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百亩荒地开始的农业帝国

第19章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老宁’的年纪不大,也就50岁不到的样子,白白净净的,穿一身深蓝色中山装,一看就是读书人。

    只不过,他的脸色不太好,随手翻看一下陈学渣递过去的设计图、材料清单,一句话没问,直接在‘材料清单’上签字画押:“你去找郑校长,让他也签个字。”

    陈建斌没敢逗留,一溜烟的跑到11楼校长办公室。

    老郑的脸色也不太好,直接在清单上签了字,便开始埋头工作。

    这两个老学渣,瞧不起学渣小师弟?

    陈建斌腹诽一句,出了校长办公室,迳直赶往后勤处,将那一份‘清单’交给一位姓张的处长手里。

    张处长很客气,直接就签字画押了。

    “对了小陈,宁书记打过电话,可以让木器加工厂按照你们的要求尺寸加工,就看你们那边需要不需要。”

    陈建斌连连点头:“肯定需要啊张处。”

    因为之前打过几次交道,彼此之间还算熟悉,他给张处长点了一根烟,这才有些为难的搓着手说道:“不过张处,加工费可能要拖欠一段时间,大约1个月后可以不?”

    张处长笑了笑,直接拨通加工厂电话:“于厂长,最近有一批木料需要预加工,学校急用的,回头我让小陈过去找你。

    对了,加工费先等等,半年后我安排财务处理……”

    好了,这就成了。

    到底还是上面有人好办事,要不是许老爷子发力,别说依靠学校资源,就是一颗螺丝钉的领取都能跑断腿。

    离开后勤处,陈建斌开着拖拉机直接去仓库了。

    夜长梦多,到手的东西先抓自己手里,这才是办事的正确方式。

    “郑叔忙呐,”见到仓管员老郑,他随手一包阿诗玛丢过去,“刚在校长办公室顺的,他不抽烟说放久就干了,非要我拿上;

    郑叔您也知道,我一直都抽红塔山,带劲儿。”

    仓管员老郑嘿嘿笑着:“二愣子…咳,郑校长的确不抽烟,你就帮他解决一下嘛。”

    陈建斌暗暗点头:‘果然、如此啊。’

    早些年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因为各类人才缺口太大,尤其是一些需要具体干活儿的岗位,往往都会‘就近解决’,属于正常现象……

    “郑叔,这是咱们农场所需领取单,您看一下,看看还有什么遗漏。”

    他将领导签字的‘材料清单’递过去,不经意的说道:“对了郑叔,咱们农场的土地平整出来了,我给您划定了半亩菜园子,过几天自己去种啊,别想着让我给你弄。”

    仓管员老郑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你们搞试验的我怎么能……”

    陈建斌揽着老郑的肩膀,一边向外面大棚子下的木料走去,一边嘿嘿笑着:“郑叔,我也是拉个干活的苦力,你种菜,我偷菜,两不相欠。”

    老郑闭嘴了。

    半亩菜园子,嘶,那可是试验田,水肥都不缺,不管是韭菜白菜茄子辣椒西红柿,一大家子吃不完还可以顺便卖给食堂…嘛!

    “郑叔,这是多少方木料?”

    “这是90方,我看入库单上标注,过几天还要拉几车过来,都是上好的松木啊。”

    “呃、这就是90方木头啊……”

    看着大棚下堆积如山的原木,陈建斌眼睛都笑眯了。

    对于木头木料,他其实没什么概念,因为当年做物流仓储时,根本就没接触过木材生意,还以为90方木头就十几根原木。

    跟老郑聊过几句后,陈建斌方才知道,一辆大型平板卡车,一趟才能拉运15-30方木头。

    原本想着先整一套‘样板房’出来,回笼一点资金了,再整下一套。

    结果你看,光是眼前这一堆木料,若是省着点用,恐怕就能弄出十几套‘霍比特人的小木屋’了。

    更何况,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全部用木头修建。

    ‘对了,还有水泥。’

    “郑叔,材料清单上还有钢筋水泥,这些东西…咱学校库房有没有?”他随口问道。

    老郑点头:“都有一些,不过…”

    老郑略一迟疑,压低声音说道:“不过,后勤现有的水泥沙子和钢筋是给机电系翻修实习车间的。”

    陈建斌点头,一本正经的说道:“翻修实习车间是大事,一定要结实耐用,天气暖和了,质量才好。”

    “郑叔,这样好了,您就辛苦一趟,让手下弟兄们帮个忙,先将木料拉到校办木器加工厂,让于厂长他们按照要求加工。”

    “哎呀瞧我这脑子…这条烟不是给您的,而是给您手下那帮弟兄们的。”

    临走时,他将一条红塔山丢给仓管员老郑,这才开着拖拉机回农场。

    02年前后,‘校企分离’还没有全面展开,高校下属的企业很多,像什么加工厂、印刷厂、建筑队,都属于此类机构,基本上都归后勤管。

    别看仓管员老郑是工人编,整天忙着帮人抬农具、送柴油、拉化肥,好像没什么屁用。

    可是,只要是一个企事业单位,你就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

    “老爷子,后勤那边的事情办妥了,人手也找齐了。”

    “咱们的样板间,明天就可以动工。”

    回到农场,陈建斌喝了一杯茶,顾不上歇一口气,便开始打电话:“半夏,你们现在什么地方?案子进展如何了?”

    这一段时间,他整天在农场忙碌,好几天没有打电话给妹妹陈半夏,今天终于闲下来,赶紧问一声。

    电话里,陈半夏兴奋的告诉他,在杨丹教授、李云飞教授等人的推进下,诉讼程序已然启动,应该很快就能有结果。

    “哥只想知道结果如何?能不能赢?”陈建斌问道。

    “赢是肯定能赢,但具体赢多少,或者说,作为当事人的沈小云到底能不能获得赔偿,这就不好说了,毕竟,此类案件在国内尚属首次。”

    陈半夏在电话里说,杨丹教授免费给沈小云打官司,一方面是因为沈小云的确是无心之举,纯属意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填补互联网领域内的法学空白。

    因为可能牵涉到立法,所以,这一场官司注定会比较持久。

    吗的,好不容易‘招揽’到一名‘互联网大拿’,结果,‘沈工’却莫名其妙吃了官司,这还真是挺闹心。

    陈建斌心情不太好,又说了几句话就要挂电话。

    陈半夏突然说:“对了哥,杨丹教授让我转告你,你可以随时过去探视沈小云,那边已经衔接好了。”

    陈建斌这才振作起来:“好,明天早上我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