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善后
姜山见官军因受他的指令,不敢对义军痛下杀手,而大多义军将士跟随夏诚奋起反抗,好有要转败为胜之势。为求少死少伤,向夏诚喊话,让其率众投降。
夏诚大骂姜山皇家奴才,无资格要他投降。姜山说他不是谁的奴才,只是国家民族的仆人。夏诚不相信狗官堆里,还会有人愿意充当国家的仆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叫骂更切。
姜山告诉夏诚,他们那“均贫富”的虚假愿景根本实现不了,至少在接下来的这几百年里没办法实现。就算让他们继续这般折腾下去,除了让荆湖百姓饱尝战火之苦,搅得地区不宁,于国于民毫无益处。
夏诚见姜山大言不惭,好不要脸,心头怒火中烧,率众朝姜山猛然杀来,誓要将姜山这等口是心非、道貌盎然的伪君子、狗腿子赶尽杀绝。
姜山见夏诚等人冥顽不灵,招降无望,大喊一声:“全部杀死,一个不留。”手握长枪率领官军勇往直前,同义军将士展开生死搏斗,英勇不屈的义军将士几近被毫无恻隐之心的官军屠戮殆尽。
夏诚负伤突围到湖边,见身边就剩下几个摇摇欲倒的残兵,而水上岸上全是官兵,感知起义大势已去,再也无力回天,为求不死于官军之手,挥剑自刎,以谢天下。立时,湖光为他变色,山色为他动容,英魂为他欢歌:
“花儿离开枝头,枝头留香。风吹雨打过后,暗香残留。希望想他走下去,他却拼到了生命的尽头。身在灿烂中死去,希望在灰烬里重生。看野火烧过荒草原,来年春风吹又生。回望岁月峥嵘时,请用笑容为他祭奠。”
其他水寨的义军得闻杨一波伏法,夏诚自刎,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感觉再苦撑下去没多大意义,官军一到,接受朝廷招安。清剿了数年的荆湖匪患,终于落下帷幕,荆湖地区将重现太平。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戡平叛乱易,抚平创伤难。
面对近二十来万投诚的义军,有人害怕其中隐藏着贼心不死的邪恶者,等大军离开荆湖,死灰复燃。建议姜山尽数坑杀,以绝后患。上天有好生之德,姜山觉得这样做有伤天理,不可为,痛斥了这一想法。
有人认为水寨有如城堡,很容易滋生出称王称霸的野心,不如将水寨尽数焚毁,断了他人的邪恶念头,以保荆湖永久太平。姜山虽不以为意,却经不住他人一再劝说,问军师刘文心意见。刘文心自觉涉世未深,架不住人心是否叵测,不愿参与进来。
姜山想起荆湖动乱,数万将士为剿匪丧生,国家耗费钱粮无数,实在不愿看到这等事情再有发生。为稳妥起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下令将三十多座水寨一把火焚烧殆尽,无疑给本就千疮百孔的荆湖地区雪上加霜。
为杜绝义军有机会降而复判,刘文心建议招年轻力者壮入伍,老弱者遣返乡里。姜山觉得可行,让襄王上书朝廷。襄王也觉得胜利来之不易,为去除隐患,照办了来。
朝廷接到奏表,皇帝于朝堂之上议论招义军入伍之事,反对之声一片。反对者认为,若这些人贼心不改,岂不是引狼入室,不可不妨。皇帝虽觉得姜山等人想法很好,却也顶不住朝堂上的压力,只好在散朝后,给姜山下了一道不清不楚的旨意,让姜山便宜行事。
这可难倒了姜山。事后太平无事,没有功劳,事后真有意外发生,可说全由他一手造成,于九死难赎其罪。由于刘文心多般怂恿,姜山最终心一硬,顶住压力,担受风险,下令让义军中年轻力壮者参军入伍,将老弱者遣返回乡,于鼎、澧等州拨赐田土,支破口食,借贷种子养赡,免三年税役。
刘文心见姜山胆大妄为,只要于国于民有好处的事,没有他不敢做的,很合自己胃口。为确保投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受侵扰,建议姜山大肆整顿当地官僚班子,对那些作恶多端的官员、乡绅,该问罪的问罪,该罢免的罢免,对那些剿匪有功可赏者,该授官的授官、该晋爵的晋爵,以免人走茶凉,白白浪费了皇帝付与他手中的权力。
姜山想起陈亮曾跟他说的那些话,相信只要皇帝不想要他的命,他就是将事情做绝了,有快速戡平了荆湖叛乱这份功劳在,保住小命应该不是问题。于是,只要军师刘文心说的在理,便一五一十照做了来。心想,反正今日不知明日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也没什么不好,好命好运需要天来帮。
这样一来,得好处者歌功颂德,受侵害者恨意难消。
襄王觉得姜山这是在自寻死路,刘文心觉得姜山不这么做也好不到那里去,还不如将事情做绝了来,最少解了陛下的难处,也不失为好男儿来荆湖走了一趟。
由于姜山不怕担负责任,刘文心又喜欢提建议,只要于国于民有利的事,都毫无保留地做好来,意难平的荆湖百姓很快便对朝廷建立了信心,生活步入正轨,以最美好心情展望最美好的将来,呈现出一幅太平安康之景象。
善后之事做到位,荆湖地区呈现太平,朝廷诏书立时送达鼎州,罢免了姜山荆湖南北制置使之位,让他入京见驾。姜山交接好军中事务,随襄王起程进京,自不在话下。
临行之时,杨锐钦、黄不佑等人相送在后,拉住姜山的手说道:“将军,荆湖南路无耕牛,你可否向陛下奏明此事,请求朝廷拨赐些耕牛到来,解了百姓耕田之困。”
姜山莫名其妙,道:“为何没有耕牛?耕牛都去那里了?”
杨锐钦道:“动乱期间,义军建造大船,为保护船只不轻易受损,外裹一层厚厚的牛皮。就为了获得这张牛皮,荆湖南路的耕牛全都为船献身。”
姜山道:“那你怎么不早说?”
黄不佑道:“末将等见大帅那么忙,想起时不忍心说,等到有机会说时又没想起。刚才看见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这才想了起来。”
姜山淡淡一笑,朝襄王道:“殿下,此事由你来办怎么样?”襄王笑道:“乐意效劳。”姜山同襄王朝前来相送的人拱手抱拳道:“诸位,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刘文心、郑威、黄宗等人拱手相送道:“后会有期。”
姜山、襄王等人跨马而去。
至此,清剿了数年的荆湖匪患,在姜山这里三两个月就给平定了。何也?
除了赶上荆湖地区大旱,湖水枯竭如冬;除了杨一波在阵营里大搞特权、滥杀无辜,还穷奢极欲,早已背离了“等贵贱,均贫富”之初心,大失人心;就是准备工作做的极为出色。
勘察地形地貌仔细,了解周边形势认真,打听水寇内部状况用心,总结前人剿匪失败的教训一丝不苟,从而制定出一套极具针对性的剿匪方案。
先派官军屯驻各个重要渡口,切断义军与外界的物资补给通道,全力阻断义军营寨间的联系,又以蹂践庄稼给义军心里造成恐慌。得闻以黄佐为首的义军将士早已对杨一波心怀不满,便派人进入义军水寨进行劝降,重金收买、高官引诱,使得黄不佑、杨锐钦等义军将领向朝廷投诚,义军内部分化瓦解。
姜山作为大夏国统治阶层中的一员,受命南下剿匪,身为剿匪主帅忠于职守,积极维护朝廷的有效统治,却也愧对了荆湖起义军。身为军人,他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镇压了农民起义,却也促成了荆湖自此太平。是功是过,他本人应该说不清楚,当由大夏国皇帝来说了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