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宋:南北朝第一败家子

第二十三章 国策(上)

    对于这些时日自己通过查账目了解的情况,除了田亩与人口问题外,还有五兵尚书这一尴尬的职业定位,虽说五兵尚书职责包括全国武官的选用,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的管理。

    但仅仅是管理,并无节制的权力,而且因为东晋时期各路军阀山头林立,这所谓五兵曹,也就仅仅都管中兵和外兵,也就是宫城内外宿卫军队以及部分京城驻防精锐部队,对于全国各个地方的地方部队,五兵曹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地方军队的军备物资都不归五兵曹节制。

    所以刘义真挑灯夜战看了两天之后,越看越觉得触目惊心,越看越觉得脊背发凉,刘裕建立的宋朝根本就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门阀世家妥协后的产物。

    永初元年十月初八的清晨,阳光照耀下的建康宫显得格外庄严而肃穆。

    宫门缓缓开启,露出刘义真身影。他穿过长廊,踏上玉阶,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

    自生病之后,他许久没有踏入这深宫之内,但今日,他再次回到了这里,为了进宫向刘裕禀报近些时日发现的问题。

    刘裕此刻正坐在书房内,手中的朱笔轻轻搁下,他抬头望去,正看见刘义真走了进来。

    一时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眼前的儿子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车士!”刘裕的声音些许激动,他站起身来,快步走向刘义真,“来,让父皇好好看看,这些日子你消瘦了没。”

    刘义真微微一笑,他轻轻握住刘裕伸出的手,说道:“多谢父皇的关爱,儿臣这些日子已经恢复得很好了。您看,我现在能吃能睡,还能跳呢!而且,似乎还多长了一些肉。”

    刘裕听后哈哈大笑,拍了拍刘义真的肩膀:“那就好,那就好!前些日子听说你大病初愈就急着前往尚书省,我还想让内官传令,让你多休息几日。尚书省的事情有徐仆射在,你也不必如此急着上任。”

    对于任命刘义真为尚书令,不过是刘裕做个姿态而已,至于他能否管理好尚书省,刘裕一直没放在心上,他所担心的不过是车士的身体是否健康而已。

    说着便拉着刘义真坐到了自己的身旁,刘义真看着满桌案的文书,刘义真感慨道,做个皇帝还真的是辛苦。

    “父皇,您日夜操劳国事,也得注意身体啊!”刘义真满脸关切地说道,声音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

    刘裕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笑着摆手道:“呵呵,车士,你父皇我南征北战那么多年,这些奏章琐事,对我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倒是你,从小体弱。”

    “父皇,儿臣此次进宫,除了向您请安,汇报身体恢复情况外,还有些朝廷大事,需要父皇的决断。此事关乎国家未来,儿臣不敢擅自做主。”

    刘义真说罢,恭敬地双手呈上近些日子他彻查尚书省各曹台账的详细汇总,还有自己的见解。

    刘裕接过那份厚厚的汇总,开始仔仔细细地查阅。

    刚看了两眼,他的双目便放光,带着难以置信的神色抬头询问道:“车士,这些问题真的都是你这些日子发现的吗?”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惊讶与赞赏,显然对刘义真的能力与细心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儿臣不过是添加寥寥数笔自己的观点,大部分都是杜骥杜主簿的杰作!”刘义真笑道,“儿臣想恳请父皇调杜主簿进京任尚书都官郎,不知父皇准许否?”

    刘裕仔细翻看着手中的文书,越看越觉得杜骥确实是个大才,尚书都官郎不过是五品小官,刘裕自然应允,笑道:“没问题!你现在为尚书令,缺乏人手,朕立即下诏!”

    “谢父皇!”刘义真拜谢道。

    粗略翻看完刘义真汇报的文书后,刘裕一脸宠溺的看着刘义真,问道:“车士,你这些时日查看完尚书省的台账之后,有何感想?今日只有朕与你君臣父子二人,你可畅所欲言!无需顾忌!”

    见刘裕已经这么说了,刘义真便毫无顾忌的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我大宋立国之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三点问题,户籍、田亩和军制!”

    刘裕一听此言,顿时两眼放出光芒,这三点几乎与刘裕所想不谋而合。

    早在义熙十年,刘裕便曾上表东晋朝廷,要求减轻徭役,让百姓休养生息。

    例如,之前山、湖、川、泽都都是豪强士族所有,百姓打柴、采摘野果、野菜、打鱼、垂钓,都要交税,刘裕便上表下令一律禁绝,免征税收,还和睦于民,还地于民。

    再比如对全国范围,除了徐、兖、青三州居民除外,毕竟这三州几乎是刘裕的大本营,实施土断,整合各地流民,划分土地田亩,这也大大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由此可见,刘裕对于如何积蓄民力,是有他自己的见解的。

    “继续说下去!”

    “是,父皇,我大宋虽据半壁,然较北魏之户口,尚显不足。查账册所示,今朝籍册约一百五十万户,口数约六百万。吾视此数,较北魏之人口,少半有余。所谓人力即国力也,人力不足,则国力自弱。儿臣以为,此局面之成因有三:一者士族匿人,二者战乱流离,三者苛捐杂税。”

    对于刘义真提到的三种问题,刘裕不是没有考虑过,十年之前的免税和土断,便是为了降低百姓负担、打击士族藏匿人口的问题,虽有收效,但也不能立竿见影,该藏匿仍然藏匿,几乎没有不藏匿人口的士族!

    “那车士,你有什么好的见解吗?”刘裕满脸的欣慰之色。

    “父皇,对于士族藏匿人口,主要是自北而来的流民,这些人在此处毫无根基所言,投身世家大族不过是为了苟活于乱世之中。”刘义真顿了顿,接着说道,“若官府大肆安置流民,给予流民无主土地,自然会使人口充实,国库充盈。”

    刘裕自然知道这样会增加人口、增加财力,但这也极大的侵害了各个世家大族的利益。

    刘义真见刘裕眉宇间有苦闷之色,已然猜测了八九不离十,便笑道:“父皇,您是担忧此举会激起民变?父皇无需担忧!儿臣已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