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刘协:穿越当天,董卓被杀

037 分道扬镳

    看到皇帝强势的结束了延请帝师的事,王允等人在朝堂的气势瞬间低落了许多。

    刘协见状,趁机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了下去!

    “征西将军皇甫嵩这次征剿董贼余部有功,迁皇甫嵩为车骑将军,晋封槐里侯,增邑一千户。”

    虽然皇甫嵩并没有表示要站队自己这一方,但是为了不让他被王允所拉过去,还是在第一时间对皇甫嵩进行了封赏。

    槐里侯还是皇甫嵩在平黄巾的最后战役中,斩杀张宝,俘杀十余万人后,朝廷为了嘉奖他,特任其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晋封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后来,皇甫嵩得罪了中常侍赵忠和张让,故被孝灵皇帝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今日刘协重新将槐里侯的爵位还给皇甫嵩,其意也不言而喻。

    皇甫嵩今日朝会上已经深深的感受到皇帝与王司徒之间的交锋,心中不禁有些哀叹!不过在听到皇帝的封赏后,还是站了出来谢恩!

    “陛下,中郎将段煨通晓大义,董卓诛灭又第一时间归顺朝廷,且其屯兵华阴期间勤修农业,禁扰百姓,可谓能将,臣请陛下下旨给予嘉赏!”王允见皇帝开始对朝臣进行了封赏,自然要从中分一杯羹。

    “王公所言甚是,段煨乃是“”凉州三明”之一段熲之弟,且颇有才能,特任其为宁辑将军,晋封关内侯,依旧领兵驻扎华阴,防止凉州兵西进!”

    “臣遵旨!”尚书令士孙瑞连忙回应道,尚书台有拟诏之权,他自然要将这件事揽在身上。

    “且慢!”刘协这时说道,“我听闻公车司马令一职尚有空缺,北军中候王斌之长子王端才识德行俱佳,我看可担此任。”

    “谨诺!”

    “如今朝廷虽定,但人才甚缺,还请诸卿尽荐贤达名士,朕自会量才录用!还有举荐公卿子弟担任秘书郎之事,也不要拖延!”

    刘协前几天就将从公卿子弟中选择秘书郎的事发不出去了,但是响应者寥寥。刘协也明白诸臣的担忧,不过今日朝会结束后,相比举荐的名单也该会多起来了吧!

    随着谒者皇甫郦的一声洪亮的呼喊,朝会也随之结束。

    ......

    司徒府,后院竹亭。

    “子师!今日朝会之上张喜、田芬二人为何突然提起讨论为皇帝延请帝师的事来?我与淳于公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

    说话的中年人正是司隶校尉黄琬,朝会结束后便与司空淳于嘉相约来到司徒府。

    黄琬,字子琰,江夏安陆人,其曾祖为尚书令黄香(“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祖父为太尉黄琼,也算是名门之后。

    论才学,黄琬聪慧善辩,论正直敢言,他曾不畏权势选拔贤能,论政绩卓然,任豫州刺史时曾平定盗贼,其资历、才能在朝中可谓是举足轻重。无论是在关东,还是在关西士人之间都是人皆称赞的名臣。

    黄琬与王允在密谋诛董的过程中关系也日渐亲密,今日朝堂发生的事实在是让黄琬与淳于嘉不解,所以两人连袂而来,让王允解释一番。

    此时,王允也是面露懊悔之色,他觉得自己在今日朝堂之上让步的太多,同时也没有能坚持下来,以至于让皇帝和士孙瑞趁机扰乱了这个提议,致使如今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我也未曾想到今日马日磾等人竟让会让皇帝立中宫,以此获得亲政的权力。我想张喜等人也是为了打乱马日磾等人的节奏,才会突然说出要为皇帝延请帝师的提议吧!”王允并没有对黄琬和淳于嘉说出真相,寻了个理由解释了一下。

    一旁的淳于嘉点了点头,感叹道:“马叔翁不愧为一代大儒,居然试图让皇帝走亲政先成年、成年先成婚的常规流程。如果皇帝真的立了皇后,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亲政了。”

    黄琬对王允这段时间的行为颇有微词,但是如今他气势正盛,黄琬自然也十分明智的避其锐气,不再纠结朝堂上张喜等人的行为,而是分析道:“孝元皇帝登基,名臣萧望之以帝师的身份辅政,其权势可谓是重于天下。如果子师也能以帝师的身份辅佐朝政,就算陛下提前亲政也是无妨。要知道当初孝元皇帝登基时都已经二十五岁,成年亲政,萧望之这些辅政大臣不也没有被黜落。”

    王允见淳于嘉和黄琬二人不再追问张喜、田芬等人的行为,反而赞同其出任帝师,心中暗喜,但是嘴上还是叹息道:“今日在朝上,陛下就有明言,帝师不再参与朝政事务,只负责教授学问。如此一来,朝政又该由谁主持呢?”

    听到王允的担忧,三人顿时也是沉默不语。

    片刻后,黄琬则说道:“我听闻后宫两位贵人中伏贵人性行淑均,端正大气,是皇后的不二人选!子师何不以退为进,请陛下立伏贵人为皇后,提前亲政。那么作为交换,陛下就需要答应让子师一人来做帝师,与陛下共理朝政。”

    淳于嘉抚掌赞同道:“善!陛下虽然聪慧,到底是没有执政经验,决不可能将朝政全部依仗于杨氏、马氏这些关西士人,这绝非皇帝之道。只要陛下与子师联合起来,那对于双方都有好处,君臣一心,我汉室可兴矣!”

    “淳于公所言极是,若是伏贵人为后,那么其父伏完可为外戚,一如孝元皇帝时期的外戚史高(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兄弟史恭的长子,即宣帝表叔)与帝师萧望之共理朝政。有孝元皇帝故事在前,朝臣也提不出反对的理由。“

    黄琬起身来到王允身旁,恩切的说道:“子师,这个机会可绝不能丢失啊!你若同意,这次由我和淳于公联名举荐,我想应该还有机会!”

    王允思虑许久,眼神坚定说道:“二位所言,我如何不知?只是外戚窦氏、梁氏、何氏为祸朝政,犹在眼前。如今朝中好不容易肃清宦官,也无强势外戚,唯有我士人独大,这难道不就是当初在雒阳起事时,关东诸公的愿望吗?如今我又岂能重蹈外戚当权之覆辙?”

    王允心中还有一层担忧就是不其侯伏完六世列侯,学术传家,名望甚重,加之其本身就是帝婿,身份贵重,若是引其入朝主政,谁又当先呢?

    黄琬听到王允的说辞,心中不禁恼恨不已,如此紧要关头,没想到王允竟会如此固执刚愎。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黄琬感觉王允在这样下去,失势之日也就不远了,自己也不想深陷其中,随即起身怒道:“我好言相劝,你却充耳不闻!既然不听,就准备等待落入困境吧!”

    说完,黄琬甩袖离开了竹亭!

    “子琰,子琰!”

    淳于嘉看到黄琬转身离开连忙急着呼喊道,可任凭怎样呼喊都不见黄琬回头。

    “子师!你们好歹也是相交一场,你怎么就不劝住他?”

    面对淳于嘉的责备,王允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的说道:“既然我与子琰已没有共同的理念,那也就不是一路人了,何必强留?我平生所愿就是匡济汉室!若想要匡济汉室,那就得让世士人治政,而像外戚、宦官这等乱政的祸源,又怎么能再次出现在朝堂之上呢?我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除非我不在朝堂之上!“

    但任谁都知道他此刻的心情一定因为黄琬的离去而十分沉重。

    王允此时的心情也因为黄琬的离去而变得低沉,但是他不后悔,口中念念道:“吾又岂会为了一时的功名富贵,弃我心中所坚守之道义与志向?”

    淳于嘉听罢沉默不语,他做不到像黄琬那般离去,也只能在竹亭中默默陪着王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