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三百六十二章 无题(二)

    蜈蚣挂山梯,可长千百节也。

    一个人背一节,一节哪怕是二十阶,那么十人背的梯子勾挂连缀起来,就是二百阶。

    如前所说,应按军队编制大小,配属不同权重的装备。

    那么,蜈蚣挂山梯放在百人队都太嫌拖累了,放在千人队合适。

    一个千人队,带蜈蚣梯十节,需穿山过涧时,十节对成一副。

    两百阶的长梯,几乎够所有行军时所需。

    一挂长梯,如同蜈蚣,高悬悬崖峭壁之上,远看如长练悬天,想之令人神往。

    李孟羲曾说,为将者不能知用匠力,则不能知舟船桥栈之要。

    关羽深以为然。

    李孟羲片刻时间之内,连说了特种抓钩弩箭和蜈蚣挂山梯两个利器,关羽打感收获满满。

    夜深了,李孟羲带弟弟回去休息了,关羽和刘备还在继续讨论挂山梯的妙用。

    谈着谈着,“哎呀!”刘备突然一拍大腿,惊叫一声。

    “羲儿与我说,得找些读书识字的人,教娃娃们识字。”刘备看着关羽,“某给忘了!”

    关羽忍俊不禁,“大哥明日再找,也不迟。”

    这边,李孟羲盘膝坐在车头,昏暗的光影下,奋笔疾书。

    今天没有行军,停军了一日,正因为停下没走,军中干的活儿多,因此李孟羲见识到的多,学到的也是极多。

    “古来行军,大军补给大抵几种?

    大抵四种,一为,沿途采买,二为扎营之时,就近采集野菜柴草等,三为,遇河和渔,遇山则猎,所获之多,可大缓军粮损耗。

    至于第四,为劫掠四方,此法确也可得粮草补益,然,劫掠百姓,仁义之师不为也。”

    至此,李孟羲入汉末以来,所见所思,终于大致见到了古代行军的全貌。

    古代补给手段,大抵也就这四种常规手段。

    之所以只是常规补给手段,那是因为李孟羲还未遇到真正残酷和惨烈的战斗,真正惨烈的战斗中,连尸体都是粮食。

    也许直到那时,李孟羲才会学到,除常规补给手段以外,还有非常规的极端补给手段。

    往下继续写。

    “古之行军,受气候影响极大。

    一夜暴雨,夜雨狂风损毁帐篷不知几何,更兼民夫众人被褥为雨淋湿着众。

    故,无论暴雨风雪,若气候恶劣,暂缓行军,比匆匆行军更好。

    暂缓行军,民夫可升篝火烘烤被褥,军中损毁帐篷亦可有充裕时间修补。

    再者,大雨过后,等一日,路面好行数分。”

    这是李孟羲学到的,应对行军途中恶劣天气的对策。

    再往下是,屠匠营。

    “不管行军之时,亦或战时。

    行军之时,可能有牲口暴病而死,可能有猎得猛虎麋鹿,诸如此类。

    战时,一场大战,战场上遗留死亡马匹多矣。

    故而,军中需有熟手屠匠,以高效宰杀大型牲口。

    白日见,死牛一头,需壮丁六人前三后三才能抬起。

    又见,宰牛之时,从四处张罗人手,找长棍搭三角架起,前后花费两刻不止。

    若有专一屠匠营,屠宰工具并搭三角架之木头,连同人手,聚于一处,需屠宰牲口时,瞬息人手齐至。

    故需特立屠匠营一营,人手不需太多,三五队足以。

    又因,大型牲口,如黄牛,骡子,战马等,抬时最少需六人,故,屠匠营最少,六人一队。

    此所以,屠匠营不同于战兵五人一伍,不同于板车匠人十人一什,而用六人一队之缘由。”

    屠匠营既然成立,有了基本框架还不够。

    白日想到的还有其他细节。

    李孟羲停笔片刻,又写道。

    “但凡需要多人协同分工合作之任,如做板车,如屠宰牲口,则必须有组织架构,且必须有能协作之能力,及基本纪律。

    于当下,纪律只养成,在于先有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之成,在于板车。

    因何在板车?

    一板车,上可放屠匠营忙碌之时所有工具,如长棍,如各类刀具,挂钩,及分肉之案板。

    屠匠个人铺盖和杂物,亦可放于车上。

    此时,一营屠匠,板车谁拉?拉多久有替?谁人来替?

    方方面面,利益纠葛,屠匠之间,在协调此中纠葛之中,便锻炼了协调和组织能力。

    如同航母未成,先练水兵,就是此道理。

    板车之于屠匠,等同航母之于水兵。

    由此微小节学得,若军练立营,不管骑军水军,纵无马匹船只,亦可先练组织、纪律。”

    屠匠营的方方面面细节写完。

    该写什么了?

    李孟羲抬头看天,今夜大晴,月明星稀。

    对了,屠匠营的细节还没写完,差点漏了。

    “刀具。屠匠营刀具不够,宰杀牲口需用尖头屠刀,剁骨时需用厚背刀,而军中只有环手刀。此刀刃不尖,剥皮不利索,环手刀背也不厚,剁骨时伤刀。

    故,屠匠营立营之后,需尖头屠刀几十,需剁骨斧几十。

    还需剁肉门板数面,牛皮处理或还需别的工具。”

    写完,屠匠营的事项这才差不多全记下了。

    再后,是今日最大的收获——渔。

    “中原地区,河网水系密布,以一日行军三十里以上的漫长跨度,一日之内,或沟或溪,或湖或河,大军沿途必遇水。

    可立一渔营,每扎营,出而渔作,一日若得渔数百,则等同粮食千余斤。

    此可大解军粮损耗。

    由此又知,若想渔作高效,则船只必不可少。

    无船,则不能深入河中,只能岸边撒网,可河岸水浅草少,鱼自然也少,鱼获必然少。

    故,若想多网鱼,必需捕鱼船只。

    又因是行军途中,运力有限,大型船只不便携带,有鱼鹰小舟,恰适合鱼营。

    军中无造船工匠,鱼鹰舟能否做成,未知。

    幼时于池塘观鱼,见早晨,鱼群游浮于水面,至太阳初升,游鱼下潜,不见踪影,此何道理?是否是早晨夜晚水面无光时,游鱼多浮水面?若如此,夜晚捕鱼,或许效率数倍于白天。”

    “渔营立后,可使渔队,夜晚外出捕鱼,一夜忙碌,收获可能颇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