、诸位爱卿,你们想想是不是如此?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此车实为兵者利器、国之重器。”

    听闻皇帝之言,诸位阁老重臣频频点头,不是阿谀,而是发自内心,毕竟那一匹马拉着坐了三十六人的马车已经小跑了一圈。

    “诸位爱卿也看到了,朕之新军,火铳犀利。这火铳源自哪里?源自山中铁矿石。山中铁矿石,若不懂利用,看上去就是石头,可是在巧匠手中就能练成钢铁,打制成锄头犁杖、铠甲铳炮,可以耕田产粮、可以保家卫国,这便是通晓物性、利用物性,这便是格物致知。”

    “唯有格物致知,方能物尽其用,物尽其用方能利万民、利天下。所以,诸位爱卿,奇技淫巧这四个字实在是圣人之学的大敌,最是坑害圣人门徒。工匠只是识字少,实则所行仍是孔圣人所言之‘格物致知’,若能让工匠多识字,导之以孔圣人之微言大义,必定可以光大圣人门户,使圣人之学泽及万民、普照万方。”

    王战这是随时随地抓住时机给群臣灌输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灌输工匠与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灌输科学与工业的意义。

    诸人听皇帝由一架马车居然能得出如此道理,都有些讶异。不过略一想,皇帝的道理居然丝丝入扣,而且皇帝说巧思灵感来自于对圣人‘格物致知’真意之实践,还要光大圣人门户,自然是齐声称颂“圣上英明”。

    王战没有对阁老们再多说什么,转向仍然列队而立的内操军,面色严肃:“你们看到也听到了,新军,火铳,四轮马车,宽阔平坦的道路,这些都是保国安民的利器,然这些利器都需要钱粮、需要有田之人皆缴纳田赋。所以,尔等当谨记,此去一路宣讲,事关国家安危、万民福祉,责任重大。还有,你们一路上替朕观察一下各地驿站客流,记录下各地物价,回来告诉朕。”

    无论是阁老尚书还是内操军,都没看到任何生产管理环节,也没有细看火铳的机会,更没有看到新式的大炮,所以王战只是强调宣讲的重要意义,却没有让他们保密什么,相反,王战要借用他们的嘴。

    “陛下,奴婢们一定会用心宣讲,助陛下保国安民。”魏忠贤当先跪倒。

    “奴婢一定用心宣讲,助陛下保国安民。”内操军齐齐跪倒回应。

    “记住,你们是奉旨宣讲。你们是朕的耳朵、眼睛,更是朕的嘴,你们要把朕的话讲给每一个老百姓听。你们不可作威作福,但也不可受人欺辱,若是有人干扰、阻止你们宣讲,你们便是朕的利刃,尽可斩之。一路之事,可以随时回报。你们记住了吗?”

    王战语气凛冽,给出了无形的赞扬,也给出了一道授权。

    王战可不想让宣讲大计被地方官吏士绅束缚住手脚,一点也不行。必须让最大多数的老百姓听到自己的声音,哪怕因此可能使得内操军造成一些恶果。

    “回皇上,奴婢牢记。”听皇上说自己是皇上的耳目利刃,内操军齐声大呼,士气大振。

    其中有些人眼珠转动,看着眼前的新军,看着同自己一样一点胡须也没有的方正化等人,心头已经火热。

    诸大臣心头却是升起担忧。

    “嗯,大伴,带他们去吧。将这张纸上的名字让他们牢记在心,沿途替朕寻访,寻访到了,朕有重赏。”王战递给魏忠贤一张折起来的巴掌大的方纸。

    “老奴遵旨。”

    魏忠贤接过方纸,带着内操军离去。孙承宗和阁老尚书们也告辞离去,再次穿过两排挂着首级的高杆。

    天启七年,农历六月十二,当日晚间,万家灯火之下,天子新军威名一夜传遍京师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