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末代皇弟

第91章 拜谒

    兴宁坊。

    这里是靠近大明宫和官署的地段。住在这边的官员,上下班或参与政务活动很方便。

    很多一时名臣名将都在兴宁坊有产业,比如开府仪同三司姚元崇宅、安西都护郭虔瓘宅、淄青节度使李愬宅。

    走过坊中宣宗时所建的大中报圣寺,就到了韦庄新置办下的宅子。宅名崇礼,尊崇礼化的意思。

    虽是正月,一路上看起来不是很热闹,比起盛唐的长安繁华,连十分之一都赶不上。

    不过正是因为如此,李亿才能资助得起这个钱。长安地价贵,买房不易。

    远远的到了韦庄崇礼宅。这里竟然门庭若市,十分热闹,与别处的凄冷不同。约有二三十人围聚在门口,等着进入宅中。

    “韦庄这老小子人缘还挺好,乔迁新居有这么多人来,看样子都是读书人,不愧是文坛大佬啊。”李亿暗想。

    不过现实情况和他所想的有些出入。

    “我等是来拜谒考官的。韦主考到底在不在,隆冬时节让寒士在门外苦等,伤透了士人之心!”

    “杜工部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韦主考自己起了高楼,落不着风雪,哪知道寒士受冻?”有人故意挑起众怒。

    好事者在一旁起哄:“朝廷年年科举,哪一年不是早就内定好人选?主考连见都不愿见我等一面,看来今年又是白来!”

    这些人看起来都是寒门士子,有的缊袍敝衣,有的连书匣墨盒都没有。

    李亿咬着嘴唇偷笑:原来他们是来找考官、拜码头托门路的。读书人也就是造谣诽谤嘴两句了,这要是军中的士兵,早就直接动手打进去了。

    拜谒考官,这是唐朝科举一贯的风气。因为高门权贵凭关系占住不少位置,寒士想要博取功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作品献给考官。给主考留个印象,指不定就能登科。

    考生私找考官,当然是破坏了科举的绝对公平,韦庄大抵是因为这个原因闭门谢客。

    不过对于机会本来就很可怜的寒门来说,这是他们仅有的一点上升机会了。想走通行卷这条路,一打听到主考是谁就要立刻行动。现在距离二月的进士科考还有一个月时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李亿突然来了兴趣,这帮寒门士子水准究竟怎样,还有韦庄会怎么对待他们?

    如果要做到相对公平,那就要给寒门留下公平竞争的通道。所以李亿打算帮帮他们,不过眼下还是先稳住众人的情绪。

    “诸位,韦学士也是几十年不得中举的寒士了,肯定能有共情。发发牢骚倒是罢了,诽谤中伤主考,还用杜工部的诗来暗讽,要知道韦学士素喜老杜诗,这要让他知道了,你们还去哪里询问前程呢?”

    一番话说得在理,所有考生都是来和主考搞好关系的,谁想反留下个坏印象?

    “你是何人,为何要替他开脱?又如何知道主考心意?”

    “我乃附近坊间一介闲人,云游众生,不介意给各位支个招。韦学士素有公正之名,不会徇舞私情。你们要想找他,当然不是来拜谒考官,都是来交流诗文的。以文会友,此乃文人盛事,岂有阻行之理。”

    顿时士子们恍然大悟:“对对对,我们正是来找当今诗宗谈论诗文。”这下再让门子前去通报,众人果然都被放进去了。

    崇礼宅是新府,下人也多是新人。李亿一身便装混在众人中间,没被认出来。

    通过曲径回廊,众人被领到一处宽阔的正厅后,却不见韦庄人影。只有书童出来道:

    “我家主人说了:各位士子若有诗文呈送,直接呈上来即可;若是没有,就以此地此景题几句。主考不宜偏私,故不与相见,请见谅。”

    听说韦庄不愿意与众会面,众人瞬间又开始不满了起来。

    李亿开口道:“诸位都认为朝廷以往开科有私情,这也是主考的一片好意嘛…大家既然来行卷,有诗文拿出来共赏一番,没有诗文现写几句展示才情,相信主考慧眼识珠。”

    不满之人也只能悻悻地坐下。要么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诗文,要么取水研墨,当场写了起来。李亿也讨了一副纸笔开始写了起来。

    与此同时,内室。韦庄正在翻阅古籍,听说士子又要闹将起来,不满地说道:

    “朝廷自有朝廷的规矩。把他们放进来已经是冒着大不韪了,居然还想着闹事。我都说了会保证阅卷的公正,有这个本事都发挥到应试当日不好吗?”

    “报,士子们都已经安稳下来。是一位看起来不像寒门打扮的年轻人,看起来有些威信,几句话把众人劝了下来。”

    “倒也罢了。等三炷香时间后把他们的作品呈送上来,我翻阅之后就可以把大部分人都送走了。”

    以韦庄的认知,多数士子写得东西都不怎么样。垃圾的诗文一眼就能辨认。

    朝廷要选拔人才,和庸才浪费时间属实没有意思。

    ……

    三根香烛已经烧尽。下人吹灭了最后的烛火。

    “众位前来行卷,必然早有准备。时间已经到了。”

    三条蜡烛的时间,是进士科的考试时间。韦庄给没准备的士子同样足够的时间,这已经能展示出本身的水准了。

    当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要写好一篇符合规范的诗文是有难度的。时有对联云: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

    不过众人基本都是有备而来,也只有李亿两手空空是来闲游的,所以他现场写了一首小诗。此刻已经写完了,闻罢放下笔。

    他还想看看唐朝的普通士子水准究竟怎么样,于是说道:

    “韦学士虽然繁忙,但也不急这一时,不如先让士子们交流交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