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我与朱元璋争天下!

第082章 资水消息中

    终于听到亲兵的高声汇报。

    俞君正霸气的回转身观望近在咫尺的宝庆城。

    只见城墙上到处都是麾下的士卒,还有不少勇士被堵在云梯上上不去也下不来。就好似无数的蚂蚁趴在鲜美多次的肉粒上。

    不过城中冒起的黑烟意味着有人趁机作乱,从起烟的规模上看应该是溃散的元军为主。

    他随即下令留下一队士卒,其余的都去绕到东门去,不出意外东门早已洞开,然后冲进去遇到作乱的就杀无赦。

    这边也开始鸣金收兵,将自己的部下先重新编组好,这样乱哄哄反而危险。

    战后,俞君正命人收敛了宝庆路总管的尸体,将其葬在城外。然后再把府库中的财货中全部都尽可能平均的赏赐给了所有的士卒。

    这些寨主都大感意外,因为这次攻城的伤亡与上次打新化时要少多了,本以为所谓的赏赐都泡汤了。

    接着,俞君正把元帅府早就准备的世袭千户的印信都取出来挨个授予。

    这些世袭千户每年可以向元帅府进献一次方物,可以去汉人城池做生意。义务就寨子中以人头计算每人每年上交稻谷五升,再就是有需要的时候要听从元帅府的号令出兵作战。

    另外让这些寨主听凭自愿的原则愿意参加元帅府军队的人都可以留下,限额五千。

    看见大家迟疑,俞君正再把当元帅府的兵的好处说了一遍,不少人都跃跃欲试,多数寨主也都支持。

    这些寨主打的算盘是军粮发下来后运回寨子要怎么使用还不是随他们拿捏,心善一些的想是山寨中毕竟人多地少,能找个出路谋生也未尝不可。

    俞君正也看破不说破,到时元帅府自会为自己的士卒出头的,这些寨主千万别打错了算盘。他让俞涛私下提醒了几个平日马匹拍得最殷勤的几个寨主千万不要打歪主意。

    所以嘛,拍马屁还是有用的。

    当把大部分人都打发走之后,俞君正才开始严酷的对待帮助宝庆路总管守城的城内乡绅。

    具体的操作过程就不再详述,总之得了不下于赏赐出去的财物不说,还得到了一个意外之喜。

    城中有以廖姓的官宦人家,根据其家谱可知他家累世为官,尤其是这一世名为廖发祥的竟然为永州路总管,现年还不足五十岁。

    其父廖长寿,母周氏、妻孙氏、三个儿子廖德行、廖德文和廖德贞全部在自己手中。

    俞君正怎么也没想到上天还要给他第三次机会看看这些进士在家人和国家之间到底会选谁?

    不过去找永州路总管之前还得先去武冈路解决掉这次攻略宝庆路的手尾。

    杨通昭在宝庆路城破之际既不守城不说,还趁机把城中的府库、部分富人抢了一把,不说别的就他抢走的千余匹马也足以让俞君正眼红。

    自己麾下就几百匹充作畜力的驽马,连一局骑兵都凑不出来。某人可是有足足三千骑兵。上次某人大败要不是靠着骑兵估计得全部交代在那里。

    所以要是骑兵加重甲,那威力简直都不敢想。

    既然杨通昭敢动自己的战利品,那就要必须他付出相应的代价。

    全城搜集消息,还真就搞清楚了杨通昭的父亲杨正衡乃是武冈路的一个苗酋,如今身为天临路同知。那就是说这个杨通昭的父亲在和明三对战。

    那只有先去攻取了他家的老巢了。

    以贺应奎带着三千土兵为前驱,亲自带着五千甲士为后军沿着河谷向武冈路进发。留俞涛和江宝英领兵六千一起守宝庆城,莫仁寿领兵三千守新化城。

    行军二十日,终于来到武冈城外的宝安寺扎营。携带的兵粮已经不多,好在城外农田里的粮食都已成熟。于是把和尚都赶出寺庙去组织乡民和土民收获粮食以资军用。

    从地理上看,武冈路和宝庆路是同在一个盆地;当俞君正从北面的宝庆路南下到武冈路的城下时就意味着武冈路的外援基本断绝。

    俞君正即使南下之前不知晓这个情况,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是明白了。城上的武冈路总管柳不华镇守此地十数年就更加清楚自己的处境。

    若是粮草充足自然可以坚守待援,但是秋粮都在城外,要是敌人一把火全部烧了,被困到明年肯定是个死局。

    俞君正这边也有为难的地方,八千兵并不足以把武冈路围死,并且墙固这样的坚城肯定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还未必能够成功。唯一比较有利的是武冈城中的主力是自己打败过的杨家的苗兵。

    柳不华看着城外的粮食一天少一大片,并且还看到敌人把粮食还往资水下游运,那自然是向着宝庆路去的。

    他整天忧心如焚,一方面不想就这么直接投降,另一方面又觉得只有投降一途。

    斟酌再三,柳不华做通杨通昭和杨通溥两兄弟的工作后,写了一封战书约俞君正以堂堂之阵一决胜负。若是浪战败了,他献城投降。

    俞君正接到战书思考了三天还是觉得可以冒险一战。虽然说一直围城大概率是会胜利,但是其他两路友军会是什么情况,元军又在作何动作。

    自己这一部实在是前出得过于远了,也认为和明三合军才是正途。

    七月初八。

    烈日炎炎,沙尘滚滚。

    俞君正将军身披铠甲,手握重斧,站在军阵的后面。他的目光坚定,直视着对面的五千苗兵,他们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战鼓声震耳欲聋。

    这将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俞君正将军带领的五千甲士,分为左中右三军,后路为三千土兵,与苗兵在战场上即将展开殊死搏斗。

    三通鼓毕,双方箭矢如雨,俞君正的中路军率先发起冲锋,不过须臾之间,呐喊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场画卷。

    杨氏兄弟将士卒分为两部,三千五百披着披甲的苗兵挥舞着长刀,用自己的勇气抵挡着对方的进攻,另外一千五百名骑兵开始袭扰左路军,寻找能突进中军阵斩俞君正的机会。

    看着激烈的战斗场面,俞君正热血沸腾,将指挥交给贺应奎后身先士卒,打法勇猛无比。

    他挥舞重斧,带着操持各种趁手武器的铁甲护卫直冲敌阵,所向披靡。

    在他的带领下,五千士卒士气高昂,英勇善战,不断地向苗兵发动猛烈的攻击。

    战斗越来越激烈,但俞君正将军的甲士们却越战越勇。

    终于,在俞君正将军的英勇指挥下,俞君正部成功地击溃了苗兵的主力,将他们逼退到了武冈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