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鼎:我以机关成圣人

第一百二十七章.水车

    “这个水流下来,会让这个水车的水轮转动起来,这样水车上面的叶片就会载着水起来,把它们盛到这些不同高度的竹节里面,然后顺着这些竹节,灌溉附近的田地。”

    农人兴致勃勃地给马车上的众人讲解这台水车的作用。

    见多识广的中年很快地意识到了什么。

    “这莫非是槔?”

    不对。

    他很快自己否定了。

    所谓的槔,出自《庄子》一书,它写了这么一个故事,鲁国的端木赐,也就是孔子门生自贡南游的时候,路过汉阴这个地方,看到一个老头抱着木桶在给干涸的土地浇水。

    那是来来往往,反反复复啊。

    聪明的子贡呢就给他支了个招,让老头去找根长木头,把它中间挖个槽出来,然后呢,在靠近水源的那端绑上木桶,而在另一端挂上重物。

    你要取水的时候,就把绑木桶的那段往水里摁下去,然后松开力气,这木槽呢就会因为另一边重物的力而迅速地弹起,然后让桶里的水流顺着木槽流过去。

    这其实用的就是杠杆的原理。

    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这跷跷板不可能太长,一是木头不好找,二是操作不方便,根本灌溉不了较远的距离。

    而眼前这个水车,却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首先,它完全是自动的,依靠水流让其动起来,其二,它并没有像子贡说的那样,受限于木头,而是选用了劈开的竹节,一段一段地连接,让涓涓流水延绵开去,让灌溉的面积一下子就覆盖到了很广的距离。

    看懂了这部分的中年人忍不住插嘴询问:“敢问两位,这个水车能够灌溉的范围是多少?”

    “一座水车大概少说能灌溉两百亩,多了能上三四百。”

    “两百到三四百亩?”中年人略微估算了一下,不禁感到震惊。

    秦商鞅废井田后定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六尺为一步,一亩其实相当于五百平方米。

    也就是说,一台水车能够覆盖的范围约为十五万平,而江南有特殊的水利优势,根本不缺水渠。

    并且他还发现了一件事。

    就是这边地形以丘陵为主,因为高度差其实不是很适合种地的,但是有了这个水车之后,有了方便的引水渠道,这人力成本节省下来,能够耕种的土地会大大增加。

    那两名农夫,在收了钱之后,便很快地提桶离开了。

    毕竟灌溉是一回事,耕种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那名中年人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眼前的水车烙印在眼中一般,深深地看了许久。

    马车继续向前,车上的人依旧在讨论刚才的事。

    那名负责驾车的亲信侍从,颇有一些不以为然:“这东西要真有他们说的那么神,那他们还来抬水干什么?”

    他自以为找到了那两名农夫话中的漏洞,但车厢里的中年人却严肃地纠正道:“不,我刚才仔细地看了那些竹节的连结,不得不说,这个机关器制作的实在精妙。它完美的解决了槔无法将水送远的问题,你们看看山上。”

    众人闻声,抬头向附近地矮山看去。

    “这一带山上到处都是竹子,原来如此,要制作这些灌溉的水道,他们只需要就地取材,反倒是节省了挖沟渠的工作。”

    “但是这水如果一直浇,不也会涝死吗?”

    “爹爹,这个我刚才看了一下,只要转动靠近水车最上面一截的竹节,就可以在不需要灌溉的时候将它移开就行了。”

    这下,就连亲信侍卫也没话说了。

    因为过去普遍的做法,是把水渠截断。

    这么做的弊端是,一旦发水,有可能水流会顺着渠道将周围的田地都淹没。

    而如果才用竹节加水车,那么就算发水,淹掉的也只会是河渠周边,而不会覆盖更广的范围。

    接下来一程,中年人都在想着水车的事。

    如果这个能够广泛的推广,那粮食的产量就会大幅度地增加。

    那对于大秦帝国这个新兴的庞然巨物,对那位雄韬伟略的皇帝,将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看到他沉默不语,两位亲信对视了一眼,其实都猜到了主子的想法。

    “可是老爷,就刚才那两个佃户所说,做出这个的可是东墨那边的人。”

    “嗯。”中年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句。

    他知道皇帝对于墨家,尤其是东墨的态度。

    而如果自己坦诚地自报家门,对方显然也不可能协助自己。

    就在他如此思索间,渐渐已经看到了前方的村落,透过马车,能够看到有一群人在村头排队打水。

    原本这是一件稀疏平常事,但是那水井上的奇怪装置,让众人的目光一下子又不由地投聚了过去。

    一般来说,这水井打水,是把木桶丢下去,然后灌满水后再用绳子拉上来。

    但是他们却用一种装在水井上的奇怪装置,咔咔几下就把水给抽了上来,然后村民们一个个地向前排队接水。

    “这又是什么东西?”

    有了之前水车的前车之鉴,他们没有在贸然揣测,而是直接找了一个村民询问。

    “这个啊,是君子给我制作的汲水器,有了这个,井里打水就方便多了。”

    又是君子。

    熟悉的二字出现在众人的耳中。

    但一行人很快发现,这位君子给整个村乃至居民带来的改变,并不只有区区的水车和汲水器,而是方方面面的。

    小到打水生火穿衣造饭,大到农耕出行,每一个地方都能听到这位君子的影响。

    并且,村民们说到君子的时候,每每都是两眼放光,赞不绝口。

    这就让这位沉稳的中年,愈发地想要见一见他们口中的这位君子了。

    “敢问一下,老丈口中的这位君子,如今在哪啊?”

    “欸,你算是运气好。”

    “运气好?”

    “平日里,君子都是在墨家潜心修行,鲜有外出的,但是今天,君子正好在咱们村里。”

    “他在何处,不知在下可否有机会拜谒一下啊?”

    “能不能见到君子,我说的也不算,毕竟君子的时间宝贵,是个大忙人。”老头摆摆手道,正要拒绝,略显浑浊的眼睛一亮,将枯瘦的手朝着马车相反的方向一指:“欸,这还正说你们运气好呢,快看,那位就是给咱们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君子了。”

    闻声,无论是下车来问话的中年一行,还是坐在马车上听他们说话的少女,都齐齐朝着老头手指的方向望去。

    这不看还好,一看,少女感觉到一阵强风来袭,乱花迷眼。

    她只是这么骤然一瞥,却在众多人群的簇拥下锁定了那一抹白。

    然后再也挪不开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