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我变身伊籍

第40章 苏钢法

    伊籍又召集刘备军工匠,教授他们新的炼钢方法。

    这种方法由600年后的北齐著名冶金家綦毋怀文发明,名为灌钢法。

    明中期以后,更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

    伊籍提前给用上了。

    他让工匠们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

    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时,就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熟料铁,使熟料铁被均匀地淋到生铁液;

    这样,既可以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以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

    这种方法缩短了冶炼时间,增加了钢的产量,提高了钢的品质,操作还简便。

    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以获得。

    工匠们很快就学会了。

    一个名叫蒲元的工匠,代表工匠们拜谢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今天学会了这么精妙的冶炼术,就算马上死掉,也不亏了。”

    于是,伊籍命令刘备军工匠们,在一处山谷里建造炼钢炉,用苏钢法炼钢。

    他派出人手站岗放哨,严令不得泄密。

    东吴工匠们一边等着看伊籍笑话,一边又害怕伊籍把责任推卸在他们身上。

    因此无人敢去山谷窥视,只是一门心思地生产熟铁和生铁。

    然后刘备军工匠把熟铁、生铁运进山谷,不停地炼钢。

    山谷里很快就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钢锭。

    伊籍又让工匠们把钢锭装车,盖上草席遮蔽。

    他带队来到码头,调用运输船,把钢锭送去刘备军营。

    由于大都督周瑜放过话,不允许任何人干扰伊籍。

    伊籍又腰悬“先斩后奏”的孙权佩剑。

    因此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东吴官兵敢阻拦。

    但有人向周瑜汇报。

    不过,周瑜此刻正忙着和曹操对战,没空关心伊籍的举动。

    就在不久前,周瑜在三江口打败了曹操的水军。

    此刻曹操退到乌林,用降将张允的计策,在乌林沿江一带,建起了一座水城。

    他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为居所。

    同时岸上也立起旱寨,长三百余里。

    水寨中,青、徐军在中间,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训练。

    周瑜偷看曹军水寨,得知是荆州张允的策略,很是担心。

    恰好,曹操派蒋干来说降,于是周瑜使了一招反间计,让曹操斩了张允。

    这一通操作环环相扣,他周瑜还不满足,还要和诸葛亮斗智。

    脑子都转不过来了,哪还有空管伊籍。

    伊籍乘机在后方捞足便宜。

    他免费用东吴的优质铁矿,免费用东吴的工匠,免费用东吴的运输船。

    又送了三次钢锭去刘备营地。

    算算时间,再不打造钢刀就来不及了。

    伊籍这才把最后一批钢锭拿出来,召集东吴和刘备的工匠们,一起打造钢刀。

    东吴工匠们看到这么多钢锭,很是惊讶,却不知道同样数量的钢锭,伊籍已经运走了四批。

    等到一月期满,伊籍带着一万把钢刀和孙权佩剑,来到赤壁,向周瑜交差。

    周瑜直接就傻掉了。

    随后,他不信邪,亲自检查钢刀,期盼着能找到伊籍用铁刀滥竽充数的证据。

    然而伊籍有的是钢锭,哪里需要用铁刀充数。

    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万把钢刀。

    周瑜只能认输,承认伊籍完成了军令。

    但他一转身,就派人去大冶查问,想得到伊籍的秘密。

    伊籍早有防备。

    刘备军工匠都已经撤走,山谷里只剩下被拆毁的炼钢炉废墟。

    还有一问三不知的东吴工匠们。

    恼羞成怒的周瑜,又生出一计。

    第二天,他召开军事会议,特地邀请伊籍参加。

    会上,周瑜大力夸赞伊籍的功劳,随后话风一转,说:

    “钢刀有了,可是,水战最重要的箭,却不够了。”

    熟悉演义的伊籍,立刻想到了草船借箭。

    然而,草船借箭必须有浓雾相助,可浓雾什么时候来呢?

    伊籍智力255的大脑,虽然可以搜索出他曾经看过的资料,但并没有实时气象预报功能。

    他把目光看向列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挺身而出道:“三日之内,亮可以向都督交纳十万支箭。”

    周瑜坑不到伊籍,便转而坑诸葛亮。

    于是,立下军令状。

    这次周瑜学乖了,他回头就叫工匠们摆烂,所有物件一律不得准备。

    诸葛亮却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

    他要求每船备军士三十人,船上都用青布为幔,各束草人千余个,分布两边。

    伊籍感激诸葛亮替他解围,拉着诸葛亮到一边,轻声问道:

    “孔明兄是打算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吗?”

    诸葛亮愣了一下,坦然道:“没错,被你看穿了。”

    虽然熟知的演义里没有发生,但考虑到演义有很多版本,伊籍担心道:

    “孔明兄船上都是干草,不怕曹操用火箭吗?”

    诸葛亮笑道:“火箭需要在箭杆上绑布条,再浇上油,制作起来并不方便。

    “我打算乘着浓雾,突然惊动敌军,仓促间,敌军哪来的火箭。”

    伊籍不放心道:“十万支箭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收集到的。

    “这点时间,万一曹军制作出火箭射来,怎么办?”

    诸葛亮羽扇“呼啦呼啦”地扇了一会儿,说:

    “我叫船员备好水桶,如果有草人着火,就去灭火。”

    伊籍道:“那时候箭如雨下,船员恐怕无法靠近草人。”

    诸葛亮一时间想不出对策,向伊籍求教道:“机伯有什么主意?”

    伊籍道:“我建议准备一些唧桶。

    “用当中打通的粗大长竹竿,一端开窍,另一端塞进麻布裹着的细竹竿,推拉细竹竿,就能滋水、吸水。

    “船员拿着唧桶,可以躲在安全的船舱里,远距离灭火。

    “另外,还可以在船两侧水里,放竹竿撑开的渔网。

    “渔网用密眼的,多放几重。

    “若是火箭太多,来不及灭火,就用竹竿把草人推下水,让它落在渔网里。

    “这样羽箭不会丢失,可以像打鱼一样捞回来。”

    诸葛亮谢道:“你的计策很实在,我这就叫子敬(鲁肃)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