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渔歌

第四章:初遇昂比利多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仅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强加于人们的惩罚。”——宗教改革巨著《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

    在家里呆了三天,身体状况相对头一天也算变好了些,可以下地走走了。从来自都灵的书信得知自己即将毕业。虽然作为这个时代少数的双子家庭,家里人却并没有给自己安排工作。于是,安东尼决定去维滕堡大学向自己过去的教授昂比利多咨询一下推荐的工作,并争取这位名望较高的民权党退休干部的推荐信。

    “昨天碰到的小偷竟然想要我的命,话说大宋帝国的治安不至于这么差吧。”

    安东尼小声嘀咕了一句,顺带费劲儿地拉开衣柜门。

    他脱下沾血的亚麻衬衫,换上一件干净些的,并在外套上大小合身袖口收紧、左侧衣摆铺有亮金色腊梅纹章的新宋式,甩了甩手将它捋直,又把原先杂乱的头发收拾整齐。下楼后有些犹豫,却在门前将其通通打消,随后就推门而出了。

    来到公寓外,尼德兰低地刚升起的阳光罕见的热辣,为全城镀上一层金砂。莱茵河上来来往往的大型运输船只见到桥梁纷纷拉响汽笛,从桥下驶过,三根硕大的烟囱排出滚滚浓烟引得桥上戴高礼帽与单片金丝眼镜的行人们鼓掌叫好;沿河的是一排一排的欧式建筑,颇有工业时代的韵味。如果在虚构的科幻小说中得叫做“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中则是开放、包容、新旧并行、煤钢复合的“四君子时代”。河岸街道,前面由马牵拉的精致马车、后方由锅炉推进的蒸汽机车一辆连着一辆,满怀着高礼帽下所装载的希望;贵妇们撑着蓝色或绿色的小伞,花边镶了一道又一道;咖啡馆前的德勒大爷翘着二郎腿,品起薄瓷杯里的印地红茶,再假意看《鹿特丹周末报》来欣赏隔着五六米远的邻座老太太,颇为富气;大街靠左房屋后侧远离河岸的那块高地上建有轨公共铁路,是民权革命战争后取缔帝国政府并重修《大宪章》的民权党政府拨款新修建的,乘坐它去往远方十分快捷;火车站边的花坛上,总是有一位捧着手风琴的吟游诗人在演奏帝国政府统治时代的戏剧,身旁围着两三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引来过往行人的一枚铜币则脱下条纹格的报童帽,鞠躬致谢;远观天空,晴空万里,于是五六艘百米的飞艇挂上一张又一张横幅,就像鲸一样在城市上方澄黄的海洋里沉沉浮浮,将云彩缺失的遗憾补了回去。

    “啊哈,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一天。话说,如此美好的世界要是因为《多摩史诗》这本老掉牙的石板里几句话而毁灭,实在是太可惜了。”

    安东尼如是说。一辆军警的蒸汽车闯过又疾驰而去。随后,安东尼随手拦下一辆可能面熟的正在自由穿行的蒸汽出租车。

    “师傅,麻烦载我去维滕堡大学。”

    “好嘞!两分铜币。”

    驾车师傅礼貌地脱下帽,揪其向安东尼,示意将铜币投入。

    “抱歉,我只有中央民券,没有殖民政府铜币。”

    “那我不收你钱,你只管坐车,下次还给我就行。”

    “可是我有民券啊......”

    “宁可不收钱也不收民券,就当你赊着了,反正我们是老熟人。”

    事已至此,安东尼就顺势上车,难料蒸汽车的轮子半径太长车身比地面高出太多上不去。数次尝试未果后由师傅拉了上来。

    “安东尼老弟,你为什么还是穿大宋的服装啊?你又不是宋人,咱西方也不是没衣服给你穿。”

    “之前去新世界考察,当时看到这件觉得还不错就买来了。”

    “我建议最好还是穿西方的服装。老弟,你应该晓得的......”

    开车师傅又铲了一铁锹煤,煤灰与火星在锅炉内噼啪作响,车一阵颠簸。师傅测过身来面向安东尼,把脸凑到他耳边故作小声。

    “老弟,你应该晓得的,现在政治风向有所转变。《民报》、《莱茵报》甚至《鹿特丹周末报》上经常白纸黑字地报道‘复国运动’的某位干部又被军警击毙或抓获后执行死刑。实则这些复国运动的成员很多都被‘击毙’了两三回,甚至有些有名气的都被‘死刑’执行过了四五回!”

    “趁着现在为时尚早,最好换一件西方的衣服......”

    谈话间,目的地不知不觉就到了。

    来到维滕堡大学门口,附近的石砖在此完结,取而代之地是由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萨克森公爵领完成的《九十五条论纲》与伽利略那个“萨尔维雅荻”与“辛浦利徐奥”争辩不同质量物体降落速度快慢的《两门自然科学或两个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正文内容铺成的仅限人行不许车入的道路象征“通往真理之路不容轻松”——不得不说,不论是两篇文章的内容还是这条路本身,都对爱乘坐昂贵的马车出行的统治阶级不太友好。

    “真是可惜。我们西方人完全不如东方殖民者虚伪善恶观下那般不堪,也不是毫无反抗保守势力谋求创新的精神。倘若给我们三百年的时间反抗教权与教权的本质——王权,世界之主未必就一定会姓赵。”

    虽说安东尼在自己所著的科幻小说《大英帝国的陨落》中曾经刻画过另一个世界里引领世界的大英帝国在伦敦的世界博览会中由无色玻璃与钢筋所铸就的壮观仿佛遮天蔽日的会场。但是自失去记忆后从来没有想过,积极进取、热爱探索、毫不封闭保守的东方大宋所建造的维滕堡大学能比小说中那个偏安一隅、思想封闭、受传统影响深远的西方汉诺威王朝做得更好。

    维滕堡大学的主建筑是一座典型的西式圆顶建筑。如果从飞艇上俯视看,它是莱茵河旁占满半个布鲁诺高地一颗耀眼的美乐珠。在清晨初生的暖阳下,仅有在几何上有所体现观感美学的维滕堡大学就如同大地上的太阳,洁白的科林斯式希腊柱收放自如地刻印着古代西方文明童年时期赫拉克勒斯、克柯洛普斯、安菲克缇翁、阿瑞斯、金羊毛、塔尔塔洛斯、艾里厄修斯、战神山与伊阿宋的神话传说,互相之间传递着新日的光辉。它们讲究数量与分布,向外多靠近边缘一点或向内再靠近核心一点都会予人猥琐至不堪入目的情感,立在此处则毫无瑕疵。这里,人体美学的最佳的比例与建筑美学之间不断进行着恰到好处的类比。

    经过一条由大理石铺成,如马尾藻海的海床上洒满仿佛在流动的阳光的宽敞走廊,安东尼在它的尽头遥遥看到了一位比他略高而金色胡须有些杂乱显得随意,面部却棱角分明的老人正在朝着走廊的另一边缓步徐行。

    安东尼突然回想起了什么,在远处向老人抬手高呼道:“卡列金先生!”

    ......

    “所以,我力所能及能给你的岗位目前有四个。”

    昂比利多·卡列金喝下一口温米茶,顿了顿,将鹰角豆直接咽下。

    “第一个是欧罗巴近卫局的文职工作,现在虽然它改名叫了贝洛伯格殖民政府总警署但这次改名(咳咳咳)只不过是应付国有化改革的面子工程,虽然不排除它真的会改革本质的可能性。不过目前为止,局长还是我的老友查理·黎佛,在换成中央派来的官吏之前你去那里入职,即使后来查理被调走你也能继续工作。这门工作的好处是收入固定不高不低;缺点是未来改革真正落实的话也完全没有接触中央的可能并毫无升迁的机会。如果你想要只填饱肚子我就给老查理发邮件了,他不在乎多一个人来那边养老,你的学历也完全足够加入立宪大宋的民权党并通过简单的甚至不存在的调查。”

    说罢,昂比利多的虹膜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鄙夷之情,又恢复了往时的蔚蓝。

    “第二个是贝洛伯格孟各格勒中学的助教,他们缺六个助教——之前的那些助教觉得良心过不去或是钱袋子过不去都跑掉了。这所中学过去就如同中学中的维滕堡大学,学风崇尚自由反对人为压制,那时的助教也要好做一些。只是现在,现在这所中学和大多大宋的中学一样去专门为了应试教育而拼死拼活地学,学生从凌晨五点三十分就要起床早读背诵,一直到晚上十点一十分才睡觉,从天到晚跟机器似的。我并不觉得这种学习方法本身有什么问题,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学的东西......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似乎对他们的未来毫无作用除了应付考试,甚至现在的“特长学生招募”制度和“地方考试自主命题”制度已经成为了新的九品中正制,就连应付考试的作用都消失了!还有那昂贵的学费,所谓“改变贫穷学子命运”的学校招生能招到一个贫穷学子我就倒立跳进莱茵河吃沙!考试成绩在人脉关系......不!无权无势的平常人根本没什么好的人脉,应当说是“权力”,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说个不好听的,倘若你就是个烂到骨子里的差生,我凭我的人脉也能让有查理·黎佛的、有儒略·霍尼肖的、乃至有冗科蒙·亚历山德罗夫的单位抢着你要把你拉进去。好吧,扯远了,当助教的坏处就是累,因为那帮大佬的孩子们服务起来是不轻松的。好处是目前为止退休教师的退休金还算有保障。如果你能混到正教师那个位置,只要大宋的财政不崩溃,我保证你的晚年是有保证的......巧的一点,我的孙女安娜就在那里上学。”

    “第三个是留在维滕堡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我不敢保证你的人生会有所成就,但你留在这里无疑符合你的个性。图书管理员是无偿阅读的,由于人们一直都好逸恶劳,很少有人来这边读书,这里的环境就十分安静。你想要的书也都有,不存在某个领域的空缺。如果你想要查阅禁书,也可以直接去找霍尼肖校长要,儒略·霍尼肖一定会乐意给你的。只不过,在这种‘桃花源境’工作薪水大概会比较少,幸福的生活体验却会比较多。”

    “第四个是去贝洛伯格当警察。由于我对这场改革的预料相对悲观,所以去当武装人员就等于作大宋的马前卒。别看现在警察与其他一线武装人员的待遇变高了,那只是个诱饵,开封那帮老东西精明得很!眼见现在复国运动闹得越来越欢了,报纸上说‘不是大宋妈妈不敢治你,只是大宋妈妈心疼你。’,实际上复国运动已经干成两票了!而且路上的警车越来越多,你过来的路上起码看到过两辆。谁知道复国运动这些疯子第三票会做些什么大胆的行动,所以才要招募更多警员......”

    ......

    “教授,我并不认为您说的是对的,大宋没有这么不堪啊,我自己的生活就还挺好的。”

    “是的,你可以这么认为,因为你的生活的确不赖......”

    教授浮夸地掰开玻璃窗,外面寒风呼啸,教授伸向职工办公楼外的手指瑟瑟发抖。而就在布鲁诺高地下的小镇以及整个布鲁诺高地下的大宋帝国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人......都在同一阵寒风中接受不得不接受的凌冽。

    “他们的日子,只怕就不如你这个跻身大宋剥削金字塔前百分之三的中产好了......而他们,就是复国运动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