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魏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第105章 谁去谁留

    赵黑低头,听到的太后脸色,满是赞赏与关心,无论怎么猜,都摸不清冯太后的心思,只能模棱两可作答:

    “太后需要臣到哪里,就是哪里。”

    冯太后:

    “善,国家需要稳定,请河内仔细思量。”

    赵黑凭直觉,感觉冯太后话里有话,是不是留在中枢暂时不外放,以为过渡?若是这种情形,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其一,若是离开中枢,到何处为官?怎么做,才能不动声色,为自己安排好去处?其二,若是留在中枢,该怎么做?做什么?

    又过了几日,冯太后正式召集诸公商议人事安排。诸公怎么都没想到,太后竟如是说:

    “选部复杂,需前后承继有序。是故,老身欲留河内于中枢,诸卿以为如何?”

    诸公本以为,太后会取出一张名单,而后倾听诸公看法;却未曾想到,冯太后会提出来讨论。所以,诸公以为与己无关,都不说话。拓跋丕见状,拱手说道:

    “太后,臣以为合适。”

    心里的猜测成为现实,赵黑心中颇有遗憾,却也欣然接受:

    “太后有所驱使,臣愿意。”

    赵黑从来都是直接,这次也是直接说出“愿意”,毫不扭捏。冯太后随后又提道:

    “令公宜留中枢,朝堂需忠直耆老坐镇。”

    高允:

    “请太后赎罪,臣老眼昏花不堪任事,请准许臣归家养老。”

    冯太后叹气,满脸都是惋惜,说道:

    “令公勿需多言,出为刺史!”

    高允还想说话,赵黑抢先说道:

    “令公,多事之秋,切勿推辞!”

    高允的话被打断,知道暂时还不能退隐,只好停止无休止的乞退、挽留。冯太后又提及高闾:

    “阎士初入中枢,中书监如旧,加为尚书!”

    高闾:

    “臣遵命!”

    诸公明显听出,冯太后说话的底气越来越足,脸上的自信越来越明显:

    “假东阳王有功于国,当为正王,出为刺史。”

    拓跋丕:

    “臣遵命!”

    冯太后:

    “安乐王年纪幼小,资历、能力皆不足以坐镇中枢,出为刺史!”

    诸公皆知冯太后不满安乐王长乐,但这一提法非常突然,还是超出想象,均有诧异。安乐王长乐称呼冯太后为母亲,自称为儿或者儿臣;无论太后说什么,都不能顶嘴,这是孝道、规矩;是故,安乐王长乐即使不满,也只能答应:

    “臣长乐遵旨。”

    冯太后:

    “诸卿都想离开中枢,但多事之秋,当如令公一般,切勿再提归家养老。诸卿自行商议,何处为佳,老身旁听不发话。”

    商量诸公的去处不难,这里面有忌讳,既然李訢要离开中枢,就不好再出声,只能听任李黑指点江山。事实上,两人在争论人选时,有意无意,已经有了整盘方略,只是没有明确而已。

    淮南王拓跋他于公于私,都不能离开京师,官职不变,中都坐大官依旧,离开中枢。高允一定要离开京师,按规矩,授予使持节、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

    安置好两位重臣,李黑说道:

    “今年五月,假尉迟元淮阳王,就是准备调离;毕竟,其在徐州任职时间不短。按例,当征为内都坐大官。”

    太后都说了,安乐王长乐太年轻,肯定不敢让他去边地,剩下李訢与拓跋目辰,都适合徐州任职。合适归合适,总要有人举荐才好,总不能自己举荐自己吧!有意思的是,拓跋目辰本性亢直耿介,不为朋党;拓跋丕刚入中枢时,曾数次示好,拓跋目辰都没有回应,也就没有了关系。李訢二次复官之后,为了朝政,更是没有朋党,所以也无人举荐。

    李黑见诸公都不开口,勉为其难,说道:

    “臣举荐范阳公李訢为徐州刺史。”

    李訢对赵黑有深深的芥蒂,凡赵黑赞同之事,必然留意,需深思熟虑其中得失。不过,上次离开中枢,出为相州刺史时,因为犹豫不绝,惹显祖拓跋弘不满。这次汲取教训,不敢犹豫;念头一闪,没有想到坏处,直接回答道:

    “臣请太后决之!”

    冯太后简单一个字:

    “可!”

    诸公可以判断出,赵黑所言,规规矩矩,并没有与太后事先谋划。赵黑又说道:

    “按例,当以范阳公(李訢)为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赵黑此议,同样规规矩矩,冯太后回应以“可”。剩下拓跋丕、拓跋目辰与安乐王长乐,而三人也不知道去哪里合适,又是赵黑提议:

    “京兆王子推应调离雍州,是故,可出东阳王丕为雍州刺史,迁副镇将陈提为长安镇都大将。”

    这也是应有之举,显祖曾经想禅位给京兆王子推,此事较为敏感,而京兆王的官职是雍州刺史、长安镇都大将,权势过大。冯太后同样认可这种安排,拓跋丕也满意。

    可怎么安排京兆王呢?经过一番不太复杂的调整,迁京兆王子推为青州刺史,空缺出定州刺史、冀州刺史之职。赵黑又提议拓跋目辰为冀州刺史,认可之后,便闭嘴不再说话。赵黑的意思很明确,可以出安乐王长乐为定州刺史,但不想说出口。

    李訢内心都禁不住为赵黑赞叹,让他自己处理,未必有这么妥当,肯定会得罪人。赵黑这种做法,虽讨人厌,但还不至于得罪;而且,最终决定权在安乐王长乐与冯太后。

    冯太后看出赵黑的小心思,一个小小的选部尚书,做到这一步,相当不易,不愿得罪安乐王长乐,实属常理。于是,冯太后开口说道:

    “安乐王长乐出为定州刺史。”

    看得出,安乐王长乐很想留在中枢,答应的十分勉强:

    “臣遵命。”

    其实,定州是人口、税赋大州,安乐王长乐应该满意才是。冯太后不理会安乐王长乐的情绪,用很是欣赏的口吻说道:

    “河内,你将诸公安排妥当了,如何安排你自己?”

    赵黑回答道:

    “只需太后一句话,让我到哪里,我一定能安排妥当。”

    虽然诸公即将离开,但新人未到位之前,诸多朝政,还是需要诸公处理、安排,包括魏帝宏行止。

    因为新七宝永安行殿还未建好,魏帝宏除服出谅暗,仅仅是撤去葬礼有关装饰、布置,依旧居住在原来的草棚,不能再回中宫。

    冯太后携魏帝宏正式坐朝,邀请诸公参与新人议定。但诸公均不愿参与,纷纷找借口避让。冯太后无奈,只能与赵黑、高闾三人商议。

    显祖拓跋弘禅位之后,魏帝宏一直不肯穿冠冕;现在,仍以年龄幼小,不肯穿。魏帝宏穿常服,冯太后穿常服,诸大臣皆穿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