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刘协:穿越当天,董卓被杀

008 封赏有功

    “杨公,你观如今朝廷局势如何?”刘协看向身边的杨琦,直接开口道。

    杨琦一怔,他没有想到皇帝竟会如此直接的问起朝廷如今的局面,一时间有些犯难,不知该如何应对。

    刘协也不急迫,静静等待着杨琦的回应。

    杨琦觉得虽然皇帝这两日的表现令人侧目,但心底仍认为此时的皇帝年幼,尚不能亲政,自然也不需要知道这些事。

    还没等杨琦回应,刘协自嘲说道:“朕即位三年,天下之事皆出太师,尚书台职能有所缺失,而朕又宛若傀儡,真不知日后该何去?”

    杨琦听言大惊,连忙伏地说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董卓授首,今有王公在朝总揽朝政,又有忠志之士在侧,朝廷自当上下一心,肃清御宇。等陛下及冠,朝政自当归于陛下,还请陛下切莫着急!”

    “莫非杨公没有听说昨日发生在这里的事吗?

    朕本意请教于王公,王公却那般态度,这让我如何不担心?

    朕虽年幼即位,自知比不上昭宣二帝,却也初晓君臣之义。如今王公初掌大权,却如此轻视于我,真不知这汉室日后将何去何从?”

    杨琦没有想到昨日之事竟让皇帝如此忌惮王允,竟当着他的面发泄心中的不满,不过他劝阻说道:“陛下,正因为如今朝廷初定,急需王公这样有名望之人坐镇朝廷,切不可再将此言讲诉他人,以免让别人觉得君臣失和,对朝廷不利!”

    刘协点了点头,随后说道:“朕也是没想到王公竟变化如此之大,一时激愤,故出此言。朕也是信任杨公,故而随口说出。外人面前,朕也知分寸。”

    “臣多谢陛下的信任!”杨琦听到皇帝对他表达的亲近,连忙谢道。

    “刚才杨公说到朝廷急需有名望之人,我看杨公与那王允在声望也不逞多让。杨氏四世三公,家学渊源,士人之间多有赞誉。朕也心有向往,还望杨公多多助我!”

    还没有等杨琦说话,刘协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如今董卓已死,对于诛董有功之臣,自当有所嘉奖。

    朕思考再三认为司徒王允为国诛贼,扶持汉室于危乱,立有大功,前既已封温侯,今特增食邑二千户,并前所封共五千户,使录尚书事,总朝政。

    尚书仆射士孙瑞拜尚书令,尚书杨瓒迁仆射,中郎将吕布拜奋威将军,假节,仪同三司,有劳杨公前去尚书台传旨。”

    杨琦有些欣慰,没想到皇帝年纪轻轻还是忍住了心里的情绪,还是给了王允尊重。

    “臣允诺!”杨琦拜曰。

    就在杨琦准备前去尚书台传旨时,却又听到皇帝喊道:“慢!令光禄大夫杨彪兼任城门校尉。”

    杨琦身体一震,他没有想到皇帝对杨氏竟有如此殊遇,转身又代堂弟杨彪谢恩。

    刘协望着杨琦渐渐远去的背影,眼神渐渐凌厉起来。

    这两天的紧张形势,让刘协一直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前世十八岁的他刚刚经历的高考,抗压能力还可以,也没有到崩溃那种地步。

    今日先后对赵谦、赵温兄弟二人和弘农杨氏释放了自己的善意,又隐晦表达了自己亲政的想法,接下来来就要看赵氏和杨氏怎么回应了。

    接下来还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的人物,拜父达人,吕布。

    只是现在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看来不能老是待在宣室殿中,还是要在宫中走一走。

    刘协望着桌案上的《孝经》,突然想到了一个地方,石渠阁!

    只是自己久居深宫,对宫中不是很熟悉,不知石渠阁的位置,需要一个人前来引导。

    “今日随侍人员还有谁在?”刘协问向身旁的黄门左顺。

    左顺这两日的精心服侍得到了刘协的认可,对他自然有所亲近。

    “回陛下,黄门侍郎张昶正在东殿等候陛下的召见!”

    左顺虽然是尚药监的黄门,但也是自洛阳就入宫的老人了,自然也是个“有心人”。

    “嗯,那就让他过来吧!”

    张昶这个人,刘协不太熟悉,但是其父兄在历史上可谓是极有名誉。

    其父张奂,字然明,历任安定都尉、武威太守、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等职,累迁太常卿,与皇甫规、段颎(jiǒng)一起并称“凉州三明”。

    其兄张芝,曾多次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后人尊称张芝为“草圣”。

    张昶可谓出身名门,擅草书,故而在董卓入朝专权后,任命其为黄门侍郎,以显其爱才之心。

    片刻之后,刘协看着面前颇有仙风道骨仪度的张昶,开口说道:“张公,我欲前往石渠阁观书,可又不知石渠阁在何处,故请张公前来与我一同前往。”

    张昶为人淡泊,不慕名利,乐于研习书法,在听到皇帝要他一同前往石渠阁,欣然允命。

    这时,张昶多问了一句,“不知陛下是要看什么书?”

    刘协一愣,思考片刻说道:“朕想了解先帝时期的故事,想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张公何故有此一问?”

    刘协确实有些不明白张昶的问题,即反问了他。

    张昶回答道:“回陛下,自朝廷迁到长安后,便将洛阳东观的藏书典籍和国家历代的档案分别放置到了重修后的天禄阁和石渠阁。若是陛下想了解先帝时期的故事,自然是以石渠阁为佳。”

    刘协没想到还有这么一说,自己误打误撞,还去对了地方。

    “那我们走吧!”

    刘协在张昶、左顺的陪同下出了宣室,准备乘马车前往石渠阁。

    宣室殿外,一列车马仪仗正在阶下等候,就在皇帝所乘的金根车旁,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正恭敬的站立在那里。

    刘协有些诧异,整个车马仪仗队伍里驸马都尉、骑都尉等莫不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唯有眼前之人年岁较长,不禁有些好奇。

    刘协仔细思索一番,便记起了此人的身份。

    眼前之人唤做王斌,担任奉车都尉一直,乃是他的亲舅父,生母王美人的胞兄。

    “舅父!”

    刘协没有迟疑,立刻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