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狄青永子又三苏
欧阳修向仁宗上奏,请求仁宗顺应人心,趁早确立皇储。
仁宗皇帝现年四十又七岁,君临天下三十多年,却一直没有确立太子。他原有三个儿子,相继患病夭亡,以后再没有皇子降生。储嗣也迟迟不立。今年正月间,他在早朝时突然中风,歪倒在龙椅上,说不出话来。
此后,多日神志不清。直到二月间,才逐渐康复。
皇帝数十天不能上朝视事,引起朝野人心浮动,宫廷内外一片惊恐。范镇、司马光等正直大臣早已先后激切陈言,奉请仁宗择立皇储。
仁宗一直迟疑不决。
奏议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议罢免狄青枢密使职务,让他出知外郡,以保全其人。
狄青早在青年时期就投身军伍,为宫廷禁军卫士。一场宋夏战争给他提供了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在西北战场,狄青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逐渐升迁径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加官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等。
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狄青请缨领兵镇压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出敌不意,夜渡昆仑关,所向披靡,一举击灭,为大宋朝立下奇功,取得了宋统一以来边疆战争的最大的胜利,此后深获仁宗信赖,升为枢密使,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狄青可谓从一个普通士兵成功跻身于执政大臣之列,因其出身行伍,大臣耻与为伍,在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们看来,他不过是一介粗陋武夫而已。
狄青在入主枢密院四年,谨小慎微,并无过错,如果不是这次京师大水,或许他会在北宋历史上留下更多身影,然而一场大水没有冲毁龙王庙,却冲毁了他的人生。
京师大水,泱泱泽国,狄青携家口避水迁徙相国寺,起居都在大殿上,本是无奈之举,其他大臣也有避水衙署的,但谣言却一股脑儿冲他席卷而至。
或称狄青身应图谶,有帝王之分的,或称狄家的狗头上生角的,有说狄府夜晚奇光冲天的,而这完全是篡唐前夕朱温家曾经有过的景象。
这简直就是想把狄青往死里整的节奏。
于是,待洪水退去,朝中大臣开始不断上奏,称天象恶变,皆出狄妖,坚决要求将狄青逐出京城。
面对种种猜忌、责难与诽谤,狄青身心疲惫,试图向仁宗表明心迹而不得,宰相文彦博甚至公开对狄青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就是朝廷不信任你!”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与欧阳修没有什么交集的狄青向欧阳修问计,于是有了下面这一篇对话:
“欧阳大人,我本无无意于恋此栈,只因皇上信任,不得不尔。今谣言加害,如何是好?”
“恕我直言,狄主官现今这个位置,侵犯了当朝一些人的利益,而狄主官不是同类人,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没有这个洪水,还会找到其他藉口,要想保全自己,我的建议是急流勇退。”
“谢谢欧阳大人指点,然假如我自己提出调离,是否可行?”
“这件事,还是交给我来做吧。”
为了弭息讹言,保全狄青,欧阳修上书,主张将他罢免枢务并出知外郡。
于是狄青调任陈州。本来以为从此万事大吉,没想到文彦博仍不放心,每月两次派遣使者前往陈州抚问,实为监视。而每次使者到来,都会令其惊疑终日,唯恐再生灾祸。狄青整天在惊惶与恐惧中度过,次年三月,便在忧惧当中死在任所。
因为欧阳修的上书,促成了狄青的外任,导致有人将狄青最后的结局与欧阳修的上书联系起来,颇多非议。
欧阳修从不争辩,心想老夫管不了那么多,只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
狄青死后,欧阳修意外接到狄青一个随从送来的函匣,是狄青咽之前委托转交的,内有一封信,一枚白色永子,信中再度向欧阳修表达了感激之情,说这颗永子是皇佑初在外征战时一个商人那里偶然得到的,知道欧阳修稀罕收藏永子,以前无缘相送,现在送上。
将这颗永子放在手心里摩挲着,欧阳修不觉中流下了大滴泪水。
没过多久,欧阳修又上《再论水灾状》,着重荐贤任能,推荐池州包拯、知襄州张瑰、崇文院检讨吕公著,群牧判官王安石等四人。
在欧阳修心目中,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张瑰“静默端直,外柔内刚,学问通达”,吕公著“识虑深远,文章优长”,王安石“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
他请求仁宗重用这四个人,听其言而用其才,通过进用众贤,顺从天命,来扶助艰难时局。
夏秋之交,梅尧臣除母丧服,返至汴京。
欧阳修赶到城东赚河岸边迎接这位久别的老友。已官至翰林学士的欧阳修,笃于友情,荣悴如一,使梅尧臣感动不已。
梅尧臣《高车再过谢永叔内翰》诗,开头咏道:
世人重贵不重旧,
重旧今见欧阳公。
昨朝喜我都门入,
高车临岸进船逢。
俯躬拜我礼愈下,
驺徒窃语音微通:
我公声名压朝右,
何厚於此瘦老翁!
这一对地位悬殊的老朋友,虽岁月老去,情谊依然年轻,如此亲密无间,在欧阳修的侍从们看来,实在难以理解。
欧阳修随后步入梅尧臣住宅,他们煮茶品诗,谈古论今,也说到共同在颍州买田,准备在那里共同安度晚年。遗憾的是,梅尧臣四年后溘然去世。
这个时候的梅尧臣,已经是颇具声名的大诗人,却依然仕途蹭蹬,生活拮据。欧阳修当即派人送去二十匹绢帛,赈济朋友无米之炊。
皇祐三年(1051),梅尧臣召试学士院,赐同进士出身,授官太常博士。这只是一个虚衔,实际职务是监永济仓,负责管理粮仓。当初,梅尧臣对这种任职愤愤不平,如今,无论如何不能这样安排了。
欧阳修打听到国子监学官还缺两名直讲,他决定推荐梅尧臣。自皇祐四年以来,国子监配有八员直讲,各专一部经典,教授监生。一般从年四旬以上,通经明义、品行端正的京官选人担任。
欧阳修《举梅尧臣充直讲状》,称赞梅尧臣“性纯行方,乐道守节,辞学优赡,经术通明,长于歌赋,得风雅之正”,请求朝廷依照当年录用孙复的先例,将梅尧臣补为国子学直讲。
朝中宰相是富弼,韩琦新近升任枢密使,欧阳修的荐举很快就得到批准。
秋末冬初,梅尧臣有了与自己身份、才学相称的职务。
就在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中,苏洵领着俩儿子苏轼、苏辙来到汴京。
早在去年,便有不少朋友向欧阳修推荐过苏洵的文稿,那时欧阳修还不知道他还有两个同样才华横溢的儿子。
这次,趁两个儿子赴京考试,父子三人一道成行。
苏洵,字明云,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时年四十八岁。他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遭到失败,于是绝意科举,闭门苦读,擅长古文,文章切中时弊,文风恣肆,雄健有力。
苏氏父子五、六月间抵达京师,正好遇上大雨成灾。待水势稍减,苏洵才有机会拜访欧阳修,并献上自己的书简和二十篇文稿。
欧阳修阅读苏洵的文章后,立刻被其“纵横天下,出入驰骤”的磅礴气势所震撼,他立即上书,连同苏洵文章献呈仁宗,请求朝廷破格录用人材。
欧阳修强调苏洵有文才,有学识,而且文章切于实际,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同时表彰他的高尚人品,守道安贫,不营仕进。
他还向韩琦荐举苏洵,使苏洵成为韩琦家中的座上客。
韩琦有心录用苏洵,但是宰相富弼表示异议,说:“姑且稍微等候一下吧。”
受苏洵委托,欧阳修也曾致信富弼,希望富弼能够抽空接见苏洵。
富弼是否因此而接见了苏洵,不得而知。可知的是,苏洵的任职问题,就这样一直搁置着。
苏洵妻子程氏在故乡病逝,苏氏父子匆忙赶回四川治丧守制,此事算是暂告一段落。
过了两年,朝廷征召苏洵赴舍人院考试策论,对这套“按部就班”的做法,苏洵认为这是对自己学识和推荐人欧阳修的不信任,心中愤愤然,一再称病拒绝应试。经欧阳修等人再三荐举,朝廷终于在嘉祐五年(1060)八月任命苏洵为试秘书省校书郎。
欧阳修对苏洵的一再奖掖和推赏,很快便使老苏文章名倾京师,声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