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人

第二十五章 世家子

    有些人,先想到的永远不会是自己。

    ......

    百越古地中,张一和两个红衣太监,在今一的带领下,一路搜索而入,可惜的是除了偶然遇到的轩辕风,他们再找不到人。

    大雨过后的第二天,正苦恼失去众人气味的他们,在山腰上,看到一个一闪而过的人影。

    虽然不清晰,但根据情报,这里除了他们外,最多就只有六人,五人是姬玉他们,一个是不知道在不在的华家医圣,清楚知道姬玉他们目的张一,微微点头后,众人急追而上。

    感受着后方气机,轩辕风心中跳脚骂娘,自己得有多倒楣,才能在第二天就遇见了神策军那些疯狗,最可怕是京中的红衣大太监,出现了!

    对于张一轩辕风实在是太熟识了,他敢肯定对方化了灰自己也能认出。

    因为这半年间,大大小小各种陷阱布局中,都是这个天人境巅峰的家伙在主持,奔跑中,轩辕风不断计算双方实力比较,观察着地形。

    特别是那条藏獒,必须优先击杀,否则凭着气味,自己藏到那里都必定会被找出。

    复杂异常的山势地形中,四人一犬在绿树岩石间飞奔,跃过一条山溪后,脚步一个踉呛的轩辕风,无奈苦笑了一下。

    连续半年的逃亡撕杀,根本没好好休息过的他,其实早就疲倦不堪,现在的他,其实战力早就算不上半步陆地神仙,否则早几天,何至于被张一带着五人,几乎硬擒下他和白玉京。

    似是看出轩辕风的疲倦,后方老得弯着腰的老太监高声道:“这位公子,别跑了,老奴奉皇命而来,只是想带你们回京,无意杀戮。”

    像为证实老太监的话,另一位约花甲之年的大太监,同时高声道:“徐掌印说的没错,我们二人只是希望,请公子尔等回京,再跑,就不要怪奴家下狠手了。”

    两位红衣掌印的话,让急追中的张一,不禁心惊肉跳,临行前,那位公主殿下亲自写信给他,说此五人断不可留,纸张上那个杀字的杀意都几乎溢出纸外。

    可如今这两个公主殿下,调来的红衣掌印,却做着另一番事情,是诱敌还是真是如此?倘若真是如此,那么...。

    不敢再细思下去的张一,惊疑不定的扫向两位大太监,似是看到张一神情中的惊疑,花甲之年的大太监,温声道:“张统领,你是皇朝中人,当然是以皇命为先,对吗?”

    惊出冷汗的张一,急回道:“是,属下当然是以皇命为先。”

    大太监的话,让张一终于明白,恐怕他们真的是奉皇命而来,而非公主殿下,看来公主殿下被利用了,只是不知道她是不是知道?

    “哈哈哈...公主要杀,皇帝要抓,张疯狗你到底是抓还是杀啊?”表面上看着大大喇喇的轩辕风,心思其实相当细密。

    他们这些被当作接班人的世家子弟,从小到大,读书以外,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学习,磨练,否则倘大一个家族,如何传承下去?

    像由杨莹指路这一件事,他们真不懂?不过是给那个想留下的女子,一个借口而已。

    有人说过,有人就有江湖,这句话对传承千百年的世家一样适用,只不过他们的江湖在一家一姓之内,否则那来分家一说?

    说到底还不是双方争斗,结果谁也奈何不了谁,最后才分家?否则能吃下一个饼,以人性人心为起点的人类,有多少人愿意只吃半个?

    短短两句话中,猜出一二的轩辕风不由大笑着调戏张一,他对他虽说算不上恶感,但实在是烦透,要不是看在他还在有点人性,尽可能都不愿波及百姓。

    这次风波过后,依轩辕风的性子,恐怕会日夜盯着他刺杀。

    “轩辕风,你别挑拨了,我张一当是皇命为先,你到底停不停?”被轩辕风传染的他,暗呸了一声,眼睁睁看着那个呸呸呸的男子,极速奔入前方,绿树青松针杉的密林中。

    流水淙淙的河溪旁,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绿林,环绕着古塔的后方,虽没有外围的参天巨树,遮天蔽日,但青青绿绿间,遮蔽视线却绝不成问题。

    顺着不时停下的藏獒前行,今一小心翼翼的前行,与张一不一样,严格来说,他甚至不属神策军。

    只是挂名在神策军的他,无意参与他们那些东西,这一次会前来,也不过是有得有失的代价。

    今一看着又停下的藏獒,对着身旁的张一说道:“大人,他恐怕是在树上飞奔,没有气味,藏獒很难追踪。”

    张一点点头,正想回话时一种死亡感忽然笼罩全身,本能向身旁地上一滚的他,只见一粒尖锐的石头,带着呼啸声射在藏獒头上,同时后方青松上电射出一人,如猛虎般向他直扑而去。

    击杀藏獒的轩辕风,计算过只要废掉张一,那么只要两位红衣太监,只要有一位不是陆地神仙,就必会退走。

    左右观留心过的他,看见张一失去先手不及细思,便在青松上虎扑而下,对于另一位不入一流的人,他不在乎。

    看着上方虎扑而来的轩辕风,张一心中冷笑一声,左手拍在地上,退后的同时抽刀直斩而出。

    凌空中的轩辕风却忽然急坠于地,双手中飞射出两把指长细剑,直奔张一双脚而去!

    刚才的虎扑,不过透敌己,没多少人知道,他轩辕风最强的可是暗器,不是双掌!眼看细剑就要射穿张一的时候,后方一道剑光急斩而来。

    蝉已废,黄雀惊现,螳螂断刃!

    倒吸了一口冷气,忍着后背传来的剧痛,轩辕风再顾不上其他,借着那一剑带来的力道,整个向着前方疾冲而去。

    背后那一剑的创伤,他虽看不到,但却知道见骨了,因为他的左手渐渐失去了知觉。

    奔逃间,左方一个须髪皆白的青衣老者,如同仙人降世一样,踏着树木急速向他而去,同时急叫道:“小友快快停下,再动,你恐有性命之忧。”

    顺着声音,望见画中老人的轩辕风,没听老人的话,急速前奔的同时喜叫道:“华圣,救救我兄弟!”

    一身鲜血的人,披头散发,剑眉下的双目,瞬间爆发出神彩后,又再暗淡下去。

    唇白脸紫的他,看见号称医圣的老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个少年剑客。

    ........

    新秦皇朝,三大名将。

    襄王李懿,镇压七王之乱,平定江南道邪教起义,收复凉州,凭借五千白袍主力的他,攻城拔寨无坚不摧。

    那一年的凉州大战,连拔三城十二寨的他,名字震慑八荒,夜能止啼,更是打下,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美谈。

    第二位是镇守玉门关的郭侃,被称新秦第一刀的他,位于武评第四。

    被先皇收养的他,十五岁从军,善奇袭,善伏兵,更善于万里奔战。

    同是那一年的凉狄大战,李懿只到敦煌,而他却率着骑兵破楼兰,陷龟兹,灭疏勒,直到十年前才回归的他,纵横无尽的兵略,被世人称为不费一卒可陷城的常胜将军。

    第三位则是那位低调的王玄策,出身江南王家,是当朝太师的父亲。

    比李懿更老的他,年轻时出使过天竺,手下无兵的他,逃脱出当时意图称戒日王,阿罗那顺的抓捕后,借用吐蕃赞普等人八千左右兵力。

    率军大破天竺,生擒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等一万多人及牛羊无数,大胜回朝。

    一战威震西域三十六国!

    回朝后,被封镇国将军的他,没有理会庙堂中的烂事,反倒是来来回回天竺。

    晚年后,才专心在家著书,据他的好友,上任国师李元庆所说,他是想把天竺之行,编纂成书。

    大明宫,含元殿。

    建国初年,由阎家一手重修新修葺,这座源自唐朝的宫殿,地处龙首原,大明宫更是占据最高端。

    其中含元殿因地势高亢,又座落于三米高的地基上,以至于坐在龙椅上就可俯瞰长安全城。

    金碧辉煌的含元殿前,三条龙尾道从地面而起直入大殿,三条三层的龙尾道两旁各有青石扶栏,第一第二层中的扶栏刻有莲花,第三层则是刻下青螭头,用以代表袪火。

    龙尾道前,有栖凤、翔鸾二阁,阁前有钟楼、鼓楼,百官逢大朝会均站在其下,武官鼓楼,文官钟楼等候进朝,大朝会开启后,龙尾道上层扶栏两侧则立着监察御史,谏议大夫。

    镇国公殉国!燕云十六州乱战,终于得到召令的李懿顾不上年老体弱,一路上马不停蹄赶往长安,瞎了一只眼的他,顾不上什么休息。

    年轻时,因功特封可以佩剑上朝,策马入宫的他,风尘仆仆的带着剑,骑着马横穿太极殿,直奔太明宫含元殿而去。

    钟楼鼓楼下的文武百官,看着那个一身蟒袍的老人策马而来,都忍不住纷纷皱眉,不是策马佩剑的举动,而是没想到在王玄策后,这位老人竟然也奉召而来了。

    跳下马,李懿向着各个熟人微微点头后,便大步走向武官第一位。

    退居第二位的王玄策,轻轻侧了侧身子,低声道:“没想到,王爷你也来了。”

    李懿顺一口气,哼声道:“哼,那帮该死的文官。”

    王玄策掐着胡须,呵呵道:“呵呵...王爷这是连我家的也骂进去噜。”

    李懿瞪了一眼对面看过来的文官,向着王玄策问道:“王老哥,你们王家是怎么打算?”

    没多想,王玄策直接回道:“当然是站在陛下这方,王家除非老头子我死了,否则王爷不必担心,只是青徐两州和江南都有不少世家在扯后腿,此事怕是难善。”

    李懿叹一口气,道:“我又何尝不知,否则陛下怎会召我回京,只是不知...。”

    “上朝。”

    大朝议上,没有别的事,就一件!燕云十六州到底是战是和!

    以韩家那位老人为首的青州,小部分杨州,大半部分徐州世家之人均提议赔偿草原,以求止战,至于最后的钱,当然是益州世家所出,否则就抄了他们在各地的商铺。

    以凉州何家的幽凉两州,江南王家,徐州徐家则是力主发兵,重新把草原赶出长城外。

    至于其他的,像是冀州袁家,徐州荀家等,大部分都在观望,无意插手,谁家有道理他们就赞同。

    唯有一向散乱的学海林一派,这次却意外的都支持发兵。

    高坐于帝椅上,李启想的不是席卷燕云十六州的大战,这种大战役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发兵开始,各方面都需要无数人配合的战争,他只需要决定大方向,和留心京中的小细节就可以。

    至于两军对垒?

    自有能人去做。

    他在想的是,那位奇女子到底下了多少步?执白棋先行的她又会落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