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知自序: 一个采风客的自述
我叫万山,是一个采风客,通俗点说就是走南闯北翻山越岭走街串巷漂泊江湖关心国家大事民俗传说明星八卦坊间风情写些热贴闲书传记正史什么的。
我是本代的万事知,其实,真正担起“万事知”这个名号的,除了创刊《万事知山海风物志》留下“万事知”这个名号的万迁,就是我。
中间几代万事知就挂个名,但是从未写稿出书,他们都一心修仙向道,大道有望的自不必说,哪怕已经大道无望的,仍要奋力攀登拼搏,拼到最后一刻,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闲情逸致浪费时间写闲书?
我不一样,因为我是个凡人,一个没有灵根无缘大道的凡人。我是上一代挂名万事知也就是我师父不知道从哪里捡回来的孤儿。
师父不用仙童用凡人是有根据的,干我们这行的前辈大神太史公说过:“........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写书就是象我这样仙道无望兼且官道无门财道无路的凡人才会干的事。
大概是师父空挂万事知这个名头有愧于心,又或者是急于找个接班的好专心大道修炼,于是从记事开始,我除了吃饭睡觉就只有两件事:看书和炼体。
书,各种各样的书,一个个满满实实的书架犹如一堵堵墙,放眼望去没边没边际没完没了,我深信到死也看不完。
苦!如果说看书头昏眼花还能顶的话,炼体简直是受刑,登上岛上最高的山顶看下去也不是很大的岛,真正要绕岛跑一圈能跑到你腿跟灌铅胸肺跟刀割火烧一样。更别提背着行囊跑上三圈再游上一圈,爬上岸跟条死狗一样趴着喘气了。
师父,我是人不是神,你不能拿神仙标准来要求我。
那个写《史记》的前辈采风客司马迁,从远古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汉武帝,你以为他看的书比这屋子书少?
司马大神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
你算算,折合多少路程?
那个写《徐霞客游记》的前辈采风客徐霞客,三十年来风餐露宿,探幽寻秘,所到之处“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路都没有,你身体不好怎么行?
我这才知道到要做一个合格的采风客,一个成功的万事知,其实就是神仙要求。
哦,忘了说,其实师父原本给我取名万水千山,原意就是要我走遍万水千山,才能写出严谨写实的山海风物万事知,只是我觉得四个字太长,才简化为万山。
身上寄托了师父的厚望,自然不会轻松,惨无人道的训练从五岁开始,整整持续了十二年,其实第十个年头时候我觉得自己可以出师了,但是师父说,做一个万事知,什么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什么琴棋书画,样样都得懂,于是又折磨多两年。
终于我可以出师了,师父才告诉我一个真相,其实我们首代万事知封笔词“一笔写万事,刊行天下无敌手”不是那么回事。
《万事知山海风物志》创刊开始确实无敌手,然而随着一个拥有神秘背景资金支持和情报来源的百晓生崛起,万事知被打得一败涂地,首任万事知无奈封笔,余生郁郁寡欢,临死留下唯一遗愿就是打败百晓生,重振万事知的声名。
这个任务一代代的传下来,现在到我了,我是新一任万事知,我读书破万卷,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诸子百家样样精通,我要行遍万水千山去采风,不管国风民风东南西北风,我要打败百晓生,重振“万事知”名号!
对于我的豪言壮语,师父嘴唇动了一下,似乎有话想说,但是他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给了我一个宝物:如意知事塔。这是一个用象牙做的小塔,是我们万事知一脉的传承神器,兼有传送穿越和记录等功能,师父捏了个法决,手一指宝塔化做一道光消失在我身体上,师父说了句“你自己去探索吧”就回去闭关修炼了。
十二年寒窗苦读,早就想出来见识见识了,花花世界,万水千山,我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