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王莽

第二十八章:路遇……

    如日初升大军照旧在冰雪之上前进,每天行进都是如此,五圣军全体都感到生活过于枯燥,如同沙海行军不见绿州杨帆大海而久不见陆地。

    谢二哥按照惯例作为先头探马,在队伍的最前面探路,王莽也在前面一边看地图一边慢慢的走着。

    地图看了几天王莽也大致明白了,这些地图上画的写得东西,但是苦于没有参照物无法准确的确定自己的位置。

    看着前路茫茫一片素白,王莽的心中也是一片郁闷,他可以感觉五圣军的士气开始缓缓的下降,或许是离家太远思恋随着距离越发浓郁,也可能是太过于无聊了……

    在冰雪中前进了几个小时后,太阳渐渐悬挂在天空的最中间,走在最前面的王莽感受到肚子开始造反了。

    手一挥示意全军停止前进。

    “全军原地整顿,开始准备吃饭休息!”

    大军马上停了下来,火头军马上开始埋锅造饭,大部分人都停下来找地方休息,当职的一队人开始在大军的周围开始警戒。

    火头军动作熟练,抛开地上的积雪拿起铲子就挖,虽然冻土坚硬但是并不能让挖土的人放弃。

    不多时一个浅坑出现了,真的很浅深不过三十公分,大体呈现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然后拿上几块木板垫在坑底,在地面上坑旁边放上两块陶砖,然后才把锅小心的放在上面开始烧雪水。

    这几口锅可精贵了,全是王莽细心打造用于提示军队生活质量的,虽然现在没什么炒菜吃,而且也没什么调料但是铁锅还是非常好用的,比起陶锅它便于携带更加坚固,非常适合大军行军煮饭使用。

    半个时辰后……

    王莽看着自己手中的:肉糜粉汤还有一个粗得要命的麦饼子,其实这都没什么吃得还可以了,但是汤还有饼子都淡得要命,吃个鸟啊?

    细细一想队伍里好像还有盐吧!王莽吃着没什么盐味的午餐,直接就朝火头军走去。

    “我说胖子,你就不能多放两颗盐吗?这汤和饼子都快淡出鸟来了。”

    看着将军来“兴师问罪”这掌勺的(什长)有些紧张的把王莽拉到一边说悄悄话,虽然有些局促但是没有向前一次一样害怕。

    “将军可是嫌淡了,卑职这就在给将军加点?”

    说完就小心的抱起一个小陶罐,解开红封拿了一根筷子,就准备往王莽的粥里挑一筷子。

    王莽眉头一皱,用拿饼子的手把筷子挡回去了,头微偏看了看罐子里还有多少盐。

    这是一个不大的盐罐,是一个典型的缸体阔圆口大肚小底,胸径二十公分左右高亦是如此,里面装着大半罐青色的盐巴。

    这些盐都是王莽在李庄缴获的,盐不是后世的加碘盐色泽雪白,是一种青盐成色并不怎么样,但是对这些吃惯了土盐毒盐的穷苦人家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难度的东西了。

    明朝盐铁官卖官场腐败不堪,底层百姓根本就吃不起什么盐,日常食用的都是些质量差到极致的粗盐。

    这是一种带着大量杂质味道苦涩的盐块,吃多了容易让人生病

    “盐还有几罐是不够吃了吗?”

    “回将军这次带的盐还有,三罐子我想路途遥远这盐还是省着点……”

    “这盐能生力,好盐效果更好……”

    “这就是好盐……少吃点也可以……”

    听着胖子什长支支吾吾的解释着,王莽放弃加盐的想法离开了。

    走到一个篝火旁,看着大口大口吃饼和粥的士兵,他们好像丝毫没感觉这些食物淡盐少味,可能在他们眼中这样含盐量才是正常的。

    在这穷苦的年代,一旦才长时间不吃盐,再威武强壮的汉子都会变成软脚虾。

    所以古人认为这盐能生力,是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

    明朝末期官盐价格奇高,不是寻常百姓可以日常食用的,蛋白质能量还有盐分摄入的不足,是南人身体较为虚弱无力的主要原因。

    既然大军行进无聊,我就为各位解惑科普一下。

    明朝末期经济相对萎靡,其中一些物资稀缺昂贵,就算做些无本买卖去抢或者去买,都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书友说得燧发枪的改进问题,除非火药技术的升级制作出烟火药硝化火药,才可以彻底的将重甲骑兵淘汰在战场之外。

    在冶金工艺并不发达的时代,精铁指的是中碳钢之类的东西,而鸟铳等火器的穿透力和射程都不理想。

    每一支单兵所用合格的鸟铳,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还有资源,最原始的粗铁需要很多工艺时间才能用来打造武器防具,加上铁属于官方私卖正常渠道想要很多铁可能性不大,走私上面的黑道买卖就非常的贵!

    如果是一个披挂完整甲士,其一身的装备你猜猜有多重?

    一套完整的铁甲至少有四十斤重,皆是用上好的精铁打造耗时耗力,一副全新的铁甲在当时价值不菲,光是材料工钱至少得值钱:三十两银子,而且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如果是在黑心商人那里去买……翻一翻都不为过。

    一个重甲兵需要的就是大量的钱:铠甲、头盔、武器、都不能少。

    明朝的亲兵战斗力是很强,但是大多数军队都养不起太多,大概占全军十分之一的样子。

    要想保持亲兵级别的重甲兵,保持他们的战斗力就需要不间断的训练,要训练就要吃得好不然人都练废了。

    明朝军队中军饷都快发不上的日子里,统帅的将军基本上都在喝大多数士兵的血,用来养还有战斗力的亲兵。

    大明虽然账目上有多少多少万大军,但是其中能说成战士的太少了,其他还不如说是那着破烂的农民。

    这里稍稍计算了一下,可能不太准确但是足以说明问题,正常情况下一个重甲兵一年起码需要十两银子的军饷,还有不少于600斤粮食(每月五十斤)

    还有起码60斤的肉食,还有大量的蔬菜盐什么的。

    用游戏术语来说,要想召唤一个重甲兵来帮助你,你需要付出:一百两银子的召唤费用,每月五十斤粮食五斤肉还有盐和蔬菜。

    打上规模的战斗起需要上万甲士,还有一些配合大军所有的杂兵,杂兵的培养费用按甲士的十分之一算,重甲骑兵按甲士的两倍算。

    一支能争战天下的部队,其兵种不可能过于单一,机动的骑兵、远程火力压住的火器兵、还有中坚部分的重甲兵还有和战兵数量差不多的辅兵,还有多余战兵数倍的炮灰杂兵。

    其培养需要的时间、资源、人力、对于一个国家都是巨大的。

    本书的主角设定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当然现代人的想法才是他最特别的地方。

    他历史成绩并不好,也不知道明朝什么时候会灭亡,怎么灭的为什么灭的他都记不得。

    也不是什么人行百科全书,对于人情世故也不是那么通透,八面玲珑巧言令色?这些都是不是他……

    明末时期的战场,一定比我们想的更加残酷,也更加无奈。

    还有书友提出的问题,就是明朝战场上出现的燧发枪械的破甲能力的问题。

    前装的燧发枪,上弹速度真的堪忧一分钟两三发的速度都已经不慢了。

    还有就是太高估当时枪械的力量了,明朝的黑火药和现在的黑火药差距很大,这些我都不提直接百度搜一下资料:

    现在我国服役的八一杠:一百米内可以击穿6毫米厚的钢板。

    著名的AK47也差不多是这个数据。

    这是现代的枪械。

    二战时期的普通枪械性能只可能更弱。百米外击穿5毫米的钢板没毛病吧。

    具体数据找不到,找到的书迷可以帮忙补上,

    在往前走,一战时期的普通枪械威力时不时比二战时期的还有在弱上那么一点,其百米内可能连4毫米厚的钢板,应该都打不穿了吧。

    然后在往前面推几百年,来到明朝末年燧发枪的时代,没有硝化后的无烟火药、没有钢心镀铜的铜颗子弹、没有稳定子弹加强精准度的膛线、也没有标准化制作的意识。

    手工打造的单兵鸟铳能在一百米外击穿多厚的铠甲?是3毫米还是2毫米

    马的移动速度又有多快!战场上用来挡枪消耗弹药的杂兵又有多少?一架架大型的盾车又可以把战场推进在多少米内?

    我的数据是不太准确,但是可以去查查古代的铠甲到底是什么时候退出战场的。

    还有就是明朝的鞑子,不是傻子面对大规模装备火器的明军会没有办法,那他们来掠夺的信心从和而来?

    是靠胯下的战马吗?跑得快?

    如果明朝的火器真的可以全面压制住重甲的话,当时的燧发枪真的可以压制重甲骑兵,那明朝也不会败。

    想想看两军交战,一方就是人多势众的重甲骑兵,一方是轻甲的鸟铳手。

    假设弹药无限弓箭无限,不受其他环境的影响正面交战,那一方会赢?

    如果鸟铳在百米范围内打重甲骑兵就像爸爸打儿子一样,明朝的军队还会畏敌如虎吗?

    关外的鞑子照旧偷袭了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