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状元人选
“众卿有何看法?”
朝堂之上,气氛因李渊的提名而变得更加热烈,众臣围绕着状元、榜眼、探花的人选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一位年迈的文官缓缓起身,声音温和的说道:“陛下,臣以为,李麟戟士子确有过人之才,其策略不仅展现了深远的谋略,更体现了对边疆治理的深切关怀。我大唐正需如此有胆有识之士,为国效力。若以才华而论,李麟戟士子堪当状元之选。”
话音刚落,便有数位官员附和。
支持的大臣认为李麟戟的表现足以证明其实力,应破格提拔,以此激励朝野上下,彰显皇恩浩荡,同时也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然而,也有持不同意见者。
另一位大臣挺身而出,他身姿挺拔,声音洪亮:“陛下,科举取士,历来重视资历与稳重。孙伏伽士子虽然在今日朝会上表现不如李麟戟士子那般耀眼,但他甲榜第一,成绩斐然,且其言谈举止皆显沉稳,不愧为读书人的楷模。依臣之见,孙伏伽士子更适合状元之位,以示朝廷对传统科举制度的尊重。”
支持孙伏伽的言论一出,朝堂上立刻分为两派,讨论之声此起彼伏。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关于裴行礼,朝堂上竟无人主动提及,似乎大家对此都心照不宣。
朝堂之上,随着对李麟戟与孙伏伽的讨论日益激烈,官员们各执一词,气氛愈显紧张而又活跃。
一部分官员激动地站起身来,他们挥舞着手中的笏板。
言语中充满了对李麟戟的推崇:“李麟戟士子的见识与胆略,在今日朝会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其策略不仅富有创新精神,更是立足于实际,展现了年轻一代的锐气与担当。”
“我大唐若要持续强盛,必须敢于破格提拔,启用有真才实学之人。李麟戟,正是这样的不二人选,应当破例钦点为状元,以激励更多青年才俊为国效力!”
而支持孙伏伽的官员也不甘示弱:“孙伏伽士子,科举甲榜第一,其学识与品行皆为士林典范。科举制度乃我大唐选拔人才的重要基石,遵循制度,尊重排名,是维系朝堂秩序与公平的必要之举。孙伏伽的稳重与内敛,正是朝中所需之德才兼备之才。让甲榜第一的士子居于状元之下,恐有损科举之威信,于国于民,皆非明智之选。”
双方争论不休,各据其理,朝堂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辩论场,每一位发言的官员都试图以最有力的论据说服他人。
而旁听的官员们则是神情各异,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面露犹豫,还有的似乎在静待时机,准备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李麟戟与孙伏伽两人,一个因才华横溢而备受瞩目,一个因稳重内敛而赢得尊重,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被反复提及,几乎成为了今日朝会的焦点。
李渊端坐龙椅,目光深邃,静静地聆听着朝臣们的辩论,他的心中自有权衡。
朝堂上的辩论逐渐进入尾声,李渊适时地打破了激烈的辩论氛围。
他轻敲龙椅扶手,声音沉稳而威严:“李麟戟、孙伏伽二位士子,你们各自有何见解?”
李麟戟先行拱手,态度谦逊:“陛下,诸位大人谬赞了。孙伏伽士子甲榜第一,其学识与品行皆是我等学习之典范。若论稳重与内敛,我远不如他。孙士子的稳重正是朝堂之福,国家之幸。我虽有些许见解,但更愿与孙士子并肩,共谋大唐繁荣,彼此砥砺,相互成就。”
李麟戟首先开口,将自己的态度说了出来,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是年龄和资历,先行开口也是展现自己的胸襟和态度。
至于结果如何,相信李渊心中已有论断。
李麟戟相信今日在朝堂,自己已经在李渊心中留下了印象,已经赢得了先机。
孙伏伽紧接着起身,同样拱手开口:“陛下,李麟戟士子的才智与胆略,实在令人钦佩。他在朝会上的见解,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更彰显了年轻士子的担当与激情。我虽居甲榜首位,但论及对时局的敏锐把握,以及敢于创新的勇气,李士子实有过人之处。我愿退一步,与李士子携手,共同为国效力。”
两人的发言,一个谦逊有礼,一个大度从容,使得原本剑拔弩张的朝堂气氛,瞬间柔和了下来。
众臣见状,不由得暗暗赞叹,这不仅是才智的较量,更是品德的比拼。
李渊听罢,面露欣慰之色:“二位士子能有此胸怀,实乃大唐之福。朝堂之上,理应有竞争,更应有相互的尊重与学习。李麟戟之才,孙伏伽之德,皆是我大唐的宝贵财富。”
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既然二位士子均展现出超凡的气度与才德,朕心中亦有了计较。李麟戟士子,你的创新精神与边疆治理的深谋远虑,正是我大唐当前急需之才,朕决定破格提拔,点你为今科状元,望你能不负众望,引领大唐迈向新的辉煌。
孙伏伽士子,你的稳重与深厚的学问根基,让朕看到了一个未来国之栋梁应有的风貌。你的甲榜第一,实至名归,朕封你为榜眼,期待你在未来的仕途中,继续发扬光大科举之精神,成为朝堂的中流砥柱。
至于裴行礼士子,朕特封你为探花,望你能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为国效力。
此三人,即为我大唐今年科举之精英,望尔等能齐心协力,共襄盛举,将我大唐推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李麟戟、孙伏伽、裴行礼三人闻言,皆是俯身行礼,异口同声道:“谢陛下,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李麟戟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他为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与信任而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这份荣誉背后的责任重大,更意识到朝堂之路的艰难与复杂。
望着身的孙伏伽,李麟戟心中生出几分敬意,对方的大度与谦逊让他看到了一个真正士大夫的风骨。
而眼角余光捕捉到裴行礼那怨恨的眼神,李麟戟心中虽有波澜,却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有不断地证明自己,用实际行动赢得人心,才能在这权力的漩涡中站稳脚跟。
孙伏伽的内心则是一片坦然,他深知自己的定位与价值,对于状元之位虽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李麟戟才华的认可和对未来的期许。
他相信,以自己的品行与能力,定能在新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至于裴行礼,他内心的不满几乎溢于言表。
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能成为探花,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族背景,而非真才实学。
这份不满,让他对李麟戟更是多了一份嫉妒与敌意。
裴行礼暗自发誓,要在今后的官场上,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