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打造巅峰大明

第七十三章 内医堂与内书堂

    第三天下午,朱由校再次在玉熙宫召见了李树宗与万机两人。

    “辛苦两位神医了,帮朕看清了御药房与太医院的医术现状!”

    “能为陛下分忧,是草民的荣幸!”

    “大伴,两位神医考核合格的医师,都调查完了吧?”

    “回皇爷,已经完成了,御药房与太医院的四位考核合格御医,多多少少都有点不太干净的关系!”

    “那就将御药房的两位御医调到太医院,再将太医院那些通过考核并没有问题的医师,全部调入御药房!”

    “是,皇爷!”

    “另外,将御药房改成内医堂,万神医与李神医两人分别为正四品与正五品的正副大使!”

    “是,皇爷,不知是否要设立院判与御医?”

    “院判就不必了,你安排一名内侍过去当协理,配合两位神医对内医堂的管理!”

    “是,皇爷,奴婢一定会选一位十分妥帖的人过去!”

    “好,再设立正六品的御医六名,正八品的医师十名,其它的学徒与吏员帮工人数,由两位神医协商确定!”

    “是,皇爷!”

    魏忠贤的话音刚落,万机与李树宗两人赶忙激动地跪在地上谢恩道:“臣等谢陛下隆恩!”

    太医院的院正也才正五品,而他们两人一下子成了正四品与正五品的正副大使,怎能不激动。

    虽然御药房的御医不好当,但里面的名贵药材也的确是十分丰富,足够他们研究许久。

    “既然朕将内医堂交给了两位神医,希望你们能够帮朕好好把好关,都平身吧!”

    “谢陛下!”

    “大伴,帮两位神医在东安门外各找一处四进的院子!”

    “是,皇爷!”

    京城的房子本就一房难求,现在皇帝却赏赐了皇城根四进的大宅子,两人再次连忙跪地谢恩道:“臣等谢陛下赏赐!”

    “这是你们应得的,你们可以将你们的家人接来京城居住了,以后有什么需要的药材,尽管找大伴安排的协理去办!”

    “是,陛下!”

    “另外,为了以后的内医堂不至于再像原先的御药房,内医堂内必须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达标者才能保持原先的品级,若不达标,直接降级,若降无可降,直接赶出内医堂。当然,有罚就有赏,那些考核优秀之人,也要相应提升他们的品级与额外的奖赏!”

    “是,陛下,臣等遵旨!”

    “嗯,除了考核,朕还想让内医堂的御医们各带三到五名内廷有学医天赋的小宦官,今后主要负责对中下级宦官与宫女的身体医治!”

    这些中低级宦官宫女,一辈子几乎都很难有机会出宫,但人吃五谷,身体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医师的及时救治。

    过去御医基本很少去给这些人治病,他们要么花重金请御药房的医师治病,要么靠他们自己的身体死熬。

    熬过了,算他们命硬,若熬不过去,只能算他们倒霉。

    从底层小宦官慢慢爬起来的魏忠贤,自然十分了解其中的秘辛。

    所以,当他回答朱由校的话时,身体还不自觉地出现了颤动,“是,皇爷,奴婢谢皇爷体谅我们这些卑贱的无根之人!”

    看着即将掉泪的魏忠贤,朱由校安慰道:“好了,朕也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你平时多帮朕盯一盯内医堂,就是最大的感谢了!”

    魏忠贤抹了抹眼泪后,躬身答道:“是,皇爷,奴婢一直会替皇爷好好盯着内书堂的!”

    “这就对了嘛!”

    接下来几天,在魏忠贤派去的协理帮助下,万机与李树宗两人快速完成了对御药房的人员整顿。

    根据医术水平高低进行品级重新调整的内医堂,气氛为之一变,不再是过去那种排资论辈、讲出生与阿谀奉承的肮脏之气。

    有了考核与奖惩机制后,内医堂内不管是御医还是普通医师,都争相开始了专研医术。

    甚至连最低级的吏员与帮工,在看到翻身的希望后,也在刻苦翻读医书,御医在看病的时候,也会很认真地在一旁观摩学习。

    朱由校与内医堂的新御医们是高兴了,但那些被赶到太医院,甚至是直接被裁撤之人,自然就十分不高兴了。

    他们联合外朝的好事官员,纷纷弹劾万机与李树宗两人,说他们乡村野医根本不配给宫内贵人看病等等。

    甚至还有科道言官规劝朱由校这个皇帝不该随意更改祖制,调整御药房的架构与考核机制等等。

    面对这种恶心的苍蝇,朱由校一律发配琼州岛支教。

    本来想着继续发配西南的,但马上想到这些人很可能会联合土司,一起来对付朝廷官军,便改成了天涯海角,让他们天天去吃海鲜大餐去。

    两宋不就喜欢将那些嘴炮流放琼州岛嘛,他朱由校自然也可以有样学样。

    将这些人流放过去,说不定还能继续改善琼州岛的文化与饮食建设,也算是他们对大明所剩不多的贡献。

    在内医堂整顿完没多久,朱由校又开始了对内书堂的整改。

    以前的内书堂讲师,都是由翰林院的翰林充任。

    而这,就给了文官们勾连内廷的天然机会。

    而大明的翰林,又多出自东南几个布政司。

    东林党这种以党争与争权夺利为目的组织出现前,或许还没那么糟糕,但自从他们出现了,内书堂的讲师教导宦官读书时,就夹带了大量的私货。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刚被朱由校拿下的王安、魏朝与王体乾三人。

    他们三人都是出身内书堂,一直充任东林党在内廷的探子兼联络人,同时兼顾影响储君与皇帝的思想走向。

    所以,朱由校喊来了司礼监掌印与几个秉笔,让他们停止了现在在内书堂教书的翰林。

    同时,以后也彻底结束翰林给宦官当老师的历史,改由德高望重的老宦官充任。

    虽然这有可能加快内廷的党争,但总要好过内外勾结来共同对付皇帝强。

    切断了翰林这层联系之后,内廷算是与外朝形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组织,更有利于权力的互相监督,以及方便皇帝对政务的分权。

    不过,因有了上次弹劾内医堂被贬琼州岛之事,此次的内书堂调整,表面上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