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芳

第二百九十章 第一条水泥路

    赵学宁最早在南洋时期提出了水泥的概念,并且要求工业部组织专门的队伍去研究。

    此一时期的中国存在着名为三合土的存在,这是早期中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当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类似于原始混凝土的建材,材质很好,传说中坚如磐石的统万城就是三合土建造的。

    不过很显然的是这种原始的混凝土的强度远远不及真正的混凝土,无法承受现代建筑所需要承受的巨大的压力,比如大规模长时间的炮击。

    所以三合土逐渐被人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以水泥为原材料的混凝土。

    赵学宁出于想要大规模修路和建设成本更加低廉的建筑物的想法,于是需要水泥这种建材,有了水泥,往其中加入铁丝网增加韧性,那就是比较粗糙的混凝土,其强度就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的古代木质建筑。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虽然说眼下还没有汽车,也没有内燃机,但就算是原始的马车、推车,如果能够在水泥路上行进,那效率也远远比那些泥泞难用的泥土路要好走得多。

    那毕竟有一句老话说,本来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这种程度的路路况会是什么模样,那也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古代最好的路其实就是皇宫里皇帝所走的路,那都是石板路,专门用雕刻出来图案的石板给皇帝铺设要走的路,务必让皇帝走的舒服、走的有面子。

    但是这样的石板路所建造的成本太高了,不可能推广到全国,也没有那个必要推广到全国,在很多地方路就是简单的人踩踏出来的路就是泥土路。

    天晴的时候,走起来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走起来泥泞不堪,走着走着就会滑倒,或者一脚踩进坑里,要不然就是一个大坑,车辆掉进去了就推不出来,特别麻烦。

    真正下定决心要好好修路的政权并不多,真正能够修好的道路也不多,且往往有着军事意义,比如说秦朝的驰道和以后历朝历代的驿站专用道路。

    这些道路都有着军事用途,维护成本比较高,寻常人也用不上。

    因为道路的承载量和路况问题,甚至导致在军队行军的时候都无法做到大兵团集体行动,往往需要兵分好几路减轻道路的承载压力才能勉强保证道路不会损毁,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军事指挥的成本和难度。

    但是如果说有了成熟的水泥建造体系,就能够通过水泥铺设大量的成本低廉且结实耐用还不惧风雨的道路。

    这些道路的路况足以支撑大兵团前进,这就将极大地提升军事效率。

    古代军队军费支出庞大,但是真正为了某一场战争进行下去而支出的费用并不是大头,往往让一支军队从集结地前往作战目的地,就要花费掉一大半的军费,这其中所产生的成本也被归类到了战争损耗之中。

    军队赶路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粮食消耗和各类物资消耗也会减少,从而带来的就是军费的极大节省,这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好事。

    除了军事用途之外,轮到民用领域,四通八达且通畅的交通体系一样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行政效率的提升,好处多多。

    于是就在赵学宁带兵北上讨伐带清的第四个月,兰芳工业部告知赵学宁他们研究出了赵学宁所需要的那种水泥。

    以南洋群岛并不缺乏甚至可以说有点富裕的火山灰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并且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检测,认为水泥用来铺设道路是可行的。

    只要掺杂着一些石头沙子,就可以用来铺设比较可靠的道路。

    至于赵学宁所提出的,在完成的水泥当中加入铁丝,从而增强水泥的强度这一说法,也在实际应用当中得到了认可。

    兰芳工业部通过这种材料建设出了一些围墙和简单的房屋,发现这样建造出来的围墙和房屋都具有相当的强度。

    就算重击,或者用火炮轰击,能够击碎其中一部分,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还是粘连在一起,想要彻底击碎击毁,难度很大。

    当然,就目前来看,其最大的最直接的用处还是用来铺设道路。

    在赵学宁提出要求之后,尤其是在赵学宁见识到了带清南方惨烈的交通状况之后,就充分意识到了水泥的重要性。

    一旦拥有了水泥这种廉价量大的材料,兰芳政权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构筑出一个可以提供军事价值的交通网络。

    并且在接下来的建设当中,还可以将其逐步完善,为之后的经济建设和行政建设提供比较大的帮助,使之进入到民用领域。

    兰芳九年年底,兰芳工业部开始选址,准备建设从广州到韶州府曲江县的一条水泥路,这条路建成之后,所要承担的职责就是将从南洋运来的兰芳本土的物资通过这条路运到韶州,再转运到内地的多个省份。

    兰芳十年三月,这条水泥路正式建成。

    建设期间,工业部的技术人员还进行了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通过人力操作可以更加快速便捷有效铺平水泥路面的简单机械,将一开始需要人力的平整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根据韶州和广州那边的回应,赵学宁在长沙得知这条水泥路投入使用之后广受好评。

    这条水泥路的强度以及它的平整程度,使得人的行走、牲畜的行走以及车辆的行驶都变得很方便,最关键的是这条水泥路它不怎么受到雨水的侵扰。

    它不会像一般的泥土路一样,晴朗的天气会尘土飞扬,一旦下雨就泥泞不堪,十分难以行走,更遑论利用这样的泥土路去运输物资。

    但是有了这条水泥路之后,运输物资和行人行走在一夜之间仿佛就变成了一件很简单很轻松的事情,人们不再需要担心一条路的路况,不再需要担心下雨使得这条路泥泞不堪无法行走。

    人的办事效率和物资运输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很多,通过广州转运的物资都能够以很快的速度抵达韶州,再通过韶州转移到北部其他地方。

    这条道路的成功使得各地的兰芳新政府都非常希望道路可以通到他们的辖区,这样就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得到支援物资建设当地,也能够更快的把他们所需要销售出去的东西转移到广州港。

    最新比如瓷器,比如茶叶,比如丝绸。

    不过道路的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选址,需要谨慎的布置,需要考察,然后才能确定该在什么地方建设一条可以使用的道路,并且确保这条道路不会快速损毁。

    有些地方不仅需要铺路,还需要修桥,有些地方除了修桥甚至还会面临着多种阻碍,比如地形的阻碍和山丘的阻碍,以至于需要绕来绕去。

    于是兰芳工业部门的一些专家被广东北部的地形条件折磨的痛不欲生,以至于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居然提出了用火药把他们修路前头的阻碍给炸掉,然后再去建设道路的想法。

    赵学宁得知以后哭笑不得,并且开始怀疑最开始想要把阻碍的山体炸掉来建设隧道交通工程的人是不是也是因为被这种情况逼得无可奈何,所以一怒之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但是不管怎么说,水泥道路的出现都意味着兰芳的交通革命已经正式展开了,随着蒸汽轮船的出现和水泥道路的出现,交通革命已经不可阻碍。

    那么铁路和蒸汽机车一旦到位,交通革命就会迅速进入高峰,全新的交通状况会给古老的华夏大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学宁有信心,在十年之内将古老的华夏大地的交通方式进行完全的变更,使得过去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交通行程缩短到十几天乃至于几天。

    诚然,想要抵达西北边疆和西南山地这些地方,想要在这些地方进行交通革命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跨越崇山峻岭,修建道路铁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中国为了修建那些铁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以至于建成的铁路被人们称为天路,而这也是赵学宁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大量骑兵的原因。

    因为他并不敢保证他手下的工程队伍能够提前几百年把铁路修到新疆西藏那些遥远的地方。

    新的方法无法保证,那么就要采用古人的智慧,建设大量的骑兵,用军事力量代替交通方面的不足,确保这些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不会失去控制。

    反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骑兵目前还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兵种,哪怕再过一百年,都没有人敢说骑兵,就真的没有任何价值了。

    于是赵学宁组织了财政部和工业部进行了几次会议,建议让财政部给工业部大开绿灯,关于交通研究和建设方面的事情,财政部不要吝啬资金的投入。

    交通革命一旦进行起来,交通效率一旦提上去,数年之内,财政部的收入会呈现火箭升空的状态,层层推进,直驱大气层。

    这不是赵学宁瞎说,这可是带英明明白白经历过的事情。

    兰芳十年下半年的几个月内,赵学宁在长沙亲自监督了那些工厂的建设和投产,他亲眼目睹了那些工厂的建成,亲眼目睹了第一批工人的进出,亲眼见到了使用机器生产的第一炉产品的诞生。

    因为全新的技术已经产生,那些使用水泥建造起来的工厂厂房看上去很有现代的味道,恍惚间,赵学宁甚至觉得自己好像穿越回去了,回到了那个大工业大基建的时代。

    回过神来,赵学宁才发现他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原来的那片土地,想要回到那个大工业大基建的时代,看上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无所谓了,就算是在这里,他也要完成自己心中的所想,没有人帮他建设,他就自己建设,没有人带着这个国家往前走,他就自己带着这个国家往前走。

    新时代的号角声已经吹响,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兰芳政权和中华大地都绝不可能在这一次的浪潮当中掉队。

    除了水泥道路的出现,以及六大工业基地的正式投产,赵学宁在这一期间也关注着南兰芳七省之外的事情,比如对各地反清义军的收编,比如各地工作小组对当地的渗透,比如当地的集体农庄和农民自卫队的建立。

    这几个月里,兰芳控制区之外的地方依然是风起云涌,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状况,反清义军、地方团练还有清军的正规军打成了一团,整个天下都变成了一个大号的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

    除了兰芳控制的七省之地以及兰芳军队的其他驻军点,所有中华大地上的民众都感受到了乱世仿佛已经来临了,和平与安逸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

    带清迁都西安之后,并没有放松对太原的控制。

    因为担心兰芳军队再次南下攻击太原,乃至于威胁到陕西的安全,所以皇帝永琰任命肃亲王永锡为镇军大将军,领兵三万镇守太原。

    又因为兰芳军队的撤退,所以清军重新拿回了忻口,永锡在忻口布置了守军,又进一步向北探查兰芳军队的动静,直到雁门关所在的位置,他才发现兰芳留下兵力守住了雁门关。

    从雁门关出发到忻口,再过石岭关抵达太原,如果兰芳军队足够的快速,那么仅仅需要五六天的时间就能够威胁到太原。

    按照上一次的经验,兰芳军队仅仅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就从大同打到了太原,一路上过关斩将,清军根本无力防守,一退再退。

    这一次永锡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决定放弃和兰芳军队野战争锋,而要采取死守的方式,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也绝不与兰芳军队主动交战,兰芳军队要用火炮就让他用火炮,兰芳军队要用火枪就让他用火枪。

    总而言之,打不过你,但是防守还是要防守,我就是不与你决战。

    永锡要贯彻乌龟的战术,采用乌龟的姿态进行全面防御,并且将周边的所有居民全部迁移到太原周边,实行完全的坚壁清野。

    用这样的方式,永锡希望可以把兰芳军队更多的拦截一段时间。

    除此之外,他还令人不断的加固太原城防。

    从永琰离开的那一天起,永锡就开始安排军队、民夫各种加固太原城墙,各种拓宽太原的护城河,打算让太原城成为兰芳无法逾越之地。

    只要我的城墙够高、够厚实,就算你的火炮再强,就算你的枪械再犀利,你又能拿我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