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聚少离多手足情
大中祥符四年(1011)春上,朝廷颁布圣谕,允许往生至亲经年未曾归葬乡里的官员告假尽孝。欧阳晔通知住在吉水故里的三弟欧阳旦前来随州,商议乃兄欧阳观归灵故土吉州事宜。
末了议定初夏时节扶柩南下。
从五月上旬到六月下旬,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舟车相继,郑氏夫人携带欧阳修兄妹以及欧阳昞,跟欧阳修的两个叔叔一道,历尽千辛万苦,扶护欧阳观灵榇归葬吉州吉水县沙溪镇。
赣江在附近滔滔流过,咆哮如雷,昼夜不息,像一条巨大的游龙。
在请人看过风水之后,墓址最终选定镇西南四里外凤凰山麓,此处是一个坐西向东的蟠龙形山坳,左右泷冈拱峙,境域清幽开阔。
父亲过世之日,欧阳修尚在襁褓,对父亲的记忆全部来自母亲郑氏,朦朦胧胧,因而常常询问母亲有关父亲的模样、声音、身材、喜好、脾性,诸如此类。
母亲郑氏给欧阳修的印象从来都是坚强的,可每次听了这些问题都会默默流泪,未及开口已经泣不成声,忙不迭地拿手帕掩住嘴巴。
此时欧阳修虽说依然是一个孩童,但很能理解母亲何以伤心,见状也就不再追问。
只是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答,心里总觉装着一件事情,即使并未有意识地去想起,也会自动冒出来。
在吉州住的日子并不长,算起来前后只有半个来月,可是蒙蒙细雨连绵不绝,日复一日不见晴天,整天乌云压顶。
好像这里的天空亏欠了那乌云的,即使不下雨的时候,那天穹也好似一颗巨大的灰石球一般没有丝毫明快的影子,让人昏昏沉沉的。
奇怪的是,这些日子欧阳修一反常态,睡得特别多,父亲模糊的身影一次次出现于梦境,仿佛有意让他认识自己似的。
这种情况下对父亲的了解欲望便越发强烈起来,他想再次向母亲问起,却欲言又止。
父亲安葬毕,欧阳修在墓前长跪不起。
他的额头触到了坟茔上的新土,这土黏红,像浸透了新鲜的血水一样,鼻腔里顿时塞满了夹杂着松树和葛藤根气息的泥土味道,一种奇怪的力量使他痛哭失声。
母亲对他说:“修儿,你不是想知道你父亲的模样么?看看你二叔就可以了——你二叔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活像你的先父呢。”
欧阳昞也说:“是啊,二叔跟先父真是太相像了啊。”
欧阳修很喜欢这个异母哥哥,他仅比自己年长四岁,却显得已经懂很多事情了。
虽然母亲已经明白告诉自己先父的形象酷似二叔,他也相信母亲所言之不虚,可不知为什么,欧阳修内心里常常无端地将异母哥哥和先父的形象混在一起。
欧阳修自己也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回到随州之后,一日,欧阳昞迎着夕阳站在那儿,恰好一阵风飘来,随风卷起一团碎叶和砂尘,欧阳修把眼睛稍稍眯缝起来望过去,吃惊地发现欧阳昞的体形顿时会在模糊中高大、宽厚出来许多。
欧阳修觉得这应该就是先父的形象了。
欧阳昞很快移开了,欧阳修顺着夕阳看去,刚才的形象似乎依然存在,只不过更加模糊了一些。
此后在黄昏时分,独自顺着夕照凝神看时,也常常会产生这样奇特的效果。
奇怪的是,只要一离开墓地,尤其是返回随州后,再顺着夕照凝神看,父亲的形象也会消失不见,而是转移到欧阳昞身上去了。
好希望欧阳昞每次跟自己在一起的时间能长一些,再长一些。
有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在,父亲的形象似乎也会一直在。
就心情上讲,他也希望身边经常出现这个兄长的身影,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欧阳昞大声讲出来的时候,欧阳昞神情木然地说:“我们两兄弟以后相聚的机会必定是越来越少了。”
欧阳修说:“那是为什么呀?”
欧阳昞眯起眼睛说:“唉,这个真是一言难尽啊。”
一溜儿鸟儿从头顶飞过去,飞着飞着变成了几只,时而像三只,时而像两只,一只黑,一只白。
欧阳昞换了一个话题说:“看上去它们飞得挺自由自在,可是其中有的鸟儿会撞到山民的网上,变成餐桌上的一道菜。而有的会一直飞翔在天空中,好像它们是为天空而存在的,天空就像一副大棋盘,鸟儿就是走动的棋子……”
欧阳修呆呆地看着欧阳昞,琢磨他的话。
许多年以后,他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哥哥会以这样的方式提到了围棋。
也许,只能用天意去解释了。
欧阳昞更多的时间需要回樊城与其生母在一起,一开始欧阳修曾经为此很伤心,母亲郑氏就会安慰他说:“修儿啊,昞哥的娘亲在家里孤零零一个人,也需要昞哥尽孝道啊。”
欧阳修说:“那么,昞哥为什么不带娘亲一起来住呢?”
欧阳修称呼欧阳昞的母亲为“娘亲”,而不是“婶婶”。
母亲愣怔了片刻说:“傻孩子,如今州上年成不济,稻米欠收,城里城外好多人一日都吃不饱三餐饭呐,再说二叔这边的房子住不下这么多人啊。”
欧阳修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后来渐渐接受了这一现实,欧阳昞每次过来时他高兴,问寒嘘暖,一起切磋诗文、畅谈未来人生,当欧阳昞离开时,他也一样高高兴兴地送到城外。
欧阳昞说:“嗯,弟弟,这样就有点儿男子汉大丈夫的意思了。”
欧阳修此时还不懂兄长所说的男子汉大丈夫是什么意思,但知道这大约是一句赞美的话。
他们看见从城东南的大洪山上,骆绎走来一长溜儿驮着满麻袋粮食的牲口,牵牲口的人,既有山上的僧人,也有官府的职吏。
慢慢走近的时候,能看到这些人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城门两旁聚集起许多百姓,他们看着眼前的景象,交口夸赞欧阳相公的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