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教洪武治国,满朝来贺

第9章 老朱,我给你看个宝贝

    陈平安的想法与朱元璋不谋而合,辽东边军早已被朱元璋命令在边境集合了,目的就是盯着高丽的风吹草动。

    如今甚至还让老二秦王、老三晋王以及老四燕王三人,分别从各自封地带兵出发,用以牵制鞑子。

    见朱元璋若有所思的点着头,陈平安不由好奇到:“不是,这事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啊?你们这么上心干吗?”

    朱元璋见陈平安问起,随便找了个借口回到:“这不是天天闲的无聊上不了战场,过不了手瘾,还不能过过嘴瘾啊!”

    只是朱元璋的说辞,陈平安却是深以为然。

    如今明初这帮子武将集团,他们可谓是前半生都在砍人,突然大明建国了,他们没人可以砍了,确实会有些不太适应。

    “那你可能要失望了,这一战怕是打不起来了。”

    陈平安喝了一口信阳毛尖,再次缓缓开口。

    “何出此言?”

    “方才你不是还说势必要战上一场吗?”

    朱元璋瞬间皱起眉头,百思不得其解的追问起来。

    “你自己不是刚刚说了吗?”

    “咱大明如今是国富民安,国力强盛,那小小的高丽若要与咱大明开战,就是以卵击石,自寻灭亡吗?”

    “你知道,人家高丽会不知道?”

    陈平安放下茶杯,白了一眼朱元璋。

    “你小子少卖关子,有啥想法直说就是了!”

    朱元璋瞪了回去,不由催促起来。

    也怪不了朱元璋,为了这一战,朱元璋可谓是做足了准备,出了血本!

    一旦这一战没法打起来,那可是赔到姥姥家了。

    朱元璋向来勤俭持家,赔本的买卖可不愿意做。

    “其实呀,这高丽朝廷内部与咱大明一样,也分成了两个派系。”

    “除了那帮子身上流着鞑子血统亲近鞑子的派系外,自然也有身上没有鞑子血统,亲近咱大明的派系。”

    “只是亲近咱大明的派系,在高丽内部没什么话语权,被称之为西班大臣。”

    陈平安说到这里,朱元璋点了点头道:“这个咱也知道,但他们哪是东班大臣的对手?”

    跟大明的鹰派和鸽派一样,高丽内部也分为东班和西班两个观念截然不同的派系。

    前者主要是皇室贵族,大多出自汉阳,是手握大权。

    后者则主要出自平壤,以地方土著军阀为主,没什么实权。

    因此高丽内部,所有的话语权基本都落在了东班手中。

    只是东班大多是养尊处优的皇室贵族,需要西班成为看门狗,若非如此,他们早就把那些西班的土鳖扫地出门了。

    “现在不是对手,也没有话语权,可一旦高丽敢对咱大明宣战,那么他们的身份地位可就要换一换了。”

    陈平安淡淡回到。

    “这又是何故?”

    朱元璋一脸不解的继续追问道。

    陈平安笑而不语,却是起身边朝屋里走去,边说道:“老朱,我给你看个宝贝!”

    片刻之后,陈平安拿着一张二十一世纪的详细地图走了出来。

    将地图在朱元璋跟蓝玉面前展开,地图上显示的是极为详细的朝鲜半岛。

    这幅地图一出来,朱元璋跟蓝玉瞬间瞪大了眼睛!

    他们不是没有这块区域的地图,只是不如眼前这幅地图万分之一的详细。

    事实上直到一百多年后,明朝才有了一副全球的地图,叫做《坤舆万国全图》。

    这副地图是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绘制出来的,那时候已经是1602年了,属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

    不过也算不上全球地图,可放在当时依然算是十分先进的s世界地图。

    眼下是洪武年间,这个时候他们哪见过这么详尽的地图啊。

    陈平安手里倒是也有世界地图,不过现在没有拿出来的必要。

    不去理会朱元璋跟蓝玉的震惊之色,陈平安随手掏出一根派克笔,在地图上画起了标记。

    主要是三个地点,第一个就是平壤,陈平安在平壤那里画了一个红色的圆圈。

    又在汉城那里也画上了一个红色的圆圈,最后在鸭绿江一带画了一条直线。

    做完了这些,陈平安才指着地图继续说了起来。

    “你们看,按照地理位置区分,高丽内部的西班一派,基本集中在汉江以及鸭绿江一带。”

    “此地不仅与鞑子接壤,甚至当年鞑子在这个地方还设立了叫做双城总管府跟合兰府的衙门。”

    “正是因为如此,西班那群本就以种地为主的人,当年他们的地皮几乎被鞑子侵占的所剩无几,几十年下来,鞑子跟他们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如今鞑子被咱洪武大帝赶回到漠北去了,高丽内部的斗争就再也没有停息过,但因为西班手中实在无权,因此一直被东班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你们也知道,西班虽然无权,却又几乎都是武将势力,他们天生就厌恶鞑子,自是不愿意冒着灭亡的风险,却帮助鞑子!”

    陈平安放下手里的笔,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这些咱也都清楚,但问题就是西班无权,即便心向大明,又有何用?”

    朱元璋依旧不解,继续追问起来。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高丽也并非没有敌人。”

    “东班为何对这群跟他们不对付的西班下死手?”

    “那是因为高丽边境并不安稳,女真等一直在他们作战,因此他们需要西班的那些武将们,替他们守住国门。”

    “不过东班倒是留了一手,这么多年以来,西班虽然能打,却无法掌握高丽的兵权。”

    “可咱大明岂是女真可比的?”

    “高丽跟女真开战,不过是小打小闹,东班只需要放出一点兵权便足以应对了。”

    “但高丽一旦要对咱大明宣战,别说放出一点兵权了,便是举全国之力,也万万不是对手!”

    “倒时候,势必要放出全部兵权,方能博取一线生机!”

    “届时,只能让那些有实战经验的西班武将统兵,否则要是让东班那些养尊处优的人统兵,只会死路一条!”

    “到了那个时候,西班武将终于掌握了高丽的兵权。”

    “如果你是西班武将,兵权到手,你会选择自寻死路对大明宣战吗?”

    “何况他们向来厌恶鞑子,又被东班打压了数十年之久!”

    “答案不言而喻,他们肯定兵变,那时候高丽也将改换天地,如此一来,又如何与咱大明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