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从带朱元璋逛故宫开始

第41章 圣上,是你有问题...

    听完这段话。

    太子朱标陷入了沉默之中。

    很显然,父皇是下了功夫去思考这个问题。

    但朱标何尝不是?

    他这段时间,私下询问了许多官员。

    更是走访了很多官员,从中了解许多。

    官员不比百姓,百姓只需要吃饱喝足便好。

    而官员寒窗苦读十几载,考得功名当上官。

    难得成为人上人,多少要一些体面。

    百姓可以穿破衣服。

    但县太爷总不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上街吧?

    以父皇的想法,这官员只跟百姓比就成。

    可百姓之中,也有过得好的家庭啊...

    清官以现在的俸禄就有些举步维艰,若是再削减,岂不是逼迫他人去贪腐,补贴家用?

    “父皇,您想的太美好了。”

    朱标摇了摇头,道:“您说的这个问题,孩儿已经思考过,因此这俸禄定的并不高,是思考多日才下定出来,俸禄的确能养活一家人不错,可官员总要维持一些体面.....”

    “维持什么体面?”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永远得不到满足,即便你给更高的俸禄,人家依旧觉得少,得到了便想要更多,索性咱直接不给。更何况对于官员来说,咱给他们权利,便是最大的体面,还要什么体面?”

    太子朱标道:“父皇,想要达到您所说的,除非让天下读书人真做到圣贤之书所言,一心为民,可几个人能做到?您若真是如此,恐怕会将更多清官逼得去贪腐,滋长贪腐之风!”

    朱元璋道:“没错,起初可能比较困难.....但咱要创造出这个环境出来,必须有铁腕。一旦成功,文人书生官员慢慢就会意识到,当官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天下黎民!”

    朱元璋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天下的读书人,应该以他为榜样。

    不想着享乐,而是想着如何治理百姓。

    朱标却是摇了摇头:“这不可能!”

    朱元璋笑了笑道:“标儿,咱真是没看错你,你能看到这点属实不错,这的确几乎不可能。但父皇早就想到另外一项措施。”

    朱标问道:“何措施?”

    朱元璋道:“咱再颁布一条律法,贪墨六十两者,斩!”

    嘶....

    朱标倒吸一口凉气。

    贪墨六十两便直接斩了,是否太过严苛?

    朱元璋笑道:“如此双管齐下,便无人敢于贪墨,官员给够生活的俸禄,就够了。渐渐地这奢靡之风消去,这贪腐之风自然也消失全无!”

    这便是朱元璋的打算。

    一面降低俸禄,一面提升严苛律法。

    双管齐下,便可肃清大明朝的官场风气。

    “父皇,孩儿并不认可。”

    朱标忧虑道:“如此严苛的刑法,恐怕不妥...”

    历朝历代,有哪个朝代会有如此严苛的律法?

    贪腐六十两便处于死刑,简直闻所未闻。

    朱标担心,物极必反。

    如此严苛,很有可能会导致官员们为了抵抗律法抱成团。

    若是官员们上下一心,沆瀣一气。

    到时候,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够了。”

    朱元璋也有些动怒,挥袖道:“咱用心良苦,都是为了大明,标儿,以后你会知道父皇的用意!你的心太软了!记住这点,对付那些官员,你手段软,他们便会得寸进尺!”

    “父皇!”

    朱标跪在地上,叩首道:“请父皇三思,收回如此严苛的律法!”

    朱元璋恼怒道:“标儿,就这么定了。”

    朱标:“请父皇收回!”

    朱元璋:“难道,你以为你是对的?”

    朱标反问道:“父皇,任何事情都是有迹可循,历朝历代从来没出现过如此严苛律法。父皇您如此果断,又如何能断定有效?难道,父皇您能推测未来么!”

    朱元璋:“咱就开这个先河,咱虽然不能推测未来,但这条律例也并非是咱心血来潮,而是再三思虑得出....”

    话说一半,朱元璋停住了....

    真是老糊涂了。

    倒是朱标提醒了自己。

    自己自然是不能推测未来。

    但身边不是有一个来自未来之人李青峰吗?

    居然把他给忘了!

    朱标劝道:“请父皇三思!”

    “别三思了。”

    朱元璋皱了皱眉,坐了下来,道:“今天,咱爷两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服谁,索性让他人来评断,咱两谁对谁错。”

    朱标抬起头,有些惊讶:“谁?”

    之所以惊讶,是因为朱标知道,自己父皇的性格,可以让大臣去提议,但决策往往是亲自拍板。

    根本不可能让其他人决断。

    更何况,让大臣来评判他们谁对谁错?

    这不是让别人难做么.....

    父皇打算让谁来?

    胡惟庸?汪广洋?宋濂?

    “标儿,别跪着了,先起来。”

    朱元璋让朱标起来,随后道:“这个人你也认识,是咱的忘年之交李青峰,别看他年轻,此人满腹经纶,通古博今,他的才能可不止是制造口罩,在治国方面,也颇有见解。标儿,以后此人必能助你,你以后多多亲近才是。”

    “竟是有如此才能....”

    朱标万分惊讶,亏自己之前还想告诉父皇,此人才华出众,是可用之才,原来父皇早就心知肚明。

    这李青峰,真的有这般能耐吗?

    可没有这般能耐,又如何解释父皇的信任呢?

    上次看到父皇如此对一个人的才华如此肯定,还是诚意伯刘伯温在的时候......

    转念一想,朱标又有些忐忑。

    父皇今日说出如此决策,会不会是已经跟这李青峰探讨过,所以如此自信?

    想到这,朱标看向父皇。

    嗯.....父皇果然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不多时。

    随着朱元璋的传召,李青峰走入了大殿。

    朱元璋咧嘴一笑:“来了。”

    李青峰拱手:“草民李青峰,参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

    “好了,别万万岁了,咱找你有事。”

    朱元璋挥了挥手,让二虎退下,且关上了殿门。

    宫殿之中只有三人。

    此时已经不早了,这养心殿还灯火通明。

    可见,这爷俩是非常敬业的。

    这争吵之事,怕也是因为某个政务。

    李青峰好奇道:“圣上,不知有何事?”

    朱元璋看向朱标:“标儿,你说。”

    “是,父皇。”

    朱标点点头,随后将方才争论的问题,说与李青峰,将两人各自的观点娓娓道来、

    听完后,李青峰大概明白了。

    朱元璋觉得,减少官员俸禄,配合严苛的律法,能肃清大明朝的贪腐之风。

    而朱标认为,如此少的俸禄,加上如此严苛的律法,逼迫的如此之紧,只会导致物极必反。

    这问题的答案,通晓历史的李青峰肯定知道。

    他有些惊讶的看向朱标。

    这朱标果真有本事,居然说出了正确答案。

    跟未来发生的事情,不差上下!

    不过,这问题不好回答啊....

    李青峰苦笑道:“圣上,您这不是将草民架在火上烤,这横竖都要得罪人啊....”

    朱元璋自信道:“青锋,你只管说,让标儿认识到他的错误。”

    朱标点点头:“青锋,你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忌,孤不是记仇之人,绝不会记恨你。”

    众所周知,太子仁厚,倒是不怕得罪,我是怕得罪朱元璋.....李青峰面露苦笑。

    朱元璋直接站起来,道:“青锋,勇敢的说,标儿为人仁慈,虚心纳谏,绝不会记恨你。”

    李青峰弱弱道:“那我就直说了?”

    朱元璋和朱标一同点头。

    李青峰:“太子说的中肯,是圣上您错了。”

    朱元璋:“???!!!”

    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