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伍的啊呜

第二章 大姐的想法

    大姐已经二十四岁了,身边的小姐妹都已经出嫁,并已初为人母,开始了一个个小家庭或幸福或不怎么幸福但却独立的生活。

    对于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作为主要劳动力之一,长姐出嫁晚一些,在农村并不鲜见,而且由于长姐一般都持家有道,会过日子,年龄大一些也并不愁嫁。

    因此,大姐很理解父母,也并不排斥多承担一段时间的家庭责任。

    可是父母并不知道,大姐面临的种种困境,已经逼得她没有了别的选择,她必须尽快的嫁出去。

    其一,逢年过节,带着娃的小姐妹们回娘家,串门唠嗑,不见不好,见了难堪;

    其二,平时和男性的同学朋友说个话聊个天,也会被人说闲话,传的不堪入耳;

    其三,村子里已经开始有了对父母嫌贫爱富的恶意揣测,这是大姐最不能接受的。

    这天晚上,父亲把大姐叫到了奶奶屋里,小屋低矮,和灶房屋顶相通,熏的黝黑发亮,昏暗的煤油灯一闪一闪,把空气抽的时而压抑,时而松快。

    “大妮,这几天你不要出门哈,彩礼的事也不要掺和!”父亲绷着脸,语气有些低沉。

    “大大,人家兄弟姐妹也不少,还有个小弟在上学,一直都是人家二姐在帮衬娘家,家里哪还有什么钱了啊?!”大姐的话似乎存了好几天,带着浓浓的发酵味道。

    “妮呀!咱们要的一点也不多啊,现在哪家闺女出嫁不是这个数?上次那个家里条件多好,偏偏你就不答应,现在这个,媒人也说了,家里还行,是给的起的,就是你这丫头给人家说的多了,弄的现在拖拖拉拉的。人家也是拿着你年纪大,才这么一直拖着咱们,你得沉住气,少跟那孩子见面,知道吗?”父亲知道女儿不笨,耐着性子解释起来。

    “我哪有跟人家多见面了,就上次赶集时遇到了,在学校旁边说了几句话。”

    父女二人细细的交换着信息,一旁的奶奶并不掺和,手里不停做着一家人破衣烂衫的缝补活计,只偶尔抬起头貌似不经意的扫上一眼。

    她知道大孙女的心思,二十四岁,这在农村属于老姑娘了,这样的年纪,在家里表现的尽是懂事能干,可到了相亲对象尤其是看中的小伙跟前,脑子里就全是热腾腾的蒸汽,一个劲的想着往外冒。

    奶奶没读过书,不知道女生外向这句古语,但也知道大孙女已经听不进其他人说的任何话了,这孩子早就被自己的想法填满了角角落落。

    大姐的确是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也酝酿了很长的时间,用阿伍学过的初中物理名词来描述,就是从虚无缥缈的气体几乎进化成了定型的固体。

    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的电影和流行歌曲对大陆的年轻人浸润颇深,情呀爱呀的那些宣泄内容居多,择偶方面的倾向性指导除了在形象和个性方面,其他实质性的并没有多少。

    乡村的婚丧嫁娶,外来的思想没有高端完备的体系,内在的质变更没有物质基础的量变支撑,教育程度不高的年轻人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认知来左右着自己。

    是啊,偶像明星般的高大帅气,温柔体贴的个性,这已经足以占据一个农村女娃娃的所有心房。

    至于其他,只要不是那些街滑子臭流氓就行了,知道孝顺父母,能谈得来,肯干活能吃苦就可以咯。

    还有就是这个小伙子既似求饶又像谈判的那句话,一下子让大姐原本恨嫁的心,更加的远离了父亲的筹码。

    “圆圆,你也知道我家的情况,我两个哥哥家里孩子也多,拿不出钱来帮我,二姐是好点,除了要帮我,还得紧着小弟的学业,俺爹身上有病,家里家外都靠俺娘一个人,实在是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彩礼,我想着能不能咱们先把婚礼办了,我们俩好好干,到时候学我二姐一样帮衬你家里,不也行吗?”

    大姐对象的二姐,阿伍当时也是跟着见过的,好像是嫁到城里去了,挺时髦的,也很可亲,还和大姐很聊的来。

    由于对那位二姐的第一印象特别好,私下里又听着对象和其他人对其各种赞不绝口,大姐已经有点把对象的二姐进行现实偶像化了。

    听着对象这么说,心里也是特别的赞同,对于当时超越现实的彩礼恶习,普通的农村家庭哪个不是苦不堪言痛恨不已呢?!

    大姐想急着嫁出去,本来也是想早点能独立生活,期望可以更好的能帮衬家里一些,十里八乡因为彩礼的事,最后闹的乱七八糟的已经太多了,为啥大家就不能好好的面对现实,不要去左右攀比,踏踏实实的把婚礼办了,婚后好好干,不也可以啥都有吗?多少人家弄了那么多彩礼和嫁妆,最后不也是放在那里吃灰,根本就没啥实用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