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明争暗斗为刘娥
大宋朝怪事连连。
大中祥符五年(1012)九月,参知政事赵安仁被罢免。
究其根源,也是缘于王钦若的倾力构陷。
九月,真宗准备立皇后,目标对象是德妃刘娥(即后来的刘皇后和仁宗初年临朝听政的章献太后)。刘娥聪明伶俐、貌美如花、人见人爱自不必说,原本是蜀地歌妓,后成家,赵恒微服畋猎时邂逅刘娥,旋被迷住,其丈夫见赵恒气度非凡,遂将她放手。因不能见阳光,赵恒和刘娥相濡以沫,度过了一段担惊受怕的岁月,你侬我依,感情深厚。
赵恒成为真宗后,在立刘娥为皇后这件事儿上,碍于礼法,不敢大张旗鼓一步到位,毕竟刘娥出身寒微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于是准备分两步走,初封为德妃。
对于这第一步,朝廷中反对的声音也是有的,但一向懦弱的真宗执著如铁,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莫可如何,如此过了些年,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反而忘记了刘娥的出身。
而等到真宗打算正式立她为皇后时,原来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这桩即将泯灭的记忆重新被激活,联合起来一致反对,其中为首的就是参知政事赵安仁。
其实,任何时代婚姻都不会仅仅意味着有情人终成眷属,因为婚姻首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所以包括皇帝在内的婚姻,必须符合社会的预期,也就是要讲一点“门当户对”的。就像古来的“阀阅”联合那样。
比如,太祖、太宗就特别讲究与手下的武将联姻,而后来兴起的士大夫阶层则讲究本阶层内互相联姻。
像大山那样横亘在真宗面前的障碍是这等舆论:刘德妃那般出自社会底层的女子,大街上一抓一大把,即使成了皇妃,也不配做母仪天下的皇后。
赵安仁不仅反对真宗立刘德妃为皇后,还咸吃萝卜淡操心地替真宗开列出一位出身高贵的皇后人选,其中包括真宗死看不上眼的沈才人。
这让一门心思想把宠妃立为皇后的真宗很恼火,但赵安仁引经据典,理由正当,一时又无法加罪于他。
立刘德妃为后这件事,就这么僵持在那里。
王钦若当然不会白白放过这个机会。至于刘德妃是否合适,他倒不是多么在意,他在意的是反对真宗立刘德妃的那些人,包括赵安仁,都曾经是跟寇准一个鼻孔出气的。他自己虽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人,却从来自我感觉良好,反而在面对赵安仁时想起了“除恶务尽”这样四个字。
有宋一朝,围棋之风极盛,上至帝王公卿、文人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市井无赖,都不乏爱好者。
真宗亦甚好之,虽然身边设有棋待诏,但最喜欢的还是王钦若与他对弈,因为其他朝臣要么棋艺太陋,要么棋风太冲,更有故意让子者,只有王钦若棋艺既可观又有分寸感,让他赢得自然、体面。
这天君臣边对弈边闲聊,当真宗问王钦若大臣中谁是有德望的长者时,王钦若欲擒故纵,张口说了赵安仁的名字。
“赵安仁算一个。”他说。
“嗯,何以见得,说来听听。”真宗说。
王钦若却不露痕迹,故作不知赵安仁反对立刘德妃又提名沈才人的事,例举了赵安仁受知于太宗时宰相沈义伦,一直想报答的事。
“沈义伦早已去世,要想报答,将其女儿沈才人立为皇后,光门耀祖,便是最大的报答。”他说。
“此话可当真?”真宗问道。
“陛下,千真万确呢,若有一个字的谎话,臣万死不辞。”他说。
真宗恍然大悟,最近一直为大臣反对立后的事内心不快,但苦于他们出于公心而无法批驳,王钦若的话让他很自然地把赵安仁立沈才人为皇后的提议联系在一起,原来都是一帮假公济私的货色。
真宗的牙龈顿时气得痒痒的,没想到赵安仁居然在立后一事上有着如此不可告人的目的。
此时的宰相是王旦,真宗向宰相王旦直接提出罢免赵安仁。
不过,罢免的真正理由,如果要说到他反对立刘德妃,真宗又是难以启齿的,担心授人以柄。于是找了一些赵安仁在处理政务上的瑕疵来说事儿。
对此,王旦不仅轻而易举地驳回了真宗所列举的所谓理由,还暗中指责了“迎合陛下意”的王钦若。大意是说赵安仁在处理政务上又得体又称职,朝廷中打着灯笼都难找这般称职的大臣。
真宗讨个没趣,只好收回要求,讪讪地说:“我也不知道情况是这样,既然赵安仁如此称职,那么就让他继续好好干吧。”
这下王钦若等于放了空响炮。
但他哪里会善罢甘休,既然王旦是赵安仁的保护伞,接下来更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王旦。
只因为王旦是寇准的继任者,当年不仅曾经和寇准互相声援,且和赵安仁是挚交,王钦若自然有充足的理由把王旦视为仇雠。
王旦曾打算提拔翰林学士李宗谔出任参知政事。依照办事程序,他把这项人事议案告诉了知枢密院事的王钦若,并说准备呈报给皇帝。
王钦若灵机一动,当时什么也没说。
李宗谔家境贫困,坊间传言说,李宗谔曾为了婚嫁事向王旦借了不少债。而一旦被任命参知政事,则可得到将近三千缗的赏赐,用来还债绰绰有余。
又一次陪真宗下棋,王钦若绘声绘色地说:“李宗谔欠了王旦私钱无力偿还,王旦无奈,打算推荐李宗谔做参知政事,把所得赐物以偿己债,臣窃以为这是私心杂念作祟,非为国择贤之举也。”
对这个小报告,真宗一开始非常反感。他自知了解王旦的人品,相信王旦绝不会做出这等勾当。在他的脑海里,有一幕难忘的景象迄今栩栩如生,那还是咸平四年(1001)冬十月的事,契丹入侵宋边境,边境告急,在寇准的支持下真宗亲征,王旦随真宗至澶渊。
这时传来留守东京(今开封)的雍王元份突然染上暴疾的消息,真宗立刻命王旦乘驿马速回掌理留守事宜。
临行之前,王旦对真宗说:“愿陛下召寇准来见,臣有话要当面跟他说。”
寇准来到后,王旦当着寇准的面奏问真宗:“十月之内,如果收不到捷报,臣应当如何处理呢?”
真宗看看寇准,沉默了好一阵子才说:“这个嘛,那就立皇太子吧!”
原来是让真宗表态,让寇准作证。拿到真宗的表态,王旦于是连夜赶回东京。到京后,便直接入宫理事,并严令保守秘密,不得对外传播他人已在京城之事。
及真宗还驾日,王旦子弟、亲戚及家人都在城外,准备迎接王旦同时归来,这时忽然听到后面传来开道的声音,大家急忙转身往后看,原来正是王旦——敢情他一直在京城里留守啊。
真宗对这个场景记忆犹新。通过这件事,真宗知道王旦为官公私分明,深知在大敌当前之际保守秘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使对自己的亲戚也不例外。自此真宗对王旦信任有加。
而且王旦知人善任,所以真宗对王钦若的密奏半信半疑。
但第二天朝会的时候,王旦果真提名李宗谔为参知政事。
真宗的脸色马上变了,想都没想,当场予以否决。
这是王旦在长达将近十八年的朝廷执政与宰相任内,所提出的人事任免议案唯一未获真宗批准的案例。
王旦似乎并没有辩解之意,也没有追问真宗否决的原因,当然真宗也就没有向王旦说明。
这事令王旦十分尴尬。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知道真宗对自己的信任已经到头了,而这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他不得不同意王钦若提案:改任丁谓为参知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