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这个秦始皇很听劝

第62章 兵仙与霸王

    “秦末哪位将领最强啊?”

    话题突然从物理学转向历史方面,看来这“孩子”最喜欢的果然还是历史。

    李安心中暗道,他想了想打字:“这个不太好评判,每位史书上留名的名将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战绩,有句话叫做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有些名将没有多强的战绩,却不能否认他们的能力。硬要拿两个将领比较的话,光从战绩方面来看有失公允。”

    “不过……要说秦末汉初哪位名将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的话,那一定非韩信莫属了。”

    嬴政点点头,韩信他知道,李安从前提起过,是与张良,萧何齐名的汉初三杰之一,为汉朝建立立下了犬马之功。

    他好奇问道:“韩信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嬴政只知道汉初三杰的名头,却不清楚他们具体做过何事。

    “当然,韩信擅长大兵团作战,被称为兵仙,为《汉书》当中记载的兵权谋十三家之一,与孙武、孙膑等人并列,后人曾言‘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萧何对刘邦说:韩信‘国士无双’。可见对他有多高的评价。”

    这韩信竟能与孙武相提并论?

    嬴政微微动容,换做其他人他可能不会在乎,孙武可就不一样了。

    尉缭曾说过:“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给孙武三万人就能横扫天下,如此人物便连嬴政也不得不佩服有加。

    李安说道:“最难能可贵的是韩信的家世,他出生平民,家庭贫困,在秦朝的体制下他这种人既不能当官,也无法经商。为此韩信青年时受过许多屈辱,母亲去世时他穷的连丧葬费都出不起。”

    “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奋斗,最终成为了名震华夏的‘兵仙’。”

    “若不是韩信,刘邦与项羽两人最终谁能赢还真不一定,若是当初韩信听从蒯彻的怂恿脱汉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的话,对天下更是一个未知数。”

    “可惜,韩信天真的以不可见利而背主为由拒绝了蒯彻,后来,汉朝建立,韩信因功高震主被刘邦猜忌,先是用计将其软禁在京城,后来又把韩信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最终被吕后诱骗至宫中以五刑处死。”

    “忠心耿耿,一心报国,最终却落到如此下场,想必韩信临死前也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彻的谏言吧。”

    李安忍不住感慨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或许英雄人物就是要有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才能被人们深深记载心中吧。”

    听了李安的感叹,嬴政对此没啥感触,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他甚至认为刘邦与吕后所做的才是对的。

    任何有野心掌握实权的大一统帝王都不会容许韩信那样的存在。

    不仅是因为韩信功高震主,最主要的是因为韩信拥有威胁汉朝统治地位的实力!

    只要刘邦活着,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就不可避免的会打压异姓王。

    异姓王们有国土有军队,尤其是韩信,自身军事水平高超无比。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前车之鉴还摆在前面,身为皇帝怎么敢去赌臣子的忠心?平日里说说也就罢了,要韩信真拉上一票人造反怎么办?

    刘邦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能打得过韩信和其麾下的军队。

    借用赵匡胤的一句话: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古今帝王不外如此。

    嬴政笑了起来,当然,李安举的这些例子和他没什么关系,大汉是大汉,大秦是大秦。

    韩信能在大汉呼风唤雨,功高盖主,换在大秦可没这个机会。

    自己需要的只是一个平衡军中各方势力的棋子,只需要能力方面不弱于他人就好,这么一看,韩信岂不是自己心中完美的人选吗?

    这么想着,嬴政问道:“韩信是哪里的人呢?他年龄几何?”

    “这个嘛……”李安不大记得了,去搜索了一下才回道:“据记载韩信是秦朝淮阴人,年龄的话……大约是公元前231年出生,比刘邦小了整整二十五岁。”

    嬴政不懂公元历法,看到比刘邦小二十五岁开始心算。

    他今年四十一,刘邦比自己年龄小两三岁,韩信比刘邦还小二十五岁……

    这么算下来的话,如今韩信岂不是只有十三四岁的年纪?还是个孩子。

    嬴政大喜。

    孩子好啊,从小开始培养才好培养出忠诚,不管怎么说,成年人心思总是要比孩子复杂的。

    况且十三岁的年纪也刚刚好,太小了嬴政也怕培养出来的韩信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韩信”。

    不同的成长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也是不同的,泯然众人的天才自古至今都不少见。

    “淮阴……朕没记错的话,也在泗水郡内。”

    嬴政揉了揉额头,这破地方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尽出些反骨头子。

    刘邦是泗水郡人,韩信也是泗水郡人。

    就跟他老赢家杠上了是吧?

    “来人,传朕诏令,派人前往淮阴县寻找一个名为韩信的少年。”

    没什么好拖的,得知韩信的消息后嬴政派人传旨。

    始皇帝想找一个人能动用的资源无比庞大,这下子,大秦费尽千辛万苦打造的户籍制度总算派上了用场。

    要说在放眼全国找一个人不好找,单论一县之地,以大秦帝国的效率来说找个人还是很快的。

    下令之后不需要嬴政再操心,他将注意力放了回来。

    刚挖出韩信这个宝藏男孩,他自然对秦末的那一票人起了更多的兴趣。

    对于楚汉之间的人物,现在他既知道其姓名与所在的,大概只有刘邦和他的初始团成员,在这之上加个张良与韩信。

    其中张良已经是他掌中之物,韩信也逃不过这个下场,刘邦正被他派人追捕,沛县的那一堆汉朝元老他也不准备放过。

    主要是为了凑齐“汉初三杰”的组合。

    樊哙、夏侯婴之流无所谓,大秦不缺猛将,缺的是韩信这样的帅才。

    但萧何可就不同了,张良与萧何二人能与韩信并列,就足以说明他们的了不起。

    大秦武将不缺,出色的文官却没几个叫得上名来的了。

    左右丞相中,上一代左相隗状已经退下,王绾年老体衰,加之又强行背了口黑锅,卸任也就这段时间的事儿。

    新任左相李斯本是嬴政左膀右臂,但如今两人的执政方略已经出现歧义之处,嬴政认为法家已不可再救大秦,自然会与李斯疏远。

    新一任右相嬴政属意让冯去疾或冯劫接任,但平心而论,这两兄弟皆性格刚直之辈,不太适合丞相之位。

    况且,两人已经占据了御史大夫与廷尉一职,其中一人接任丞相后,冯氏势力必然再度壮大,这不是好事。

    苦恼之处正在于此,如今的大秦朝堂上除了这俩人外,嬴政还真找不到其他有资格与能力胜任丞相的人。

    这样的情况下,张良与萧何两个ssr的出现正巧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只要将这两人调教好了,大秦再强盛个百余年不是问题。

    与之相比,这俩人的身份算不得什么。

    李斯最初不也是楚国人吗?

    言归正传,嬴政还想尝试从李安这里挖出更多“宝藏”的消息,于是问道:“除了韩信,秦末就没有其他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人物了吗?”

    “肯定有啊。秦末时楚汉相争,汉这边有‘兵仙’韩信,楚那里当然也有‘霸王’项羽。”

    “项羽…就是那个屠光了咸阳的项羽?”

    嬴政已经不知道自己听过多少次项羽的名字。最初他以为项羽与张良等人一样,都是刘邦的下属,受刘邦之令屠尽了咸阳。

    后来经过李安解释,他才明白是自己想反了。

    项羽不是刘邦的下属,反而刘邦曾为项羽的下属才对。

    “…项氏世代将楚,祖父项燕被秦军杀死,所以项氏一直以来都对秦朝抱着很深的仇恨。早年间,项羽的叔父项梁带着他躲藏在吴县,私底下招兵买马,制备铠甲,等秦始皇死,陈胜吴光起义两月后,项梁凭借早已准备好的班底杀死郡守,响应起义……”

    听着这段描述,嬴政微微皱眉。

    李安的描述让他回忆起某件事情。

    早年间……会稽郡吴县……招兵买马……

    这…之前蒙毅审讯的走私六国兵器的商人,他们的目的地似乎就是吴县啊!

    所以,被赵高弟弟瞒下贪墨的那批六国兵器的最终买主,竟然就是日后覆灭大秦的罪魁祸首之一?!

    除了本就打算造反的项氏以外,似乎也没别的人敢买这种东西了。

    嬴政握紧了拳,牙齿咬的咯吱响:“这……真是,赵高啊赵高,朕有点后悔当初那么轻易放过你了。”

    赵高难道就是上天故意派下来祸害大秦的吗?

    怎么感觉只要是与大秦覆灭有关的事,赵高的名字总会频频出现?

    嬴政忍住派人去把赵高狗头带回来的想法,南方瘴气丛生,军中汉子也经常沾染疫病。

    赵高身体瘦弱,过去也活不了多长时间。

    君臣一场,这是他能给赵高最后的体面了。

    李安还在继续述说:“……项梁死后,项羽接过军权,率领大军击败了章邯率领的秦军,巨鹿之战后,将秦军二十万士卒尽数坑杀于新安城南。”

    这项羽的杀性为何如此之重?

    嬴政蹙眉,后世人与对刘邦的述说不同,在谈论项羽时,似乎后者动不动就是杀了多少多少人。

    仿佛杀神再世一般。

    李安的看法也与他类似:“古人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从时代发展的背景来看,我他在对历史推动的作用方面是不如刘邦的。”

    “巨鹿之战后,项羽分封诸侯,他所想的天下格局不是大一统,而是重新回到曾经春秋战国时国家林立的状态。”

    “所以他进入咸阳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这不是因为单纯的仇恨驱动,更在于项羽认为这是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他从没将天下看作一个整体,分封诸侯之后自然需要削弱诸侯的力量,而削弱一个国家力量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屠杀。”

    “大一统的思想是大势所趋,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无人可以阻挡,项羽妄图逆时代而行,这,或许也就是项羽最终败给刘邦的原因所在。”

    正如李安所言,项羽虽然与刘邦争天下,但他俩想做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刘邦建立大一统王朝顺应时代而行。

    项羽妄图恢复分封制,开历史的倒车。

    只这一点本质上的行为,就注定了项羽争不过刘邦。

    作为大一统坚定的拥护者,嬴政十分赞同这个观点,项羽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完全无法接受。

    他从李安话里了解到刘邦入关后曾与百姓“约法三章”,没动关中百姓一针一线,而项羽一进咸阳就行屠城之举,子婴也被项羽杀死。

    两者相比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嬴政或许能饶刘邦一命,至于项氏家族这些危险份子……似乎没什么被招揽的希望。

    光是了解到项羽屠城的事迹,他就已经上了嬴政心里的死亡名单。

    聊天室内,虽然不赞同项羽的所作所为,但身为历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得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李安依然肯定了项羽在军事上的才能。

    “汉朝时有兵家四势的说法。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项羽在战场上常常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对战场的节奏把握可谓与生俱来,有‘霸王’之称,毫无疑问是‘兵形势’的代表人物。”

    “而与之相对的韩信则站在了‘兵权谋’的巅峰。权谋者,以正合,以奇胜,先计后攻,兼形势,晓阴阳,以大势压人,故所以战无而不胜,实乃兵家之魄所在。”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或许是意识到说得太深嬴政这么大的“孩子”也听不懂,李安尽量概括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呢,兵形势大概就是指的战术方面;兵权谋则是战略方面,也能合三派之所长,综合运用。说的更简略一点,就是将与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