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宋

第二十四章 玉泉书塾

    青峰细径贴山斜

    芝垒峦云浪漫纱

    坞落红黄香玛瑙

    梅争春色斗冰花

    西湖之西,灵峰山下青芝坞,进得坞来,一汪碧波荡漾的荷塘就映入了眼帘,塘边有亲水平台,有小桥流水,有凉亭回廊,还有那灵动的戏水鱼儿。

    坞内灵峰山水穿村而过,水流潺潺,绵延不断。两边是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山居小筑、茶楼客舍、农家院落,清新淡雅,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行走在村中,一路上郁郁葱葱,花草藤蔓,景色怡人,村子周边更是竹林掩映、绿树青翠,梅林、茶园、稻田片片……

    恍惚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仿佛呈现在了眼前: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真是一个环境优美,胜似世外桃源的人间仙境啊。

    难怪这南宋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乃至市井百姓都常常带上亲友到青芝坞流玩,他们到此爬山、进香、踏青、泛舟、赏梅……

    累了,就找间茶舍,靠在窗边,慢慢品尝着沁人心脾的茶汤,时而望向远方,放空自己,享受宁静时光。

    …………

    自从来到青芝坞,造访了伴梅小筑,刘芒就动了要死皮赖脸地赖在这人间圣地不走了的念头,在这每天吃着软饭的同时,还能相伴佳人、品味人生,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奈何朱逢时这个不开眼的糟老头竟像提防小贼似的,硬是拖着老伴一起搬到了小院暂住,并每天跟在他屁股后面转悠的,直让刘芒恨得牙痒痒的。

    无奈,刘芒只好避其锋芒,退而求其次地在伴梅小筑不远处租了一座小院,以更好地随时亲近佳人,而这,同样也将朱逢时那糟老头气得直跳脚的。

    从此,他每天清晨起床打完拳、跑完步后,就上伴梅小筑去找朱淑真。每天陪着气质如兰,优雅脱俗的心爱人儿作作诗、吹吹曲子、谈谈心的,在此之余,还常常捣鼓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物,这小日子过得真的是无比的惬意。

    “这小子怎么能这样混日子呢,正事不做,也不见有温习那四书五经的举动,难度这还没将我女儿娶过门就要醉死在温柔乡了?难度就忘了与我家宝贝女儿的真情约定了吗……”

    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朱母顿时急了,在多番旁击侧敲地提醒无效后,只好逼着老伴邀请刘芒帮忙打理家中产业,没想到竟被刘芒拒绝了!

    俩人嘀咕了一番,还以为刘芒这是沾了读书人那眼高手低、不愿沾染那铜臭之物的臭习气呢。

    忧心、气愤之余,俩人却也无计可施,谁叫自家那缺心眼的闺女偏偏就中了这小子的毒,对他死心踏地的呢。

    就在两人忧心忡忡之时,不曾想,第二天刘芒竟然宣布他已在青芝坞村口旁的玉泉书塾找了份教书匠的工作!

    这……

    虽然教书匠在这年代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但你这当个乡塾先生的……

    何年何月才有希望风风光光地迎娶我家闺女?!

    又有何机会能在汪家的打压下站稳脚根?!

    所以,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朱逢时那张脸顿时都要被气绿了。

    玉泉书塾,位于美丽的西湖的西北角,背靠灵峰、老和山,面对着乌石峰,紧邻着青芝坞,因古时名泉“玉泉”近在咫尺而得名。

    书塾是私学的一种,是古代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一般都是地方或私人所办。

    大宋的学风浓厚,上到朝庭下到普通老百姓都非常重视教育,除了各处官学,各地的乡镇、村庄多有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的觉悟:临安府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在此这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每每相闻……

    而各乡塾的先生多为落第秀才或老儒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七八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而塾中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五十人。

    玉泉书塾是玉泉村与周边的青芝坞、牛家村、蒋村等十来个村庄一起组建的一所书塾,各村的宗族、地主、富商、百姓等为这间乡塾提供了校址、筹建了校舍、捐赠了钱财、学田,并聘请了儒师。

    玉泉书塾中有学生近八十人,这入在临安城外的诸多乡塾中倒也算得上是师资较好、规模较大的了。

    玉泉书塾分低中高级三个班,有先生有两名。其中校长名叫方天锡,是一位亦医亦儒的老儒生,另一名则是上一届省试落第后滞留在临安的老秀才。

    其实大宋的县、州、府学一般是在农历十月份才开始“冬学”的,但乡塾、村学比较特殊,需视农忙或乡里要求而调整开学时间,农历九月上旬本为临安周边水稻收割的季节,但玉泉村周边多茶园、桑园等,稻谷虽然也有种植,但规模并不大,到时只需放十天半个月假就行。

    所以,玉泉书塾早在八月酷暑稍退后,就在各村“要将这班跳皮捣蛋的野猴子早点关起来”的强烈呼声下,在这九月份就开了学。

    日前,因老秀才需返乡守孝,书塾的教学工作一下就全压在了校长方天锡的身上,而正当他为此烦恼之时,竟意外碰上晨跑经过的刘芒。

    当时的刘芒是被那朗朗读书声吸引而至,当了解到他不但是这几天风头正盛的情诗小王子,甚至还是那已故状元公张子韶(张九成字)的的小弟子时,方天锡顿时便果断向他发出了聘请的橄榄枝。

    抱着好奇一试的态度,刘芒没过多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当然,他也事先向方先生作出了声明,强调自己于教学一道是经验不足的,恐难只能临时客串一下简单的教学工作,提醒方天锡要提前做好另招他人的打算。

    见刘芒竟然真的愿意屈尊降贵地到此乡塾屈就,方天锡心中大喜之作,也是连声应和着刘芒,但心里早已笑开了花又怎会去主动做那捡芝麻丢西瓜的事呢。

    而在教学任务上,方天锡根据刘芒的要求,每天只给他安排了两节上午的课。其中一节为中低年级的蒙童识字课或儒家经典诵读、解说课,另一节为三个年级的算学、杂学课。

    没错,两个级或三个级一起上课,咱这古代的乡塾就是这么任性!

    其实,宋朝还是这古代王朝中最重视科技教育的朝代呢,在大宋的各级学校中,一般都会(杂学)专科学习课程,包含了医学、算学、天文学、律法等。

    玉泉书塾的杂学课主要是指医学和算学,其中医学是方天锡上,而且一般都是只教特定的几个人;而算学在此之前则是那已回乡守孝的老秀才在教,如今,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曾是数学家张九成弟子的刘芒的肩上了。

    杂学的开设,主要是为了适应周边百性的需求,毕竟,这玉泉书塾这样的乡塾一年也难出一两个县学、州学的学生,而周边的百姓将子弟送来入学,除了是要识字扫盲外,就是要学一些技能,也好为将来谋个出路什么的,毕竟,宋朝对算帐的人才和医学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当然,这当中也是有存了博一把的心思的,毕竟谁也说不准自家那早就不知埋在哪里的祖坟,会不会一不小心就冒了青烟呢?如果真能出个读书人,那还不捡大发了?!

    至于宋朝这个时期的小学教学内容,刘芒还是能轻松胜任的。

    因为这个时候《蒙童须知》、《小学》、《少仪外传》等著作还没有问世,所以这时的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上与北宋年间的类似,都是以《礼记》、《百家姓》、《急就章》、《唐诗三百首》、诸子百家等著作教学童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

    而具体则可按大宋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和参照《州府小学规记》的要求进行:

    首先,学生的日常管理由学长负责。

    先生在学生中选出学长二至四人,传授诸生六艺等艺业及点检过犯。

    其次,作为授课教师,也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量化标准。

    教师每天主要工作是给学生教授2—3张的儒家典籍,并讲解其内容。此外,要选择准备书法、诗赋、对联、史书等课程的授课的具体内容。

    再次,对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诸生学课分为三等:

    第一等:需每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每日抽签问所听经义三道,念书200字,练毛笔字10行,吟五七言古律诗一首,三日试赋一首或四韵,看赋一道,看史传3-5页,内记故事3条。

    第二等:每日念书约100字,练毛笔字10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

    第三等:每日念书50—70字,练毛笔字10行,念诗一首。

    另外,还有“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的要求。

    …………

    今天,已是刘芒到玉泉书院教书的第三天,当早早就晨跑完的他走进课室时,顿时就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好奇地摸着墙壁上的一面黑糊糊的东西在研究着呢。

    这一幕让他不由得回想起三天前那一幅幅让他哭笑不得的场景:当他一个人拿着书本在上面读时,下面一群没有教材的学生则摇头晃脑地跟着念,当他教写生字时,要么就一群人围着他观摩听讲,要么就是要他一个个去重新单独指导,又或者要先教会小组长,然后再让小组长们代师去教学……

    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每当他让学生发问时,围在他身边的学生都会操着那一口口南腔北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言口音在他耳边嗡嗡地轰炸着(绍兴和议至今才二十年,各地汇聚于临安的宋民乡音未改),这真是直让他一个头两个大。

    每当这时,他都会无比地渴望能拥有一块小小的黑板,也无比地怀念起后世的普通话来。

    于是,他就让方天锡请来了泥匠,让他用加了墨水的糯米灰浆刷在了课室的墙壁上,然后再精细打磨一番,最后再刷上一层浅油墨,最终做成了如今眼前的这一块——南宋版黑板。

    看到自己这三天来心心念念的黑板终于做好了,心情顿时大好的刘芒连忙快步走了上前,然后就从兜里掏出了一把雪白的,由纯石膏加水凝固烘干而成的粉笔放在了讲台上,然后拿起一支就在黑板上“沙沙沙”地写起了字来:

    人之初,性本中。

    性相近,习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