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生涯从大洋对岸开始

第49章 影评

    “你好,罗杰·埃伯特先生,我很喜欢你的影评文章,我特别喜欢你那句话,‘这电影值得我掏钱看吗?’”

    “看来你真的很在乎这句话,所以你在电影里用的镜头偏保守了些。”

    “没错,在华国有一位知名的导演,他拍的一部都市电影里用了太多的手持镜头,让那些看电影的观众感觉到头晕,我这也是引以为戒。”

    “原来是这样。

    不过总体看下来,还算是部不错的电影,我喜欢最后一个镜头,血红色的夕阳,残酷而冷漠。

    希望你以后能多拍几部好的电影。”

    罗杰·埃伯特华说得不多,却让弗兰克·马歇尔愣了好一会儿。

    李丰有点奇怪弗兰克·马歇尔为什么发愣。

    “弗兰克,怎么了?有什么不妥的吗?”

    弗兰克·马歇尔终于回过了神。

    “没有,里奥,没有什么不妥。能让罗杰·埃伯特对你有所期待,这虽然不是顶级的评价,但是也非常不错了!”

    “那么?《调音师》在这些影评人的口碑有了真正的指望了?”

    “是的。”

    没有几天,有关《调音师》的影评文章相继登上了报纸。

    在K&M的办公室,斯坦顿给李丰和弗兰克·马歇尔读着报纸上的影评文章。

    “首先是《好莱坞报道》。

    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吊足了胃口,出人意料的剪辑配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突然出现的镜头总能引来惊呼声一片。

    导演将观众的情绪起伏拿捏得当,观众享受着导演一次次撩拨刺激着神经。

    这部电影反转多到令人怀疑人生,不光是前一秒的好人下一秒就露出狰狞的面孔,而是就算你看到最后一秒,也无法知道真相是什么。而电影的结尾又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很不错的评价,我们确实没有花钱吧,弗兰克?”

    弗兰克·马歇尔动都没有动,只是笑了笑。

    斯坦顿继续读着报纸。

    “哇哦,《纽约时报》。

    设计精巧的剧情,导演在电影里设计了大量的反转情节,这些反转不仅对于故事的发展逻辑产生影响,反而引发了各角色善恶的探讨,对于人性的思考……

    另外,导演在角色的选择上也是极为恰当,杰克·吉伦哈尔、罗伯特·克耐普都奉献了令人称绝的表演,特别是罗伯特·克耐普,在好莱坞,应该有他的一个位置。”

    这次李丰和弗兰克都没有说话,而是等着斯坦顿继续读下去。

    “《华盛顿邮报》。

    杰克·吉伦哈尔,在《调音师》完美扮演了一个扮演盲人的钢琴家,从表演的形体上完美的展现了男主角心理活动的细腻,这是一个完全可以获得提名的表演。

    其他的演员在电影里的表现也都令人称绝,扮演警察局长的男演员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微笑绝不会让人感到阳光明媚,而是寒气十足。

    这些演员都奉献了极为出色的表演水平……”

    读完《华盛顿邮报》的影评,斯坦顿还不忘记调侃一句。

    “里奥,文章里没有一句提到你这个导演啊,在他们眼里,你是那么的渺小吗?”

    李丰清楚,这是因为自己华国人身份导致的问题。

    这里面总有些人带着这样那样的思想,不肯承认华国人也能写出优秀的剧本,拍出好电影。

    “里奥,重量级的来了,罗杰·埃伯特在《芝加哥太阳报》撰写的影评文章。”

    说完,斯坦顿还向李丰撇了撇眉毛。

    斯坦顿的这句话让李丰和弗兰克·马歇尔立刻严肃了起来,毕竟罗杰·埃伯特在影评人中的地位特殊,影响力最大。

    李丰和弗兰克·马歇尔都很期待能听到好的评价。

    “《调音师》是来自华国的导演李丰扩展自短片《调音师》的电影,长片不是苍白的扩展,而是对材料的重新审视,就像一部好戏的新制作。

    故事在三分之一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发展,然后引入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新故事。

    ……在电影的结尾,李丰没有按照好莱坞的强制性要求,就是所有的悬疑片都必须以枪战结束,他采用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

    ……我想,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出现这么一部悬念如此之高的电影中,这是件好事。……

    我给这部电影的打分是,三星半。”

    读完罗杰·埃伯特的文章,三个人都陷入了沉默。

    李丰和斯坦顿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好是坏,三星半的评价似乎不是特别高。

    但他们发现,弗兰克·马歇尔的的沉默似乎更多是在压抑着兴奋的情绪。

    李丰和斯坦顿看向了弗兰克·马歇尔。

    “里奥,克里斯,你们不了解罗杰·埃伯特。

    他总是在考虑电影的总体价值,高品质的电影他只会赋予四颗星,给最差的电影打半颗星。三星半,非常好非常好的评价了!

    我没想到罗杰·埃伯特会给你打这么高的分!”

    确实,罗杰·埃伯特给《调音师》打的三星半的分数,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

    在后来的《埃伯特与罗佩和电影》这个电视节目中,罗杰·埃伯特又一次的聊起了《调音师》这部电影。

    “编剧在这部电影里起到的作用比导演更大,不过这部电影的导演同样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我认为,在他以后的电影编剧里,一定都有他自己的署名。

    可能因为是处*女作的原因,这位年轻的导演在运镜上有所保守,在后半段远远没有前半段那么大胆。

    希望他能够摆脱自己套上的枷锁,不要受那些大厂的限制,大胆的拍摄,不要沉溺在那些粗陋可鄙的爆米花电影里。”

    在电视节目里,罗杰·埃伯特还和他的搭档理查德·罗佩一起伸出了大拇指,向观众推荐《调音师》这部电影。

    影评文章给了三星半,在电视节目上,也给了李丰这个新人导演比较高的评价,这就给了新线以及那些电影院更强的信心,开画馆数也从一千三百多家上涨到一千八百多家。

    同时,那些热衷于通过影评人文章来选择电影,特别是关注罗杰·埃伯特的电影观众也对《调音师》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

    而在影评人相继在合作的报纸上发表影评文章后,新线针对观众的试映,也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