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刘协:穿越当天,董卓被杀

089 私下计较

    “从兄!”

    杨懿得知杨彪到来,急忙出门相迎。

    杨氏诸房私下虽有竞争,但是目的终究都是为了光大弘农杨氏的门楣,故而杨琦、杨彪、杨懿等他们感情还是颇为融洽。

    “刚才崔公来找你是为了考核三署郎官一事吧?”杨彪开门见山道。

    杨懿也直接说道:“从兄说的不错!崔公确实为此事而来,不过让我安抚一番后便回去了。”

    杨彪反问道:“那你这次将会怎么做?”

    “自当时奉诏行事,不然还能怎么做呢?”杨懿不明白自家从兄为何这么问,但是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凡事要多加思量。”面对有些想当然的从弟,杨彪耐心说道:“陛下这次下旨清查三署郎官,其背后用意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刚才大兄从宫中传来消息,让我前来劝你小心行事。”

    朝会结束不久,杨琦便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杨彪,又让杨彪前来给杨懿做提醒。

    毕竟杨懿自被赶回长安后,不在朝中,有些事情自然也看的不那么清楚,想的那么透彻。

    听到是自己大兄专门的提醒,杨懿也不得不慎重:“那我应该怎么做?”

    杨彪把自己再来时路上的想法说了出来:“依我看,你应当高举轻放,稍作表态便可。顶多黜落几名不实的郎官,千万别将这件事波及的范围闹大就行。”

    杨懿有些不解,这么说不就是阳奉阴违了,到时候皇帝怪罪于身,自己日后就再无出头之日,但是自己兄弟这么说,其背后肯定有原因,于是问道:“这是为何?若是真的这么做那岂不是违背了皇帝的诏命?”

    杨彪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这也是我前来寻你的原因啊。我且问你,在对三署郎官考核过程中,一旦遇到有德不配位者,你该如何处理?”

    “陛下在诏命里说的明白,无论是谁,只要考核不通过者,皆作罢官处置,这个也是以往朝廷的处理方式。”杨懿直接答道。

    “你可知道那些学识不精、德行不足,的郎官都是谁举荐的吗?他们又都是谁的门生故吏吗?到那时对于这么举荐之人是否也要一并处置?”

    杨彪的话让杨懿瞬间反应过来,原本以为皇帝只是让他考核三署郎官,顺带打击袁氏的门生故吏,没想到竟会有可能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

    如果杨懿将名单交了上去,皇帝有意深追,那么不仅是这些德不配位的郎官,连带着这些人的举荐者,乃至于他们背后的家族及圈子都会遭到严重的打击。

    到那个时候,这些人慑于皇帝的权力,自然不敢抱怨或得罪皇帝,那么他们肯定会将矛头指向领导执行这件事的杨懿,甚至连他背后弘农杨氏的声望都会受到损害。

    这也是杨琦在第一时间让杨彪前来给杨懿做提醒的原因。

    哪怕此时的弘农杨氏选择了忠于皇帝,哪怕弘农杨氏有意打压汝阳袁氏在朝中的支持者,但他们肯定不愿意、也不会充当皇帝的打手,得罪自己所在的士族集团。

    想到这里,原本还想在此事上积极表现以获得皇帝认可的杨懿瞬间一改之前积极的态度,对杨彪说道:“我明白了,这次只能秉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去完成陛下的诏命了。这次考核应当务求宽大。倘若陛下有意追究举荐之人,我等理应力谏劝阻,绝不可让事情波及更大的范围。”

    自认为对皇帝的行事风格多有了解的杨彪则强调道:“如今陛下权势正盛,一旦决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因此这件事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切不可轻易劝阻。”

    杨彪说罢,杨懿思虑片刻,又继续说道:“我看不如这样,此次对三署郎官的考核就以学问为主,至于品德完全可以借不能以题策考试优劣为由,不做考察。若是陛下问起,我等就说朝廷所录郎官,一入郎署,皆视为品行端正,不需考察。”

    是了,每个人的学问会因为个人的勤奋用功与否而有进退,如此一来,朝廷便可以通多次考核相关的学问知识来认定这些郎官是否达到了朝廷的要求。

    如何没有通过朝廷多次考核的的郎官也可以认定其在入选三署后不思进取,荒废学问,并不是举荐者识人不明,也不是被举荐者学问鄙陋。

    简单总结下来,那就是三署郎官如果有问题,那也和举荐着者没有关系。

    如此一来,他既能不得罪于那些涉及其中的士族,同时又能应付皇帝所交代的差事,可谓是两全其美。

    杨彪听完杨懿的想法后,拊掌而叹道:“善!我看就按此法行事!还有就是在这件事中,你务必要事事请示陛下,让陛下裁决,既可以表示对陛下的尊重,又可以尽可能的将自己从这件事中摘出去!”

    杨懿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就这样,在光禄勋崔烈的“热心”支持下,五官中郎将杨懿与左中郎将刘范、右中郎将牛亶开始组织了对三署郎官的考核。

    三位中郎将连续数日在承明殿中进行了多次的策试,为了宣示对这次考核的重视,刘协都会亲临每次策试的现场,而这时杨懿便会将策试的结果以及需要罢黜的人员名单呈递给刘协御览做决定。

    在群臣眼中皇帝对这些结果做出了最后的裁决,而杨懿则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完全听从皇帝命令行事的执行者模样。

    杨氏众人及时的应对,使得杨氏不紧避过了这次可能出现的风波、还清除了袁氏在朝中的支持势力以及后备人员。同时由于这次杨懿尽力控制考内容的范围和追究力度,让杨氏在朝中以及士族圈子中的声望剧增。

    当三署郎官考核的结果汇总呈递上来后,刘协简单翻阅了一下,很显然这次并没有达到他的心意,不过勉强也算是有了一個积极的结果。至少刘协弄清楚了杨氏在关键性问题上的立场,以及罢黜了朝中所有与袁氏亲近的郎官。

    同时通过这件事情,刘协也明白了这些士族之间哪怕彼此有嫌隙、互相争斗,但在触及到根本利益时,他们依旧会放下成见,抱成一团。

    如果刘协真想彻底打破士族垄断政治、思想、经济等局面,阻力仍然很大。起码短时间内,他是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循序渐进,一步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