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争霸巅峰

第39章:李允则

    李允则(953年—1028年),字垂范。太原府盂县人。北宋将领,雄州知州,河北缘边安抚使。

    位列三班使臣,管理从事边境榷场贸易开始,后来因为职位变动,游走于各地。

    在河东,他能够帮助处理审判罪犯,清查土地,核对当地财政,表达赋税调整,招纳流民开荒田地。

    在汴京,能够兴修水利,疏通治理运河。

    在西川,能够择地筑城,守御当地。

    在辰州,能够平定叛乱。

    更是深入前线,到沧州,负责情报,修筑城池,管理民生,抵御辽军去了。

    之后,被人推荐。去潭州担任知州,到人后,不管是调整苛捐杂税,发生饥荒,还能以自身家财产为担保,先斩后奏,开仓赈灾。

    更是能在灾民之中发掘勇士,招募为兵。

    此等全才,对内,文治出色,与民休息,报一帮安居乐业。对外,能够运筹帷幄,保境筑城,处理两方间谍情报。

    司马光这样评价他:“契丹中机密事,动息皆知,当时边臣,无有及者。”

    ……………………

    “嗯,门外何人?”

    趴在案桌上,萧骏听到敲门声,将身子支起。

    “主公,李垂范,有事相求。”李允则听到应答,随后推门进入。

    “垂范你找我,可是战场形式变动?”萧骏左右也没有旁人,直接问道

    “并不是,主公,我有一个提议。”李允则将怀信件拿出,上面写的全是,对于武陵形势判断。他的一点想法,希望能够得到萧骏的同意。

    萧骏将信纸展开来一看,在心中,细细阅读了一番。

    好啊,原来你还有这样的妙想,萧骏是知道李允泽这个人的,当时招他的时候,陪他一起出现的情报人才,还有(夏)女艾、(元)尤宣抚、古龙大师的百晓生。

    李允则,被系统安排的身份,是河北邺城人,早年在颖川学院求过学,但因为不是名豪出身,在学院内低人一头,索性辍学来了宁州。

    最初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因为这里,太苦了,根本没有人会跟他抢职务,之后,认识了萧骏,辅助其效力了许久,一直追随到现在。

    垂范,所提的方略,就是希望自己,在武陵境内搞一次新学。

    因为,他看到,自己主公萧骏麾下,将帅如云,贤者如雨。他们在众人之中太过独特,往往能独当一面,扛起很多的事情。

    而他们各自下属的文吏,有时往往跟不上他们的速度。从能力上拉出了一大截,跟不上节奏,反而拉低了他们的效率。

    向黄霸、王祯,这种特殊人才,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他们,如同高山上孤独英雄一般。

    下属因为追不上他们的脚步,时常掉队。尽量追上脚步的,也只能仰望而视,不可及也。

    李允则也并不是瞧不起这些,能力普通的官员,而是因为各层官员太少了,一条完备的命令下来,光靠几个人根本没能力完成。其中又有的官员能力不够,只能望尘莫及。

    不仅耽搁了时辰,还容易耽搁下一步的计划,若不加以重视,耽搁时间才算小的。若是上面,好的政策,不能被下面人执行,会造成上下失调的。

    常年从事情报工作的李允则,对这种情况,有深刻记忆。在得到萧骏的允许后,自己才开始从军探子、侦查中挑人,培养专属于情报方面的人才。

    对于以上这些已经出现的情况,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人才断层,缺少匹配的中下层人员。

    军队的情况还好点,毕竟可以通过战场功劳予以提拔。所以李允则提出之后,把其安排在了次要位置。

    先通过招募举荐等方法,聚拢一批学员,通过兴学,再派专人,对他们进行教导。

    用师父教徒弟的手段,在其中杰出者里再进行挑选,带一批学员成长以后,安排文职武吏进行了考核,测试效果,若效果好,便可在下一年或两年,扩大招生,最好能做到循环效果。

    老的官吏教学生成长,等学生老了以后,若他有意愿,还可以请回来教,接替师父的工作,师傅传徒弟,徒弟教徒孙,中间可以诞生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此循环。

    也许能力并不出色,但有了经验传授以后,不至于,如同一个新手一样手忙脚乱,不知道干什么?

    李允则见到萧骏看完了他的信件,还口述补充了一条建议。

    就是希望以后新学办大,设置了一个如同书院一样的地方,若要进行扩大。招生条件,需要更改,需要向底层民众放开。

    “长弘,你常教百姓习文认字,讲解书文也偏简化,在宁州之时,你讲学一不贪财,二不为名,不管是乡野中豪族,还是农牧之民,你都一一接纳。”

    “你一不嫌弃他们粗鄙奔放,二不嫌弃他们身无分文,三面对他们如同孩童般的询问,你都能起身解答,有教无类,想当年……”

    萧骏赶紧打住,他可不想攀比别人的名号,免得以后给他惹事。教学这种事情,纯粹是因为他在阳明先生那里,学的太多了。

    太多知识学了不用,太糟蹋了,当然自身机遇与性格,也很重要。

    从小听家风训导,再加上宁州环境使然,不进行教化,每天的民众冲突,又要镇压,又要做善后处理。

    虽然,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干,自己最多算个一群人中的翘楚者。

    但基本上是忙中度日,怕是还没等到自己统一天下,“回家”的那一天,自己就要因为积劳成疾,客死他乡了。

    爷爷,父亲,已经逐渐摸索出了方向。而身为穿越者的自己,跳过时代局限,找到了一些方法,但有了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

    所谓天下之大,想要细致入微的完美解决,仅凭自己一代人,根本做不到,做到逐渐消解,应该是当前最完美的方案了。

    所以,希望新学一定是要办的,不仅要办萧骏要大力支持。

    萧骏找来工匠,让他们给造几座大宅子,以作为学堂。

    但是,人员方面萧骏就有些为难了。空闲下来的人才太少。

    两人又聊了一些,具体事务。以及情况和刚传来的前面的战况。

    带李允则走之后

    萧骏还是仔细并反复的在脑海模拟。

    设立学堂,已经让李允则去办,毕竟他早年在颖川学院,有过经验。而且萧骏对这个全才的能力,很有信心。

    之后

    情报工作可以让文和代理负责,让章惇从旁辅助,早点做事,立点功勋,为以后的升迁做些准备。

    “教书识字的语文,可以定在每日黄昏时。对政务工作的学习,再配上一两门各自的专业课。三个半小时为一天。”

    农政方面:王祯,为了指导百姓更好的生产方法,还要忙着春种、秋收的记录,除了早晚,每天都泡在乡镇田野之中。

    “对,与其让他过来教书,不如送一些学生到他那边去,既给他送了帮手,还能在实践中增长经验。”萧骏在心中想道

    而且这个职务,最适合去招平民子弟,而豪家子弟,大多数可能不会入职。

    刘休仁、李蔡二人,现在没有具体职务,让他们去培养文职吏员,没有问题。

    邓绥好像有个老师,班昭,之前跟她借了许慎,又带走了虞诩,蔡伦被自己安排去监管造纸张生产了。

    现在,又要把她老师借过来,真的是。

    艾尔海森去负责语文之学,根据植入过来的记忆,自己已经好几年了,去求他帮助,应该没有问题。

    但愿他不要推辞,不让自己可真要跟他好好辩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帮兄弟一次。

    明明帐下人才这么多,用的时候却嫌少了。

    萧骏想了半天,荆州当地的蔡家,黄家两家,还有一部分邓家。被自己用卓越的成绩和战绩收服后,在当地行事,也算没有什么大阻碍了。

    “老话说的好,朝中无人莫做官。”在这里非常适用,而且很多名士,他可能不注重自己,但肯定在乎地方,对他的关注风评。

    而当地的教育大权不在自己手中,在司马徽、庞德公等人的手里。

    他们不是自己人,教学风格,与自己的教学需要,以及允则提出的概念不符。

    萧骏要做的是将教育下沉,培养更多的人,而不是只在贵族子弟中找人。

    东汉有数百万人,但读过书,论及出身,不是高门豪家,就是名声大的乡里豪杰。

    真正出身微寒的少之又少,像范仲淹、李定、这样的,有学识或能力拼上位子,知道得体恤的,不多见。

    萧骏又不想麻烦系统,虽然他可以去招一些教育人才,但这些人才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植入的不好,也算是新官上任,跟自己提出的政策相悖。

    萧骏决定,这个问题要自己解决,走南闯北36众,他们以前能力都不高,有的因为召唤的早,还有有的因为植入,帮原主人洗了数值。

    但跟在自己身边,听课都听了这么久了,总该多少有点长进不是?

    萧骏:“统帅:97,武力:101,智力:96,政治:99,魅力: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