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是公子扶苏

第九十章 廷议谲风(一)

    时间回到旬日之前,即秦王政三十五年的九月十二,始皇帝按例召品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员进行小朝会,意在让大臣们推举人才,裨补朝中因外派开田中尉而缺少的官职。

    廷议刚开始,上卿蒙毅便出列提出疑问:“陛下,开田中尉乃临时设置,并非常态。而且这开田一事,短则一年见效,长则不过五年。若补之,那开田中尉等归朝之后又当如何安排?臣以为何不令人兼任之,虽然有些辛劳,但臣等为陛下分忧当是本分,又岂会有怨言。”

    蒙毅这也是替大臣们问出了这个问题,那便是开田中尉到底是不是暂设?若不是,为何需要补官。若是,任期有多长。

    对此,始皇帝心知肚明,当初他下诏的时候只厘清了开田中尉的职责,但未明晰其任期。故而让蒙毅起头,好让自己解释。

    “朕近日重新思量了一番,以为开田中尉当常设,故而朝中官缺应当裨补。”

    始皇帝最近反复览阅公子扶苏的上书,深感边患绝非一日可靖,中原与草原的角力或许会比秦与六国之间的角力更久。而且按照长子草原攻略一旦正式开始实施,或许未来数年都会有小则千人,多则万人的部落源源不断的归附秦国。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匈奴人的处置和安置就成了边郡的主要问题。而开田中尉恰好可以分摊这份责任,看管和教化这批匈奴人。

    始皇帝就这么简短的作答,也并未言明理由。

    不过这也令下方两拨大臣振奋起来,一拨是族中子弟或弟子朋友外出任职开田中尉的大臣,这开田中尉为常设就表明这权力实实在在能把握在手中。另一拨是正好有才俊可以推举补官的大臣,正好可以借此拓宽自己的政治门路。

    “既然是推举官员,臣以为何不将各地方空缺的县令一并推选了。”左丞相李斯率先出列,好似提醒道,“陛下,三川郡平县县令空缺月余,另外苍梧、庐江、故郸等郡的县令也有缺漏。”

    进而,李斯从怀中奉上上书,“具体名单在此,此事积压许久,还请陛下优先处置。”

    始皇帝接过近宦传递上来的文书,扫过一眼后,轻笑一声,“朕记得这三川郡的郡守就是爱卿的长子李由担任的吧。”

    李斯自然听出了言下之意,但他不好作辩,只得低头朝冯去疾使眼色。

    二人在平县县令的人选上达成了一致,因此右丞相冯去疾难得出来帮李斯解围,“陛下,其余郡地的县令尚可缓缓,可这三川郡之地为东周京畿所在,既是富庶之地,也是攻守要冲,不可不察。”

    冯去疾的出声,令蒙毅等中立派大臣侧目,看来二人这是有备而来。

    “那爱卿可有人选?”

    始皇帝眼神一凝,令冯去疾压力倍增。

    “臣以为侍郎冯封可任平县县令。”

    冯封?始皇帝对他还是颇有印象,自己原本就有意提拔他为开田中尉涨涨资历,奈何比之长子口中的章邯还是略逊半分,因此就搁置下来。现在被冯去疾提起,始皇帝重新回忆了一下,其人也算青年才俊,倒也担得起县令一职。

    适合归适合,可这冯封出自荥阳冯氏,与栎阳冯氏同宗。本着用一脉,不用另一脉的原则,始皇帝并未给荥阳冯氏安排任何职务,哪怕是地方上的县令。

    不等始皇帝开口,一位谏议大夫出列表示反对,“禀陛下,这冯封出自荥阳冯氏,与右丞相同宗。臣以为右丞相有谋私之嫌,请上三思。”

    这确实是说到始皇帝的心里去了,但脸上的神色不变。

    见一旁的谏议大夫都跃跃欲试,御史大夫冯劫刚欲出声,但李斯却先一步说道:“陛下,举贤不避亲,臣以为冯封可。况且这平县与荥阳并非邻县,又有多大影响。”

    “爱卿,你以为呢?”始皇帝将目光略过御史大夫冯劫,落到了蒙毅身上,“朕记得不错的话,这冯封常常向你请教。”

    自李斯焚书以来,以吏为师的风气在咸阳日盛,作为上卿的蒙毅也免不了提携、指点一番新人。

    “臣以为冯封任侍郎不过一年,见识有余,才干不足,尚不可担一县之责。”蒙毅也是如实回道,“陛下若有意,不妨提拔为议郎。”

    这郎官的本意就是待选之官,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因此作为近臣的蒙毅对冯封也是较为熟悉,但是他并不觉得冯封有什么过人之处,中规中矩,算尚可,还需一些时日的累积。

    “陛下,臣以为不然。”李斯有意促成此事,好缓解自家长子的压力,“平原君问毛遂:‘夫贤土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答:‘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侍郎仅有评议国事之权,并无处理政事之权。若陛下不将冯封置于囊中,又怎会见其锥末?”

    郎官是少有的带有学习性质的中央官吏,类似于后世的储备干部,倘若不给其机会,又怎能崭露头角。

    当然,李斯这里也有漏洞。

    果不其然,一位太中大夫出列反驳,“如此说来,议郎、中郎、侍郎等皆可出任县令,为何两位丞相偏偏举荐冯封。臣以为侍郎赵成可担其重任。”

    始皇帝眼底露出不为人知的笑意,事情变得有趣起来了。众人的目光也不自觉地向赵高身上扫去。

    赵高索性出列,“陛下,左丞相一向识人不惑,故而臣赞同左丞相所言。”

    赵高很清楚冯、李两位基本达成了共识,而自己没必要搅和进去,所以选择了支持李斯。

    太中大夫见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也不再多言,退回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