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魏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第51章 租输三等九品之制

    讲完增税大略之后,魏帝弘问道:

    “母亲,是否可行?”

    冯太后缓缓说道:

    “我大魏的根基在于大族,包括代人大族、汉人大族。天下习惯了以资征赋,其中自有规矩。牧守、官吏以为得利,大族也以为得益,但没人敢于胡作非为。分等征赋,动了大族与官吏之益;皇帝小心,须知,利令智昏。”

    魏帝弘:

    “母亲意思是,我利令智昏?”

    冯太后:

    “牧守,官吏,大族,渴求功名之大臣、将军,沙场搏命之将卒,农地、草场里辛苦流汗之农牧民,缺钱之皇帝,朝贡之四夷。”

    魏帝弘叹气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史公诚不我欺也。”

    冯太后没有应答,魏帝弘瞥了一眼站在一旁的王琚,说道:

    “看来,需要重用皇亲国戚了。”

    冯太后:

    “百官、诸公会怎么看?”

    魏帝弘:

    “朝堂大臣求名扬天下,求名垂千古,皇亲国戚是他们手中利器。”

    冯太后:

    “会不会有后患?”

    魏帝弘呵呵一笑,说道:

    “母亲,勿需担忧!”

    冯太后转移话题,说道:

    “萧氏人很好,也该出宫嫁人了。带来的那个男童也可怜,总不能跟着萧氏过一辈子吧!”

    魏帝弘:

    “有没有合适之人?”

    冯氏:

    “彭城公张宗益很不错。至于男童,让李洪之去照顾吧,那人豪爽、仗义。”

    萧氏乃殷孝祖之妻,刘义隆仪同三司萧思话的弟弟萧思度之女。男童为萧氏兄子,名超业,改名为彦。

    李洪之果然会办事,将女儿嫁给萧彦,算是有了好名目,抚养萧彦,而家人、外人都不会多说什么。

    第二天,诸君进西堂,看到站在天子身旁的赵黑,表情皆是理应如此。李訢不同,竟从赵黑的嘴角读出一丝淫笑,还是盯着自己淫笑,心里不由一跳,天子何意?

    昨日退朝之后,李訢回到家中,才清醒过来,知道闯了大祸,为什么会提出分等之策呢?三省吾身,也没弄明白,当时怎么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后悔就在一刹那,随即澡雪心神,清洗邪累,提笔伏案写疏。

    进入西堂的那一瞬间,李訢又有犹豫,要不要再提昨日议题?或许,天子也不愿惹此大烦恼;若是再提,天子会不会恼怒?

    见到赵黑那一丝淫笑,李訢暗自叹气,平心静气,将奏疏上报天子。魏帝弘略微扫过一遍,开口说道:

    “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名字很好听。诸君看看,是否合适。”

    李訢心里叹气,取出早已誊抄好的数份,递给每一位同僚。魏帝弘先读,所以最先看完,说道:

    “兹事体大,扶风召百官殿议;不求结果,但求百官奇思妙想,以解当前之困。”

    压在诸大臣身上的泰山之势突然卸去,人人轻松,惟李訢如大祸临头,心沉到了谷底。

    百官殿议,李訢主议,赵黑监议;天子与其余六公,皆未参加。天子给赵黑的新官职是侍御中散,官不大,权不小,整天跟着天子转;什么都可以不作,什么都可以作,全看天子怎么想。

    殿议结果如诸公所料,百官皆反对,唯有数十李訢关系密切者,还都没有表态。赵黑与李訢叙述殿议结果的时候,魏帝弘就在观察诸公表情,皆是本来如此的释然。等到讲述完毕,没有一人出言评价,都等天子一言决之。

    魏帝弘自然不会一言决之,而是说道:

    “公孙蘧很不错。朕不相信,没有好婚亲,便没能力做事。扶风,有没有合适位置?”

    前次选部尚书集议,李訢想擢升公孙遽为刺史,被天子拦下。今日旧话重提,李訢心里敲锣打鼓,不知天子何意,从心底翻出一个不高不低的官职,弱弱地说道:

    “陛下,南部长空缺。”

    魏帝弘嘿嘿一笑,说道:

    “看诸卿模样,均不看好租输三等九品之制。既如此,扶风再写一封条陈,详述推行之法。如果可行,再行商议;若不可行,就此作罢,再想它法。”

    李訢到底有没有写条陈,天子不说,李訢不言,谁都不知道结果如何,就连李敷私下里都没有找李訢打听。

    时间很快到了夏收季,据州郡消息,因天气干旱,大面积歉收,税赋自然下降。好消息是,歉收归歉收,还不至于闹饥荒,不需要朝廷赈恤。

    就在群臣、天子忧心钱不够花,中军、宿卫激情等待好运降临,天子超擢状况下,时间到了五月。乙卯,魏帝弘带重臣及中军、宿卫,到平城东南约一百里的醇山畋猎。

    这一次,魏帝弘加乌丸树为龙骧将军、员外常侍,迁叱罗伊利为散骑常侍、仪曹尚书。土难强与匹娄提仍不知上进,魏帝弘也懒得再去找长眼睛的狐狸,顺其自然吧;等以后,看他们的儿子如何,再做补偿。

    醇山畋猎完毕,魏帝弘兴趣不减,想要巡幸灵丘。魏帝弘七岁的时候,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巡幸山东,走的便是这条路。从平城东南行,经繁峙向东翻越醇山(今北岳恒山)到灵丘,从灵丘走飞狐道,入山东。

    灵丘南二十里、滱水之西有山,高四百余丈。高宗文成皇帝与众文武仰射山峰,唯高宗弯弓怒射,箭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那时候,魏帝弘年龄太小,名号未能刻上石碑。

    想起儿时旧事,魏帝弘不由心潮激荡,很想比照文成皇帝故事,弯弓射山,与群臣比高下。可惜,太医李元孙多次告诫,不能用力过甚,若因此脱力,对身体损伤极大。

    大军行至繁峙,高允身体不适,上书乞骸骨,大军不得不就地扎营。魏帝弘看着病恹恹的高允,挽留的话都无法说出口,高允说道:

    “皇上,臣身体还算康健,但年老体衰,无法适应军旅,高闾可以代臣为中书监。”

    魏帝弘问群臣:

    “高令公年高而体健,就此归家养老,实在可惜。诸君,如何安排为佳?”

    天子当着高允的面谈高允去留,其意不言自明。李敷说道:

    “陛下,令公一时身体不豫,有感而发而已;事过境迁,定能恢复。”

    魏帝弘没想清楚,怎么个事过境迁,以目光询问其他大臣。拓跋丕说道:

    “皇上,兖州归附之后,还未曾祭祀尼父(孔子)。高令公乃国之大儒,代皇上前去祭祀,最为合适。”

    魏帝弘说道:

    “如此甚好!令公,此简德而行,请勿推辞。”

    以太常身份代天子祭祀孔子庙,乃儒士大荣耀,高允也不能免俗,回答道:

    “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