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生涯从大洋对岸开始

第16章 米拉麦克斯

    开车回盐湖城的公路上,斯坦顿不断感慨着自己老师和斯皮尔伯格之间的故事,听得李丰的耳朵都快起了茧子。

    突然,斯坦顿来了一句,“里奥,你以后要对我友好一点啊!”

    斯坦顿也是担心一向强势的李丰会像老师一样,毕竟李丰在说话的风格上,已经逐渐的开始艾森伯格化了。

    凸(ー_ー)╮

    李丰只是给了斯坦顿一个世界通用的手势,就没有再说什么。

    现在李丰的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我是通过教授,抱了一条多么粗的大腿啊!

    至于投资以及投资要求,李丰和斯坦顿当然接受了。他们和弗兰克·马歇尔草签了协议,还答应了在后续的短片放映中,不再向其他人递交电影的项目计划书,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

    圣丹斯电影节上看电影长片的放映人特别多,看短片的也不少,不只是大的电影公司,很多中小的电影公司都会过来发掘人才。

    这些电影公司的人会彼此交流,但更多的是防备。没有谁会愿意自己看重的小树苗被别人给挖走,不管是偷偷摸摸的,是明目张胆的。

    而真正敢明目张胆的除了那些大公司,还有那些只为利益,毫不顾忌的企业。

    比如六大,是真正的以势压人,有渠道、有资源,有资金,这是其他中小公司根本比不了了的。

    还比如米拉麦克斯,因为这家公司的老板韦恩斯坦兄弟。特别是哈维·韦恩斯坦,是个真正毫无底线,毫无原则,一切向钱看的人。

    哈维没有在电影节上过多的出现,所有比较初级的外出出面的工作都是由手下的各种经理人去做。哈维自己,只做那种一锤定音的见面与交流。

    在电影节上,米拉麦克斯和其他的公司一样注意到了李丰和斯坦顿,注意到了《调音师》这部短片,注意到了这部短片的可扩展性。

    一部有可能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拿到了短片奖的短片扩展成长片,在销售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大的卖点。

    一些独立制片公司都接触了李丰和斯坦顿,得到的,是一些语焉不详的话。再继续追问,便是直接拒绝的答案。

    这些独立制片公司面对李丰和斯坦顿这种态度,直接甩头走人,上门给投资还被拒绝,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米拉麦克斯的人发现了这个情况,还被那些制片公司的人告知,这是两个完全没有敬畏心的混蛋,有才华,但就是那么一点点,完全不值得投资。

    不过米拉麦克斯的人没有找李丰和斯坦顿面谈,而是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哈维。

    “哈维先生,《调音师》这部短片很不错,我们都认为可以扩展成一部长片。而且很多独立制片公司都找了过去,但都没有谈出结果,连项目计划书都没有。

    还有就是其他的独立制片公司完全否定这部短片的导演和编剧,我们的判断是……”

    “那群只会****叫的蠢货只是想误导我们。”

    这个工作人员,姑且先叫做无名氏吧,无名氏还没有说完就被哈维粗暴地打断。

    哈维也看了这部短片,他的判断和米拉麦克斯的工作人员一样,《调音师》很适合做成长片,如果能控制好成本、做好剪辑,再做好炒作营销,能赚到不少钱,还能捞到一个有潜力的导演。

    至于为什么拒绝其他公司的投资,能有什么为什么,就是已经找好资金了。

    哈维态度傲慢,和那个无名氏说着话,说话的内容不但傲慢,而且强硬。

    “你去告诉那两个年轻人,告诉他们,韦恩斯坦兄弟的米拉麦克斯影业决定投资他们两个,让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踢走那个狗*屁的资金方,资金方是我们。

    只有我们,才能帮他们走的更远,包括那个小金人。至于条件,你应该清楚我对待新人导演一向是什么样的。”

    “好的,先生。”

    态度恭谨的工作人说完,随即恭谨的离开哈维所在的别墅酒店房间。

    -----------------

    “什么?你说米拉麦克斯要投资我们的电影,还要做唯一的投资方?”

    当听到米拉麦克斯的工作人态度傲慢的话语时,李丰和斯坦顿有点奇怪。这些天没有接触过米拉麦斯的人啊,怎么他们会直接提出这个要求。

    这个米拉麦克斯的无名氏继续说着,还在无意中模仿了哈维的语气以及态度。

    “投资两个无名之辈不需要两个资金方,只要有米拉麦克斯就足够了。你们只需要按照我们的要求,踢走那个狗屁的资金方,然后按照我们的要求和我们签下协议就可以了。”

    “米拉麦克斯提供的条件是什么?”李丰还是问了下。

    “条件?还会有什么条件,必须是按照米拉麦克斯公司的要求进行所有的流程。

    除了资金,前期准备特别是剧本以及负责角色出演归属的确定由米拉麦克斯负责完成,拍摄由你们负责完成,粗剪、精简和终剪由米拉麦克斯负责完成。

    这也是哈维先生的态度和意见。”

    李丰终于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原来是哈维看中了他们的项目,想从别人的手里截胡。而且丝毫不顾及《调音师》这个项目有没有其他的投资方,态度蛮横、强硬、傲慢,非常典型,这是哈维一贯的做派,而且屡屡得偿所愿。

    对于哈维,李丰的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哈维一手捧出了吉赛贝·托纳多雷、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

    第二件事是哈维肆意剪辑欧洲电影,包括《天堂电影院》,导致这部电影的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痛哭流涕。

    第三件事是哈维凭借强大的公关,帮助格温妮丝·帕尔特成为一代水后被人群嘲,同时黑掉了《拯救大兵瑞恩》的。

    第三件事是引进了众多亚洲电影,包括張亦謀导演的《英雄》,但是两年没有在北米公开发行放映。预定了陳铠鴿导演的《无极》,最后又放鸽子跑路。

    第四件事是华国导演馮晓鋼在魔都电影节上大骂哈维是骗子。

    最后一件事就是好莱坞著名的“倒哈运动”,在这场运动里,原本和哈维亲近的人却都最后都纷纷逃避,表示自己啥也不知道。

    天才与魔鬼,就是李丰给哈维的一个定义。

    这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没有道德包袱,想做就做,做事没有底线。

    李丰是真的不想和这样的人合作,尤其是未来可能会爆发的“倒哈运动”,他可不想被记者拿着摄像机、举着话筒对着,然后说出类似“我不了解他,也不了解他所做的事”这样的话。

    当米拉麦克斯的无名氏还在傲慢的等待着,等待李丰和斯坦顿谦卑的奉上项目计划,同意米拉麦克斯提出的条款。等待他得到哈维的认可,从无名氏变成有名字的人。

    但是他完全没有听到那些他想象的声音,他期待见到的画面。

    他的表情变得怀疑、不可置信,甚至,还有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