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密码

第一章_楔子(上帝出处)

    在华夏的深远历史长河中,“上帝”一词并非外来之物,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古籍之中。《尚书·尧典》与《尚书·舜典》中,早有“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记载,可见华夏民族自古便有着对“上帝”的崇敬与信仰。然而,清末时期,西方新教传教士看到这一词汇,惊叹其深意与精妙,便借来翻译“God”,致使华夏子民在时间的流转中,逐渐忘却了“上帝”的本初含义。

    回顾华夏的上古时期,那是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时代。盘古开天辟地,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他们的伟大事迹被后人传颂,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燧人氏之子,被誉为东方上帝的伏羲,他统一了华夏各部,封禅泰山,创造了先天八卦,为华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时代,天界与人界互通,灵气充沛,修真之风盛行。不周山和昆仑山,这两座神山,更是修真人士的圣地。然而,当人界中有人拥有了神的力量,战争与纷争也随之而来。蚩尤与黄帝,分别组建了自己的修者联盟,为了争夺天下的霸权,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在这场战斗中,黄帝从九天玄女处得到了《奇门遁甲》,最终率领神族战胜了九黎族的蚩尤,一统人界。

    黄帝的胜利,并没有让他停下探索的脚步。他将养生与修真的方法记录在《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中,传授给世人。特别是《黄帝外经》,因为它记录了成仙的秘密,所以只被传授给了轩辕氏一脉。

    然而,轩辕氏统一天下后,却未能与共同征战的炎帝神农氏一脉共治天下。这种背离使得轩辕氏与神农氏之间矛盾重重,摩擦不断,最终炎帝的势力被黄帝逐出人界皇城,这段历史也成为后世传颂与反思的佳话。

    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上古的传说与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与勇气,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天地、神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对于“上帝”的信仰,还是对于修真之道的追求,都展现了华夏民族对于生命与宇宙的敬畏与探索。

    炎帝手下的大将刑天,在得知黄帝与炎帝之间的纷争后,愤怒之火熊熊燃烧,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与黄帝决战的征途。他一路杀到黄帝面前,与黄帝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然而,黄帝已经将奇门遁甲参透,功力大增,他一剑挥出,刑天的头颅应声而落,被埋在了常羊山中。

    刑天虽失头颅,但斗志未减,他挥舞着武器,陷入暴怒之中,使得常羊山从此阴云密布,久久不散。刑天的悲惨遭遇让炎帝一脉的人倍感愤慨,他们开始暗自储备力量,准备反击黄帝的统治。

    此时,黄帝正计划飞升天界,成为永恒的神灵。但在飞升之前,他深知必须确保人界的稳定,特别是要削弱炎帝的势力,以确保自己的儿子少昊能够顺利接管人界。

    炎帝一脉的巨人族,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所向披靡,是黄帝最为忌惮的力量。因此,巨人族成为黄帝击杀的首要目标。夸父,这位曾经追日而亡的巨人,虽然被巫咸国的十巫用不死草复活,但在南极养伤之际,仍被黄帝派出的神龙应龙击杀。随后,黄帝的势力将炎帝的势力逐个击杀,使得炎帝一脉势力大减,只能一味防守,再也无力进攻。

    尽管炎帝一脉落败,但由于先前的约定和共工等人的守护,黄帝也不能公然出兵攻打炎帝。于是,两股势力之间的暗中博弈变得长期化,一场无声的战争在人界悄然展开。

    黄帝在深入研究《奇门遁甲》之后,发现了一种比吸收天地灵气更为快速的修真术——外丹术。他按照古籍中的记载,四处寻找珍稀的药草,并开采首山的铜来制造丹鼎。当丹药炼制完成,刚刚出炉的那一刻,便展现出了辅助修真的巨大威力,这一异象甚至惊动了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深知人界修真的潜在危害,若外丹术落入凡间,必将引发巨大的混乱。为了维护人界的稳定,昊天上帝决定采取行动。他派遣金龙将黄帝接引至天界,并让黄帝对外假称病死,以避免因争夺丹术和丹药而引发更多的人界纷争。

    黄帝离开后,白帝少昊接过重任,他指挥着神兽凤凰翱翔九天,云游天下,为人间带来了繁荣与和平。在完成使命后,少昊也追随黄帝铸鼎成仙,将帝位传给了颛顼。

    这一系列的变动引发了炎帝一脉的不满。按照先前的约定,炎帝一脉的共工本有望继承帝位,但现实却是黄帝一脉独占了帝位。这彻底激怒了共工,他开始暗中谋划反击。

    自涿鹿之战后,轩辕氏设置了天梯和屏障,使得人界的修真变得异常困难,修真人士的数量急剧减少。若想打败颛顼、推翻轩辕氏的统治,共工必须尽快积攒一股超越轩辕一脉的力量。于是,他开始联系天界和人界的反抗者,试图打开天梯,接引天界的灵炁。

    经过一番努力,共工成功打开了不周山和昆仑山两处天梯。但由于昆仑山居住着西王母,颛顼不愿打扰她的清修,用尽资源关闭了昆仑山的天梯。

    共工与一批修真者只得在不周山下聚集,积攒灵力,修炼仙道,图谋推翻颛顼的统治,争夺天下大帝之位。然而,颛顼并不给他们这个机会。他趁着共工的势力还未壮大,点燃了烽火台,召集四方诸侯支援。包括雨神计蒙、风神泰逢以及毒神骄虫在内的轩辕一脉的修真者,一路斩杀共工一派的修真者,最后共工身边只剩下了十三个修者。

    面对这样的局面,共工终于明白,轩辕氏所设下的屏障不仅阻碍了全天下人修真,更确保了轩辕氏一脉的独大地位。他深感绝望,意识到天下再也没有能够推翻轩辕氏统治的势力了。

    颛顼帝深知共工作为上古大神的实力,自己难以与之匹敌,于是请来了共工的父亲祝融与之对抗。祝融劝解共工放弃抵抗,但共工在绝望之下,决定采取极端行动,直接向不周山撞去。他希望通过破坏天梯,打开天界的屏障,让天界的灵炁重新流入人间,以此激发人界产生新的修真者。

    共工的力量巨大无比,他不顾一切地向不周山撞去,最终成功将不周山拦腰撞断。这一举动引发了天塌地陷的灾难性后果,人界洪水滔天,生灵涂炭。此时,镇守不周山的烛龙及时出手,救下了共工,并勉力支撑住即将崩溃的天界。随着天界的屏障被打开,天界的灵炁开始重新涌入人界,大量修真者开始出现,人界再次焕发出修真的生机。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昊天上帝急忙找到女娲,恳请她出手挽救。女娲作为上古神女,拥有强大的神力。她先是砍下东海鳌鱼的巨脚,作为新的天柱支撑起天界。这鳌鱼是一种体型庞大的生物,其脚力足以支撑起整个天界。随后,女娲开始炼石补天,用五彩神石修补因共工撞击而破裂的天穹。

    在这场灾难中,颛顼帝因治理不力被天界剥夺了仙位,失去了长生不老的权利。深感自责的他随后发动了“绝天地通”的运动,意在隔绝天和地之间的联系,防止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这一举措使得修真时代逐渐没落,大洪水也洗去了修者们修真的痕迹。

    在那个神人共居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拥有神一般的能力,他们创造了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直觉文明。然而随着人界逐渐失去这种能力,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记录和传播直觉文明。这种低效率的传播方式导致修真之人的直觉能力逐渐退化,只能依赖后天八卦等手段加以辅助,勉强维持部分直觉能力。尽管如此,人类依然在不断探索修真之道,寻求与天地合一的至高境界。

    在四千三百年前的那个正月吉日,历史见证了尧舜禅让的伟大时刻。舜,这位贤能的领袖,在尧的太祖宗庙中,庄严地接受了帝位。他深谙天象,观察北斗星的运行,从而制定了七项重要的政事,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舜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向上天报告他继承帝位这一重大事件。他敬畏天地,尊重四时,山川和群神,通过祭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在他对国家疆界的划定上。他明智地划定了十二州的边界,并在各州的名山上封土为坛,举行祭祀,以此彰显对各地民众的关怀和尊重。

    同时,舜也注重水利建设,他亲自疏通河道,确保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稳定。对于那些有罪之人,舜也表现出了果断和公正。他将共工流放到幽州,驩兜流放到崇山,三苗驱逐到三危,鲧流放到羽山,这些处罚使得天下人心悦诚服,国家的秩序得以恢复。

    在舜辅助尧帝的二十八年里,他始终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尧帝逝世时,人们如同失去了父母一般悲痛欲绝,全国上下三年间都停止了乐音,以表达对尧帝的哀悼之情。而在来年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再次来到尧的太庙,与四方诸侯君长共同谋划政事,他打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得四方民众都能明白政令,听到他的声音。

    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段权力交接的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贤能领袖的崇敬和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舜的禅让和治理,不仅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瞬间,舜帝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与尧帝并肩作战的辉煌岁月。他的眼前浮现出尧帝那威严而慈祥的面容,耳边响起了尧帝那如洪钟大吕般的教诲。

    “舜啊,你是四方部落首领中,唯一能够顺应天命,接替我帝位的人。”尧帝的声音深沉而坚定,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直达舜帝的心底。

    “我在位五十余年,深感时日无多。如今,天下天灾人祸频发,危机四伏,正是我华族危急存亡的时刻。自从先祖伏羲以来,我们华族巫师的能力日渐衰退,人才凋零,这让我感到无比痛心。”尧帝的话语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

    “无论我们如何虔诚地祭祀,上帝似乎也不再能听到我们的祷告。我们不知道上帝是病了,还是已经离我们而去。华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有人站出来重整河山,重振巫道。”尧帝的目光如炬,直射舜帝的心扉。

    “先祖伏羲的时代,我华族巫师人才济济,通神之术盛行。然而如今,人才凋零至此,实在令人痛心。但先祖伏羲有先见之明,他创造了八卦之法,作为我们巫师的辅佐手段。哪怕我华族巫师人才尽失,族中天赋中下之人也能通过八卦之法通神。”尧帝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先祖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望。

    “从今往后,我将追随先祖潜心研究八卦之法,探究华族巫术天赋凋零的真相,寻找挽救华族天赋的出路。即使上帝已死,我们也要放手一搏。”尧帝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我已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治理天下,而四方部落的首领们又都不愿在此危难之时承担重任。因此,所有的责任就都落在你的肩上了。”尧帝的目光深邃而庄重,仿佛将整个天下的重任都交付给了舜帝。

    “先祖伏羲曾分赴四方,观象授时,建立世界秩序。你可愿仿效先祖,重建世界秩序,助我一起找回我们失落的通神之能?”尧帝的话语如同惊雷般在舜帝的心中炸响,激起了他无尽的豪情壮志。

    舜帝热血沸腾,他豁然站起,目光坚定而炽热:“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虽千万人,吾往矣!”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整个宫殿之中,仿佛预示着一段新的传奇即将开始。

    此刻,舜与尧帝的身形仿佛被时间凝固,两人的目光交汇,流淌着深沉而坚定的信念。舜接着激昂地说道:“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颜!”他的声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念,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在自己的领导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尧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他沉声道:“太好了!重华(中华)!我们所做之事,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华族的未来。我们需要有牺牲精神,甚至可能需要牺牲我们的子孙后代。你为了华族立此重誓,我没有看错人。从此之后,你就叫重华吧!”

    舜成为帝后,他秉持厚德载物的理念,亲近贤能之士,远离奸佞小人。他起用大禹等有能力的人治理天下,使得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在他的治理下,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安居乐业,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地。

    “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句赞美之词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体现了对尧舜时代的深深敬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为了种族的延续和文明的发展,开天辟地,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他们不等神来怜悯,不靠主来救赎,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华夏文明的伟大信仰。他们相信,天地混沌可以自己开,天塌地陷可以自己补,没有火种可以自己取,太阳肆虐可以自己射,高山挡路可以自己移,海水宽深可以自己填,洪水泛滥可以自己治,而不是祈求上天或者神的恩赐。这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根源所在。

    往圣们的确造就了中华民族对自强不息的信仰,这种信仰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他们坚信,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这种信念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往圣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的梦想和希望,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他们所做的是我们的梦想和希望,是我们某一天也会去做的事情。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什么?真正的上帝又在哪里?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