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我也想当太子

第六十六章 两问

    第二天一早,门房来报,庞家后生庞玉求见。

    昨日这年轻人身着麻布短打,头上扎着小髻,伺候于庞自山身侧,若不是段然早知道他是庞家长孙,还真会把他当成一介家仆。

    今日庞玉一身青衫,已然戴了冠,手中拿一把棕竹折扇,翩翩一副公子模样。

    “小人庞玉,见过大人。”

    段然示意他落座,便喊仆人上茶,“庞先生好俊的面容。”

    庞玉先是一笑,其后开门见山道:“昨日大人之问,家祖已有了打算,不过却叫小子先问大人几个问题。”

    “请讲。”

    庞玉拱了拱手:“家祖年迈,对什么家国天下的大事,早已不问,只是心中仍挂念着滁州的学子们。滁州人自幼读的便是荆国先贤的文章,备的也是荆国的科考,若要一朝将这些千年华章尽数抛弃,实在是于心不忍。但学子们总是要参加科考,也总有人要做官的。敢问大人,大夏朝廷对此事是个什么看法?”

    段然饮了一盏茶,说道:“荆国朝廷不仁,但荆国学子却无错,荆国文章同样更是出自圣贤之手,朝廷只会珍惜,又怎能打压呢?征东将军贺方回、此刻该称前将军了,便是出身荆国,在我大夏是何等的重用,庞先生不会不知道,他如今已是郡公之爵了。”

    段然从案上拿起一封文书,递给庞玉:“这是朝廷的政令,庞先生请看。我大夏对待这一届科举,不可谓不重视。荆国学子,现在难道不也是夏国学子吗?至于本官手中的乡贡名额,本是非庞老先生莫属的。你不必担心,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借助庞老先生的名声,将学子们激励起来,不会累烦到老先生的,老先生也不必亲自前往邺城,本官就可做主官,让老先生在公学挂个学正的名号就是。”

    “小子问的不是这个,家祖的意思是,科考的内容,是否有我荆国经义?”庞玉低头问道。

    “这、这……”段然迟疑了,因为他确实不知道朝廷的打算,只好许诺道:“不满庞先生,此事我确实不知,但本官与滁州学子们是一条心的,也希望我州学子能在科考中得个好结果。本官是四品官,已经有了直书谏君的权力,这件事,本官会上疏陛下的。”

    庞玉笑而不答,转而去问第二个问题:“公学中,是否可以教授荆国学问和文章?”

    “可以!”段然直言道:“这件事本官可以做主。但本官还是想说,八月的秋闱只是乡试,明年的春闱也只是会试,至于最高的殿试,还要到后年。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准备,本官也会尽快上疏朝廷,将庞老先生的第一问落实。”

    “但愿如此。”庞玉轻声道:“敢问大人,小子可以入公学读书吗?”

    段然喜不自胜,走下座位,握着庞玉的手说:“庞家子弟能入公学,是公学之幸!”

    “大人不妨称我的字吧,小子今日出门,家祖给加了冠,取字‘之琏’。”

    “之琏!”段然放下庞玉的手问:“你会参加八月的乡试吗?”

    “正有此意。”庞玉拱手回道。

    ……

    显然,邺城朝堂的诸公们也不是吃干饭的。在段然提议将荆国文章也纳入科举考察内容的上疏刚提交时,滁州就已经收到了关于此事的详细说明。

    原荆国礼部尚书晏华将成为殿试和会试的副考官,而在南国地方州府的乡试中,也会选择一荆国大儒担任副考。

    有了这一条说明的打底,段然即刻便得到了庞自山的全力支持,其人在得到段然的乡贡名额后,庞玉便亲自走访了滁州的庞家门生,劝说那些人关闭私塾,进入公学授课,学子们也将进入公学读书。乃至是一些与庞自山并无瓜葛的书生,在听说这位滁州文坛宿老将担任滁州学正后,也踊跃地报名了本届的科举,其中便包括那位在林章图口中,颇具傲气的臧敏。

    与此同时,段然心中也生出了一个别样的念头。在收获滁州士子之心的情况下,段然打算趁热打铁,为滁州做一次切实的精神建设——待乡试结束后,修一部《滁州府志》出来。

    对于这件事,滁州的这些读书人们,支持者甚多,响应者却寥寥,倒不是他们对这一项目心中有所顾及,而是不自信。能修一部史书,永远是读书人肚子里学问的最高证明,如果只是某一地县志,恐怕段然会收获源源不断的自荐,但上升到州志、府志这一层次,便会让许多人好好考虑,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了。

    不过无论如何,这件事段然都是要做的。《滁州府志》,是一部迟早要编纂的一部书,谁提出、谁修成,几乎都是白得的政绩,此时去办这件事,更是能将滁州士人之心彻底套牢,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目前为了不耽误士子们备考科举,但也得提前将人心号召起来,对眼下的滁州府志,段然不得不再次搬出庞自山的名头。

    段然不仅要修府志,还要上疏朝廷,去修荆国国史书,道理也是一样的,这部书总是要修的,谁先提出来,谁就能白得一笔功劳。只不过在上疏之中,段然也罕见地摆明儿子的身份,请他的皇帝父亲帮了个小忙——在夏国的诸多大学士中,挑一位了解荆国文化的学问大家,来一趟滁州,主持府志修纂事宜。

    如果是以寻常刺史像皇帝文案的形式要求帮助,多半是要被无视,但是段然的做法,皇帝段言总不好过于直接的拒绝。

    没办法,庞自山虽被段然扯了虎皮,但到底已经没精力体力去做这件事了,段然也不忍心再折腾他。而涉及到实际修史工作中,林章图等人虽是滁州本地人,但似乎都欠缺了些资历,因此不如只让他们做些实际工作,在整体方向以及文字提炼上,再去邺城的这个阁那个殿中,请一位真正的大学士来把持。

    段然虽然更关心底层农户的生计,但文化建设,也是一位刺史不能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