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141章 传国玉玺,彻底臣服

    当然了,曹操、孙权、刘备,如此痛痛快快向姜耀称臣,除了“昊天上帝”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原因——船!

    先进的造船技术!

    以三王现有的造船技术,别说进取什么非洲,北美洲、大洋洲了,连攻打扶桑都不现实。

    而天策军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却是众所周知之事。三王要想实现从一国之君到一州之主的巨大跨越,不跪舔姜耀,可能吗?

    “诸位爱卿免礼,坐,坐吧。”

    对于曹操称自己为“陛下”之事,姜耀没有任何谦虚,甚至直接称三王为“爱卿”了。

    有什么谦虚的?

    他都自称“真正且唯一天子”了,再谦虚可就是虚伪了。

    这皇位,姜耀当仁不让!

    待三王重新落座,姜耀道:“刚才,魏王说,心中有两个疑惑未解。那么,第一个疑惑,是如何证明这寰宇地图为真。第二个疑惑,就是如何远渡重洋了吧?”

    曹操微微躬身,道:“陛下英明。”

    “明白说了吧。先进的,可以远渡重洋的造船技术,朕可以给你们。”

    当初巴斯纳船厂出品的船只,就可以远渡重洋了。更何况,姜耀传授了那些巴斯纳工匠龙骨技术和水密隔舱术?所以,姜耀确实有远渡重洋的造船技术。

    而且,即便传授了这些技术之后,姜耀也不担心三王的战船能威胁到天策水师。

    有系统奖励的铁力木资源,有沃罗涅日的刺橡木资源,天策战船已经在材料上立于不败之地。更别说,天策军还有火器这个大杀器了。火炮一出,谁与争锋?

    说穿了,给别人打工,哪有自己创业卖力?

    姜耀就是利用三王,让华夏势力遍布世界上每一寸土地。

    然后,姜耀再用寿命悠长,以及火器的优势,真正一统寰宇。

    姜耀道:“甚至于,孤可以开放望远镜的买卖,以及传授你们过洋牵星术。如此一来,你们远渡重洋开疆拓土之事,绝不成问题。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就可以进行环球航行,验证大地是不是圆的了。”

    望远镜?

    过洋牵星术?

    三王听完,眼睛简直能放出光来。

    望远镜就不用说了,可以看清楚数里之外的物事,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航海上,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这“过洋牵星术”,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是一听就逼格高得很。不用问,这是昊天上帝传授的神术啊!

    曹操岁数最大距离死亡最近,对于这种鬼神之事最感兴趣,迫不及待地道:“敢问陛下,何为过洋迁星术?”

    姜耀解释道:“你们看这地球仪上,既有横线,又有竖线。横线,可称之为纬线。竖线,可称为经线。如果,能确定某地同时在哪条经线和纬线上,不就知道此地的具***置了吗?大洋不是陆地,一片茫茫大水,没有任何参照物。所以,吾等要用这过洋牵星术,通过天上的星辰,确定船的位置。然后,再根据这指南针,确定航行的方向。”

    其实,虽然‘过洋牵星术"是元明时代的产物,但还是不够先进的。

    因为牵星术所用的工具是牵星板,船只在海上航行时受海浪的影响不断上下浮动,牵星板自然也会上下浮动,影响着“过洋牵星术”的准确性。用“过洋牵星术”进行环球航行,没那么容易。

    事实上,姜耀真正传授的,是用六分仪确定海上位置的方法。

    在历史上,六分仪的原理是牛顿提出的,呈扇状外形﹐由一架小望远镜,一个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面镜﹐以及一个与指标相联的活动反射镜组成。由它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迅速得知海船所在位置的经纬度。

    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六分仪仍然活跃在航海领域。在这个时代,六分仪用来进行环球航行,完全绰绰有余。

    不过,那又怎么样?拿来主义嘛。

    以后的历史上,六分仪就是天策秦王姜耀受了昊天上帝的天启发明的物事。

    这种利用六分仪远渡重洋的技术,就叫“过洋迁星术”了。

    曹操、孙权和刘备,虽然对这些技术细节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听着姜耀讲这些什么“精度”“维度”“万有引力”“夹角”“行星”“恒星”等名词术语,已经不明觉厉,感叹昊天上帝传授的知识果然玄奇了——单凭这一个小小的“六分仪”,就是沟通万万里之外的星体,知道自身所在的位置,之前做梦都想不到啊!

    当姜耀顺便讲到,利用万有引力,可以计算出地球的重量时,他们的眼珠子更简直要凸出来。

    “地有多厚”,竟然真能测出来!不是昊天上帝,谁有这般本事?

    当然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他们可不会认为,单凭俯首称臣,丢些面子,姜耀就能将什么远渡重洋的造船技术、望远镜、过洋牵星术、六分仪,直接赠送了。

    最后,曹操轻咳一声,道:“陛下如此慷慨,恐怕是有条件的吧?

    “那是自然。”

    姜耀道:“七年前,朕称王时,曾经与华夏诸侯约法三章。今日,诸位爱卿若想如愿,同样要约法三章。”

    三王齐齐起身,道:“请陛下示下。”

    姜耀早有准备,胸有成竹地朗声道:“第一章,三王必须奉吾为主,每三年向朕供奉五名国内最美丽的绝色佳人,以示臣服。若有违背,天下共击之!”

    “理应如此。”

    这第一章本来就在执行中了,只是三王和姜耀分别签的协议而已,没到铜雀之盟的程度。

    三王自然毫不犹豫地接受。

    姜耀继续道:“吾等今日瓜分寰宇,必须以华夏人为主体。各王具体如此施政,本王不管。但是,必须确定原则:华夏人为天选之民,地位高于任何其他种族。

    所以,其一,华夏本土十三州,外来异族,不可定居。只可旅游以及经商、诊病。而且,最长必须每三年出境一次。能否再次入境,需要官府批准。而且,每国内异族旅者,不可超过二十万人。

    其二,异族豪杰,可以抬籍入华,但是,数量必须限制,各国每年不超过五千人。

    其三,各国所有官吏、贵人,可以不信仰任何宗教,也可以信仰天师教,其余宗教一概不准信仰。

    其四,民分四等。汉男与汉女所生子女,地位第一。汉男与异族女所生子女,地位次之。汉女与异族男所生子女,地位再次之。异族男女所生子女,地位最下。至于混血之人再次婚配,如何划分阶层,由各国自己制定细则。”

    这三条规定,就是保证“华夏之人,天选之民”的具体举措了。

    第一条和第二条,就是彻底杜绝五胡乱华的可能性。华夏人在原异族的地盘,享有一切权力。但是,异族到了华夏十三州,就只能经商、治病以及旅行了。连抬籍入华,这个可能被利用的漏洞,也设定了五千名额的限制,完全堵死。

    第三条,则是吸取了蒙古人的教训了。蒙古人征服世界后,划分了四大帝国。第一代当然是非常骄傲的,以自身为主,以异族为仆。但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后,为了稳固对当地的统治,就信仰了异族的宗教,采用异族的风俗治理国家。如此一来,那还是蒙古人的国度吗?姜耀要完全杜绝这种可能。

    另外,凭什么让混血认同父族?中西亚有大量的蒙古人混血后裔,他们会认同蒙古人吗?开什么玩笑?他们只会互相认同。所以,必须人为制造出差异来。和华夏血缘关系越近,地位越高。这样,混血才会以拥有华夏血脉为荣,心向父华夏。

    另外,这也杜绝了,混血之人,继承三王王位的可能。继承曹操、刘备、孙权王位的,必须是纯种的华夏人。

    “臣等遵旨!”

    这铜雀之盟,对于三王的利益没有任何妨碍。

    他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姜耀这才说出了最后一章,道:“非洲、美洲、大洋洲尽是些茹毛饮血的土著,不难对付。如今,我华夏一统寰宇最大的障碍,就是亚欧大陆的敌人。所以,三王必须听从朕的旨意,征调兵马,迎战安息百乘朱罗罗马四国联军。此战胜后,朕自然会兑现承诺,将远渡重洋的物事以技术,一并赐下。”

    “臣遵旨!”曹操朗声道:“臣愿亲自率十万野战军,十万府兵,十万仆从军,共三十万大军,随陛下西征!”

    刘备紧随其后,道:“二十万兵马,已经是臣能拿出来的最大的兵力了,如今正陈兵于东吴边境。陛下一声令下,臣愿率二十万大军,随陛下西征!”

    “臣愿率八万野战军,五万府兵,八万仆从军,共二十三万大军,随陛下西征!”孙权也毫不犹豫地表态。

    一方面是因为,必须做出足够的贡献,才能获得姜耀答应的那些技术和物事。

    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名传千古了。

    封狼居胥的典故,谁人不知?

    汉武帝再下“罪己诏”,再弄得“天下户口减半”,光凭北驱匈奴的大功,历史评价就差不到哪去。

    而刘备孙权和曹操,现在要去干什么?合华夏之精兵,去迎战安息、朱罗、百乘、罗马的联军。哪方赢了,哪方就是整个寰宇的主人!

    这是何等的功业?

    史书上会得到何等的评价?

    相比较起来,什么秦皇汉武都难以望之项背!

    他们将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华夏占据整个寰宇的时代!哪怕他们后来昏庸无道、残害忠良,沉迷酒色,光参与这场战争就能一俊遮百丑,最差最差不过得个毁誉参半的评价。

    同去!

    同去!

    同去!

    为什么不去?

    傻子才不去!

    谁不让他们去,他们就跟谁急!

    “很好。”姜耀道“那么,马超!”

    “在!”

    “取盟书来,让三位爱卿用印,签订第二次铜雀之盟。”

    “遵旨!”

    很快的,早已准备的盟书拿了国来。

    这盟书上面,首先重申了第一次铜雀之盟的约法三章。然后,就是刚才所言的第二次铜雀之盟的约法三章了。换言之,签了这盟约,就是认同了两次铜雀之盟共六章的约定。

    而且,第一次铜雀之盟,是由重臣代签。

    第二次铜雀之盟,是由各国国王亲自签署,比第一次要权威多了。

    盟书一式四份。

    很快地,魏王曹操、吴王孙权、蜀王刘备都在四份盟书上,盖上了自己的王玺。

    最后,就是姜耀了。

    他从袖兜中取出一方印玺,沾了印泥,向盟书上盖去。

    很快地,八个虫鸟篆书,映入了的曹操、孙权、刘备的眼帘: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

    曹操、刘备、孙权,一看这八个大字,齐齐变了脸色,倒吸了一口凉气。

    曹操道:“袁术称帝失败后,传国玉玺不知所踪。陛下这印玺,莫非就是传国玉玺?”

    “然也。”姜耀微微一笑,淡淡地道:“天下宝物,有德者居之。袁术无德,纵然得此至宝,也会失去。朕既然受命于天,上苍自然将这传国玉玺赐下。”

    “那……微臣斗胆,能否将这传国玉玺一观?”

    “可。”

    很快地,那传国玉玺,就到了曹操的手中。

    整个玉玺,由一块价值连城的无暇美玉制成,方圆四寸,上面纽交五龙,用小篆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不是传国玉玺又是何物?

    曹操既是世家子弟,又执掌大汉朝廷多年,眨眼间就确定了这传国玉玺的真实性。

    他心中暗想:天啊!姜耀究竟有多少底牌?昊天上帝,又赐给了他多少好东西?刚才,证明天命所归的时候,他怎么不作为证据拿出来?完全是底牌太多,看不上传国玉玺的节奏啊。看来,吾这位新陛下,比吾想象中更加深不可测!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不是要与百乘朱罗罗马安息四国联军,决战了吗?姜耀越深不可测越好!有了昊天上帝的支持,吾等华夏群雄,岂不是立于不败之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刘备、孙权也是这么想的。

    如果说,姜耀列出三项证据之后,他们还对姜耀“真天子”的身份,有那么几分将信将疑的话。那么,这传国玉玺,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三人对视一眼,齐齐大礼参拜,道:“陛下天命所归,乃华夏真天子也!愿随陛下,征服世界上一切异族,让华夏人掌控整个寰宇!”

    “很好,众卿平身!”

    姜耀现在,真是心怀大畅。

    这就对了嘛。

    三国时代,那么多惊才绝艳的英雄,为了内部的土地打生打死,有什么意思?为华夏征战四海,夺取异族的一切土地,才是他们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不负华夏,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