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1,从高考落榜开始

第3章 家里缺钱

    而现在,当兵出来,出路大不如前。

    如果不能在部队里提干,达到团级以上,转业之后,顶多就是在一些单位开车,或者当个刑警,没多大前途。

    当年老爹之所以能分到红旗厂,还成为后勤处一名科长,主要是因为,他是战斗英雄,还是伤残军人,格外关照。

    梁少安和一家人都说了几句,最后,又和梁少萍多交流了几句,这才挂断了电话。

    母亲王翠英准备好了饭菜,梁继勇不去当兵,她还是很高兴的。

    从内心里讲,她不希望儿子去当兵。

    虽然说,现在没有战争,但当兵,又苦又累,万一哪天再发生什么军事冲突,她只怕要睡不着了。

    母亲比父亲小了八岁,今年刚满五十,慈善而端庄的脸上,也有了皱纹,或许是因为是小学老师,所以,在家说话,也从来都是温声细语。

    因为今天是周末,所以一家人都不用上班。

    四菜一汤,除了一个糖醋排骨之外,都是素菜,不过味道,却是梁继勇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吃了一块糖醋排骨,熟悉的味蕾复苏,梁继勇的眼泪,差点掉下来,记忆中,多少年没有吃到妈妈做的饭了。

    梁继勇低着头,咳了一下,掩饰自己的眼泪。

    “慢点吃,又没人跟你抢!”王翠英笑着,又给梁继勇夹了一块排骨。

    梁少萍见了,将碗递了过去,眼巴巴的看着老妈。

    王翠英笑着,将一块排骨夹给她,“多大人了,还跟弟弟抢!”

    “妈,你这是偏心,重男轻女,等以后有了儿媳妇,你就知道还是女儿好了!”

    不知道是不是儿媳妇这三个字刺激了母亲,她放下碗,叹口气道,“哎,你大哥到现在都还没交个女朋友,过完年他就三十了...”

    三十岁都还没谈女朋友,的确是够让人操心的。

    “老大还在读书,男孩子晚几年没什么,丫头,前几天你文叔叔说兆辉回来了...”老爹也放下碗,看向二姐。

    二姐瞬间,就没有了食欲,恨不得转身逃走。

    梁继勇低头没有说话,因为,后世,二姐一直都是单身,他也同样不知道,为什么二姐没有结婚,甚至连个绯闻男友都没有出现过。

    至少,自己不知道。

    他只是隐约知道,二姐似乎在大学时,好像有过一个颇有好感的男同学,但是最后,没有走到一起,难道是因为这个,就一辈子不结婚?

    “爸、妈,我现在没打算谈感情的问题!”梁少萍一本正经的道。

    “你都二十五了,再拖下去,都成老姑娘了!”对于这件事,老妈比老爹更执着。

    二姐属于精干洒脱的女人,第一眼似乎不算美女,但是那种干练的气质,英姿勃发,完全就是花木兰那种类型的女生,追求二姐的人,绝对不少。

    “不说这个了,我对文兆辉没一点兴趣!”二姐断然拒绝了父母打算给她安排的相亲。

    “兆辉是我们看着长大的,跟你又是同学,从小品学兼优,还是外国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青年...”父亲似乎也很满意这个文兆辉。

    “爸,我跟文兆辉是同学,所以我们算是熟悉的,不合适。我这事你们不用操心了,刚刚大哥说,他打算去国外再读两年书,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二姐岔开了话题,父母的关注力,立刻转移,梁继勇也有些诧异,似乎,记忆中,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而且,大哥似乎也没有出国深造。

    他已经是机械博士,出国留学,或者说交流学习,就属于博士后层次了。

    记忆中,大哥前世的人生轨迹似乎比较稳健。

    在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了大型军工集团,成为一名兵工机械专家,直到退休。

    而前世,梁继勇和大哥的交流并不多,每年能见一两次,甚至有时候,一年都见不到一次面。

    大哥想要出国留学,但是却没有成行。

    大哥梁少萍,现在应该属于国内机械行业的后起之秀,但是,不得不承认,华国的尖端机械技术,和国外相差了至少二十年。

    所以,在国外的这次交流,对二哥来说,肯定是很重要的。

    “老大博士不都毕业了吗,还读书?”

    王翠英有些担心,一来是国外太远,二来,梁少安都快三十了,再读两年,不得三十二三岁了,什么时候能抱上孙子啊!

    “头发长见识短,这叫学无止境,洋鬼子的技术,确实比咱们先进,这叫师夷长技以制夷!”

    老爹虽然从小没读书,但参军和工作之后,业余时间,从来都不终止读书,也正是这好学的精神,才给梁家兄妹起到了表率作用。

    “老大出去读书,要多钱?”父亲知道,大哥之所以犹豫,肯定是因为出国读书需要不少钱。

    “大哥是公费出国,来回机票和学费不花钱,不过他的津贴肯定不够生活费,国外的生活费很贵。

    大哥准备去麻省理工,我有同学在那边学习,一年的生活费,大约需要一万美金,大概五六万块,两年下来,节省点得十万!”

    十万!

    父亲瞬间就有些说不出话了。

    工作了三十年,可是,前二十年,工资很低,而且,还有老人要照顾,加上接济老家的亲戚,根本攒不下钱,那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后面这十年,兄妹三人要读书,虽然大哥二姐上了大学,没朝家里伸手,但父母多少也会给一些,不让他们在学校里太辛苦。

    如今,父母一年的工资,加起来也就五千,大哥一年的津贴,大概有三千,二姐一年能有三千的工资。

    也就是说,他们全家的收入,一年是一万出头。

    勒紧裤腰带,顶多支持大哥两万块。

    还剩下三万多的差距,需要大哥自己解决。

    以大哥的性格,绝对不会接受外人的援助,甚至,他都没有直接跟父母说钱的事情。

    “家里还有多钱?”梁达宏看向妻子。

    王翠英虽然不情愿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但是这时候,还是走进了卧室,抱出来一个半尺大小的梳妆盒,将上面的锁打开。

    里面,有两个存折。

    这是父母各自的工资,家里没有额外收入,这就是全部家底了。

    一个存折里有一万,一个七千,加起来一万七。

    一万七,绝对算是一笔巨款。

    现在的工资标准,平均就一百出头,老爹在企业里,比政府机关的干部,工资还高一些,当然,灰色收入什么的,老爹是没有的。

    “我手里有一万!”梁少萍说了一句。

    梁继勇有些错愕,二姐哪来这么多钱?

    她一个月工资三百,这已经是相当高了。

    就是不吃不喝,刚工作一年,也就三千多块。

    而梁继勇知道,二姐回云州的时候,是没有积蓄的,他大学时兼职赚的钱,也就够自己生活。

    “你收学生家长的钱了?”梁达宏的脸,瞬间黑了。

    “没有,我这个补课赚的外快,现在老师都补课!”二姐摇头,而现在,可没有规定,老师不准补课。

    “有人找你补习语文?”梁继勇诧异,因为,真的很少听说补习语文的。

    梁少萍鄙夷的看了一眼这个傻弟弟。

    “你老姐我专业英语八级,还有数学,我高考数学是满分!”

    梁继勇愕然,对啊,自己这老姐,也是一个猛人。

    当年,老姐好像还是偏爱理工,但是老爹说,女孩子学文科好,老姐才屈从了,学了中文系。

    但那并不是老姐的喜好,最后,还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选了经管。

    老爹伸手,想要掏烟,但是却发现口袋空空,看了梁继勇一眼,可是梁继勇没有给他烟的意思,最终,还是忍住了。

    “两万七,大哥手里应该也有点存款,估计能凑个三万,咱们家一年收入一万,两年两万,还差五万左右!”

    二姐算了一下账,这是假设他们这两年,都不吃不喝的情况。

    梁继勇还要复读,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加上其他人的生活费,至少又要增加一万。

    也就是说,算上他们未来两年的收入,还差六万块钱。

    这还是按照最低标准来说。

    要让梁少安在国外安心读书,就需要再多六万块钱。

    六万块,这年代,云州这个二线城市,一套房才两三万。

    “爸,岭南那边一家公司让我过去,一个月至少一千五!”梁少萍趁机说了一句。

    “没得商量,你要辞职我拦不住,辞职了就别进我这个家门!”父亲的态度,异常坚决。

    二姐梁少萍的脸色,瞬间也变得异常难看。

    梁继勇知道,此时自己人微言轻,虽然他可以讲一大堆道理,可这些道理,由自己口中说出来,匪夷所思。

    另外,想要改变老爹的观念,也不是说三两句就可以的。

    打碎铁饭碗,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属于匪夷所思,甚至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六万块钱,是如今这个家庭所不能承受之重。

    以父亲的为人处世,借个万八千的或许可以,但借六万块,先不说有没有人能拿得出来,父亲也拉不下这个脸面。

    虽然,一辈子都生活艰苦,可是,梁达宏似乎也从来没有如同此刻这般,感觉到金钱的重要性。

    他深知知识的可贵,也支持儿子去国外学习更先进的知识,然后回来建设国家。

    梁少安不仅是梁家的顶梁柱,也是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才。

    可,就是这六万块钱,却成为了梁少安求学的天堑。

    最终,在沉默里,一家人结束了午餐。

    下午,老爹去了厂里,虽然今天是周日,但不去转一圈,他不安心,现在心思坏的人太多了,不看紧点,损失的可能就是国家财产。

    母亲倒是没觉得多么难过,虽然她是小学老师,但论眼光见识,和父亲还是有一些差距,而且,外国太远,她也舍不得儿子背国离乡。

    梁少萍帮母亲收拾碗筷,又承受了一通教育,让她不胜其烦。

    可是,梁少萍可以跟父亲顶着干,但是却不忍心和母亲争吵,因为母亲在这个家,总是温声细语,让她不忍心去顶撞母亲。

    不过,梁少萍内心,却更加坚定,要辞职,去岭南。

    这一年的教书匠,虽然有许多收获和感受,但却让她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三子,我回云州了!”梁少萍说了一句。

    红旗厂的家属区,在云州郊外,这里几乎自成一格,除了一些基本供应之外,和外界隔绝。

    红旗厂有自己的生活区,商店、舞厅、游泳馆、体育场,甚至学校都有。

    梁继勇在初中之前,都在红旗厂子弟学校读书。

    高中,才去了云州一中。

    红旗厂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一般,但是,每年都有几十个学生可以进入云州最好的高中读书。

    原因就在于,红旗厂每年会赞助云州一中一笔教育经费,否则,以梁继勇的成绩,云州一中,肯定不收。

    梁继勇知道,暑假的这段时间,二姐也没闲着,和一些老师,组建了一个补习班,两个月,估计能增收两三千,比在学校上课效益更高。

    “等等我二姐,我也去云州!”梁继勇喊了一声,穿了一件的确良短袖,就走了出来。

    “你去云州干嘛,想要复读,就在家好好看书!”梁少萍对梁继勇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很是不满。

    “我有正事跟你说!”梁继勇说了一句,对还在厨房的母亲打了招呼,就跟着二姐出门了。

    他们住在红旗厂三号家属区,这里的住房面积都不小,他们家就是大三室,一百四十平,否则,一家五口,还真住不下。

    因为父亲是伤残军人,所以当初住的是一楼,屋后有个不大的花园,但却被老妈种了蔬菜,三行茄子,几排黄瓜和西红柿,夏天正好吃一两个月。

    “是不是又没钱了?我跟你说,这一年,想要上大学,你得下苦功夫,你那些狐朋狗友别再来往,不许去舞厅跳舞,不许滑旱冰、不许...”

    “额,二姐,你都快赶上老妈了,我心里有数,我问你件正事,是不是真的打算辞职了?”

    梁少萍心里微微一惊,这小子居然看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