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棋子的千古风流

第八十九章 孜孜深耕新唐书

    欧阳修亲自校对《新唐书》。

    欧阳修的计划是,等《新唐书》修纂完毕,就可以松口气,好生休息一番。谁知唐书局送来校样,发现舛误之处若干。想到若是一字之差,一旦流传开来,后患无穷,必须自己亲自校对才放心。

    校对文稿,比起修纂工作的费心劳神,可谓有过之而不及。炎夏酷暑时节,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校对工作上,保证了《新唐书》的文本质量。

    由于劳累过度,欧阳修生了一次病。

    起因是偶感风寒,咳嗽不停。夫人薛静香从外面讨来一个方子:香灰泡水。敬菩萨烧的香都是用柏木、柳木、杉木等木屑、叶屑和榆树皮磨成的粉,加上少量的檀香、沉香、芸香粉末、人造香精、玫瑰红、金黄等制成的。到寺庙里请一包香灰回来,和了蜂蜜,泡了水给欧阳修喝。

    欧阳修喝了一口,又甜又涩,味道怪怪的,但喝了几碗,症状明显好转。又连续喝了两天,病就好了。

    薛静香给他喂水的时候,欧阳修躺在床上,正好仰望到她的脸,这时突然发现,夫人的两鬓,竟然也生出来银丝。他的心里不由一阵酸痛,觉得夫人跟着自己真是受苦了。

    这修《新唐书》之事,虽然是本份,但并没有时间和工作量的具体要求,如果不去做,朝廷也不会怪罪,如果做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然而欧阳修觉得身为一个朝廷命官,拥有修史的权利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他没有资格延宕太久,只要一得空闲就伏案编辑。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从庆历五年(1045)成立唐书局到最后成书,前后历时十七年之久。

    书成奏报时,提举编修是宰相曾公亮,刊修官为欧阳修、宋祁,编修官有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吕夏卿等,还有刚刚谢世的梅尧臣。

    当初,欧阳修奉旨刊修《新唐书》,负责编撰本纪、志、表,列传则由宋祁刊修。后来,朝廷考虑到一书出自两人手笔,体例、语言难以统一,因此命欧阳修最后审阅列传,予以删改,裨使风格体例保持一致。

    欧阳修说:“宋祁说起来是我的长辈,况且彼此的阅历和背景不同,造成有的看法并不一致,这应该是正常的事情,何必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观点统成一体呢?”

    出于对宋祁劳动的尊重,也出于对宋祁治史功力的认同,欧阳修终于没有增删一字。

    《新唐书》修成以后,御史又对欧阳修说:“按照惯例,史书署名只列书局当中官位最高的人,你的官位最高,就署你一个人的名字吧。”

    欧阳修当即表示了自己的异议:“宋祁刊修列传,劳苦功高,而且在局时间最长,怎么可以剥夺他的功劳呢?我们按照事实来不是更好么?”

    于是按照分工,本纪、志、表署欧阳修的姓名,列传署宋祁的姓名。

    宋祁闻讯,不胜感慨地说:“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又热衷于争名夺利,像欧阳修这样尊重别人的大家,真是前所未有的啊!”

    《新唐书》进奏以后,欧阳修立即上书,请求出知洪州。瞻前顾后,他觉得是时候离开了。

    为此他递交了《乞洪州第六状》,恳切陈词,期冀能够打动仁宗。

    欧阳修南归心切,主要原因就在于要为父母修建墓园,了却心头宿愿。其次就是他有了深深的去意。作为朝廷命官的生涯,越来越让他疲惫不堪。他有时会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没有目标的苍鹰,日复一日地悬置于空中。其实他真想多做一些事情,但由于存在种种掣肘的因素,许多的挂牵都无法照顾到,许多的理想也无法实现。

    然而,这一次依然没有获得仁宗应允。

    范镇等人知道欧阳修独撰的《新五代史》早已完稿,于是向朝廷建议,取欧阳修《新五代史》,付唐书局缮写上进。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独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欧阳修闻讯后,赶紧上书,婉辞拒绝。欧阳修以“全然未成次第”为理由,谢绝上进《新五代史》。

    实际情况却非尽然。公务繁忙之余,他埋头钻研学术,自得其乐。翻出《五代史记》旧稿,在《十国志》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梳理材料,早在1053年(皇祐五年)守母丧期间,写出了《新五代史》纪传部分初稿。

    他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书法,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

    此后,他一直继续修改,并赠送知心朋友曾巩、刘敞等人传阅,听取他们的批评意见。

    曾巩读过书稿之后,写信谈了自己的看法,《旧五代史》有记载五代十国的天文、五行、礼、食货、刑法等典章制度的“志”二十卷,《新五代史》却把典章制度压缩到三卷,只有《司天考》二卷、《职方考》一卷,内容远不及《旧五代史》丰富。

    此外,这种布局不均的差距还存在在两部书的本纪、列传等方面。

    由此,欧阳修觉得全书需要“重头改换”。为了不使贻笑大方,一直到晚年,他始终不肯将书稿公诸于世。

    直到欧阳修逝世以后,才由朝廷敕令他的家属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