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从带朱元璋逛故宫开始

第65章 明朝开国难度不是第一?

    “第一代大明战神,就他李景隆?他也配?”

    朱元璋十分不解,满脸不悦的说道。

    这后世人眼睛真瞎。

    要说第一代战神,也该是他朱元璋吧?

    李青峰急忙解释道:“爹,您误会了,其实这是网友们的反讽,就是比较拉胯的意思。”

    “反讽...”朱元璋这才无语的摆摆手,又问道:“第一代战神,那有第二代吗?”

    李青峰笑道:“当然是有的,第二代战神是您的曾曾孙,那可比李景隆可威风了,百万大军御驾亲征,还留过学。”

    朱元璋皱起眉头,也没有细问,而是道:“那后世人,就没给咱评个什么战神之类的头衔?咱虽然是帝王,但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

    “当然有啊。”

    李青峰道:“论军事能力,您老人家其实才是大明第一战神,就算是朱棣,那也不如您啊。”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道:“真的?”

    李青峰道:“可不是嘛,未来的一位伟人说过,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您就比唐太宗李世民,弱了一丢丢而已,不分上下。”

    李青峰是历史系的学生,对于历朝历代的将领的军事能力,经常在网络上和网友讨论。

    拉出战绩表仔细研究,朱元璋的确是名列前茅。

    而且这还是伟人提出的评价,参考价值很高。

    在李青峰的心目中,伟人当之无愧的军神。

    在那个有侦察机和通讯手段的年代,面对100万兵力的围剿、200架飞机的情况下,完成四渡赤水,还差点灭了敌方主将的神操作,的确无敌。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看到后都直呼牛逼,无敌。

    其次就是李世民,排得上第二,朱元璋第三。

    朱棣的军事能力也很强,但有些偏科,主要擅长野战和骑兵,得往后靠。

    当然,这个排名肯定是有争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军事能力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过程,每个人心中都不同,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李青峰心中就是这个排名。

    “咱排第三?”

    起初,听到自己排第三的朱元璋还有些高兴,但警戒着他就奇怪道:“这个第一是谁?”

    说李世民比他强一丢丢,朱元璋觉得能接受。

    “第一这名...”李青峰笑道:“就可以理解为,是您去未来,也就是我的那个年代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笑道:“看来,你小子挺认可你的那个朝代。”

    李青峰笑道:“可不是嘛,我打小就爱国。”

    古代人对国家的观念没有太过强烈,更别提爱国了。

    大部分百姓都守着一亩三分地。

    不管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有饭吃就成。

    故而,朱元璋有些酸溜溜的。

    李青峰一介普通百姓,为何如此敬重自己的国家?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明朝有何不好,咱可是千辛万苦才让天下太平起来,古往今来,论开国难度,谁有咱高,咱不如他?”

    李青峰道:“这个还真不一定,不可否认,您从一介白衣夺得天下,可谓是英雄盖世,但论开国难度,却排不上第一....”

    第一当然是种花家啊,绝对是地狱开局。

    面对的对手已经不局限在华夏土地,而是全球。

    李青峰感觉自己有些扯远了,指着手机道:“爹,咱还是先看视频吧,白沟河之战马上开始,再不看,等下手机没电了....”

    朱元璋越发好奇,还有很多想问的。

    比如未来的历史变化。

    比如李青峰为何对他那个朝代有如此崇拜的认可...

    是人人如此,还仅仅是李青峰如此?

    这些以后都要去找李青峰了解个清楚。

    不过,

    也不急于一时,以后有的是时间。

    他没有说话,而是继续看向手机屏幕。

    眼下,该关注明朝建成年间的事情。

    这次北平能守住,是许多因素导致的。

    任何一处出了差错,朱棣都是必败无疑。

    但现在看来,朱棣步步险境,却总能化险为夷...

    马上就是那场白沟河之战。

    李景隆虽然攻城不利,但百万大军还在手中。

    反观朱棣。

    即便是请来了宁王的兵马,依旧只有十万可战之兵。

    这场战役,朱棣到底是如何胜的...

    朱元璋不由好奇了起来。

    ........

    ........

    视频继续播放。

    朱棣率领十万大军,回归北平城中。

    而李景隆则是在城外三十里处安营扎寨,等待时机。

    “殿下,我等不可坐以待毙。”

    “既打了奉天靖难的旗号,必须一鼓作气,方可成效!”

    “久战不下,渐渐地就会失去大义之旗。”

    姚广孝出声,为燕王朱棣出谋划策。

    “大师说得对,本王必须主动出击,掌控主动!”

    在姚广孝的主张下,朱棣决定主动出击。

    否则围困许久,北平的粮草不够大军消耗。

    必须要以战养战才行。

    朱棣率军出击。

    和李景隆经历正面摩擦,双方各有损伤。

    朱棣虽然骑兵善于野战,但终究兵力太少,讨不到便宜。

    就在朱棣一筹莫展之际。

    一个名叫马和的人求见,说要献策。

    朱棣准后,他便只身进入了朱棣的营帐之中。

    张玉、张辅等人也纷纷跟着进入。

    朱棣看了看马和,这个人眉清目秀,而且十分年轻,疑惑问道:“你说你有破敌之策?”

    马和神色笃定,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拱手道:“是,殿下!”

    朱棣神色肃穆:“军中无戏言。”

    马和不卑不亢:“奴婢不敢妄言。”

    此时,朱棣提起了一丝兴趣,道:“说来听听。”

    马和道:“回殿下,奴婢年少时,曾和父亲习过航海之术。”

    朱棣略显疑惑:“航海?”

    “是,殿下。”马和点头道:“船行海上,虽要齐奉旗舰号令,但大海茫茫,各船主有时候也要自行决断的。”

    “若是船主历练不够,一味的听从号令,遇上风浪,便会有灭顶之战。”

    “奴婢今日仔细观察了南军的号令,每逢战事有变,都要等中军号令,诸营才会有所反应。”

    “有几次,我军都已经突围到南军战阵,周围南军都要等待片刻才会前来救援。”

    听完这些。

    朱棣恍然大悟起来。

    其实他之前也注意到了这点,但没有想明白。

    经过马和的点拨,立刻通透。

    这是将才不够用了!

    士兵需要将领指挥,才能发挥军队的作用。

    李景隆百万大军,数量过意庞大,导致可以指挥的将才不够用,才会导致大军的反应慢上几拍。

    除了崔能等几个将领,剩下的将领都只能听位于中军李景隆的命令传达,才会作出行动。

    “敌方百万大军,虽然兵力庞大,却过于臃肿,调度困难,尾大不掉!”

    马和神色笃定道:“南军几乎全军调度,全系李景隆一人,今夜甚是寒冷,我军都抵挡不住,更何况南军....”

    “敌军寒冷,戒备必然松懈,我军若是集中兵力,乘着夜色突袭敌方军营,化作一把利刃,直接杀入李景隆的大帐......”

    “敌军在营地中,根本无法看到主将的命令.....我军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