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第13章 《狮子王》刊载

    “在你这篇的故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缝隙,目睹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界的苛刻却依旧迷人的风景。你以一幅幅宏伟的画卷和深邃的主题,娓娓道来了生与死、爱与责任这些永恒的议题。正如我在人生旅途中所感悟到的,每一缕生命,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君王还是默默无闻的平民,都在这个广阔世界上演着自己独特的剧本。辛巴的成长历程,不仅仅是对权力的渴望,它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

    “行了,行了,打住,老史。”王澍打断了史佚生,半是调侃半是窘迫,“这当着面呢,你这样夸,不觉得有点过了吗?”

    高考的浪潮退去,生活的车轮还在向前滚动。

    日子依旧在继续,没有太多变化。

    白天一个人呆在家的王澍,闲着无聊的时候就会跑到史佚生家里玩。

    也不能说纯粹是为了玩,两个人在一起,有时候一起聊聊天,有时候各自干各自的事,互不打扰。屋内呆闷了,还能一起出去逛逛,不要太惬意,完全没有一丝一毫对高考成绩的担忧。

    “真的,我是真心认为你的这部作品写得非常棒。”史佚生语气十分诚恳,“正如你所描绘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内心的恐惧和过去的阴影,勇敢地去面对和接受,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这是对你才华的肯定……”

    “好啦,好啦,老史,你这是从哪学来的这一套。”早已脸红到耳根的王澍实在是有些听不下去。

    “我说的都是真心话。”史佚生不依不饶,“我认为你的故事不仅仅是给孩子的童话,它触动了每个年龄段的读者的心灵,包括我自己在内,毫无疑问,这将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继续,继续,我听着呢,说多了我就信了。”王澍快要放弃挣扎了。

    “如果你的作品不够优秀,冰心老师怎么会为你写推荐语?”史佚生反问。

    “那不过是《儿童文学》和冰心老师之间的人情世故而已,与我无关。”王澍轻描淡写地回应。

    “别谦虚了。”

    是的,在12月15日,这个刚刚结束高考没多久的日子,《儿童文学》杂志的新一期静静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首推的便是王澍的《狮子王》。

    封面上,那只雄壮的狮子仿佛跃然纸上,生动而包含力量。原本编辑部曾希望王澍亲自挥笔,以期望赋予作品更深刻的个人色彩。然而,王澍的绘画技艺,实在难以达到预期的水准。事实证明,脑袋里的想法,不一定就能完美地复现于纸上。尽管他反复尝试,每一稿作品的水准都有点难以入目,别说通过编辑部的审核了,连他自己都看不下去。

    这让他备受打击,暗暗发誓,如果有机会,一定好好学习绘画技术,证明自己。

    嗯,一切得有机会再说。

    在刊载的故事里,没有对原有内容做出任何更改,仅在标题之下,附加了冰心女士的几行推荐语,那言辞中流淌着对生命力之美的赞颂——

    “在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自然界残酷与美丽的交织,以及那如山般坚定的父爱和家族纽带的不可摧毁。这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勇气、责任和成长的真谛。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阅读这部作品,让其心灵得到触动和启迪。”

    王澍坐在那里,看着史佚生手中捧着的《儿童文学》杂志,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羞愧。

    他的目光落在那张鲜活跃动的封面上,那只雄壮的狮子仿佛在向他诉说着什么。

    他叹了口气,心想自己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只能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后果。

    事实证明,《狮子王》这样的故事,其优秀的本质是无法被掩盖的。

    这一期的《儿童文学》杂志一经发售,便迅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销量节节攀升,如同旭日东升,光芒万丈。

    当然,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恢复高考后,社会对孩子们教育的重新重视。

    像《儿童文学》这样的全国数一数二的刊物,自然成为了家长们青睐的宝贝。

    他们渴望通过阅读这样的故事,为孩子们的心灵播种智慧的种子。

    文学界起初对这样一篇写给孩子们的童话故事,并不怎么在意。

    毕竟当时最大的热度,还都集中在高考身上。

    但是,一篇来自杰出话剧作家曹禺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评论文章,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滔天巨浪。

    要知道,那可是曹禺先生啊,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还是现代戏剧的泰斗级一般的人物。

    1934年处女作《雷雨》问世,这部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狮子王》:荒原上的悲喜剧

    在青年作家王澍所书写的《狮子王》中,我们见证了一部融合了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笔触的现代杰作。这部小说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生命的循环和权力的更迭。

    故事围绕着年轻的狮子王子辛巴展开,他在经历了父亲慈爱的指导和突如其来的悲剧后,被迫踏上了自我发现之旅。辛巴的成长故事是对个人责任和领导力的深刻探讨,同时也是对家族和社会关系的反思。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鲜活而立体,从威严的国王穆法萨到狡猾的反派刀疤,再到滑稽的梅尔基和彭彭,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世界。它们不仅仅是背景,而是推动情节发展和角色成长的重要力量。

    《狮子王》不仅仅是一部童话故事,它跨越了年龄的界限,触及了人性的深处。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面对过去的勇气,有担当未来的力量。这是一部值得每个人反复观看和深思的小说。”

    文章的内容虽然不长,但曹禺先生的洞察力和文字的魅力,将这个简单的童话故事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所有人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部作品的价值。

    后续,钱钟书和其妻子杨绛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评价。

    “《狮子王》:自然法则与人性的探索

    青年作家的《狮子王》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将自然法则与人性的探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篇动人心弦的童话故事,更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意义的哲学巨著。

    辛巴的成长之旅超越了简单的权力斗争,它触及了自我认知、家庭责任和社会地位的复杂议题。故事中的角色,无论是英明的国王穆法萨还是阴谋诡计的刀疤,都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常见角色的隐喻。

    毫不夸张的说,《狮子王》是一部跨越年龄、文化和国界的作品,它以一种几乎普世的方式讲述了成长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狮子王》:生命的赞歌

    《狮子王》以其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壮丽赞歌。青年作家王澍,通过辛巴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自我发现和责任的故事。

    作为一个读者,我被这部小说深深打动。它不仅仅是一部童话故事,更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作品。它教会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勇敢地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这部小说对于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乃至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事情发展到这里,王澍已经开始发蒙了。

    《狮子王》是很有优秀,真的有优秀到这种地步吗?

    当时虽然号称是迪士尼的第一部原创剧本作品,其故事中对《哈姆雷特》的借鉴却是显而易见的,三个主要角色——老狮王穆法萨、小狮子辛巴、老狮王的弟弟刀疤,都是《哈姆雷特》中角色的直接替换。

    在狮子王国的广袤草原上,小王子辛巴在父亲穆法萨——那位威严而仁慈的国王——的庇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然而,阴影悄然蔓延,他的叔叔刀疤心怀不轨,对穆法沙的王位垂涎已久。

    为了篡夺宝座,刀疤必须铲除这位年幼的继承者。他用巧言令色诱使辛巴外出探险,随后设计了一场致命的陷阱。穆法萨在最后一刻赶到,拼尽全力救出了辛巴,但自己却惨遭背叛,命丧刀疤之手。刀疤用狡猾的语言劝说辛巴远走高飞,同时暗中派出追兵,意图将他永远抹去。

    流亡途中,辛巴遇到了机智乐观的丁满和心地善良的彭彭。在这对欢喜冤家的关爱和教导下,辛巴逐渐长成了一头雄壮的大狮子。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让辛巴重燃了回归故土、夺回王位的决心。在一场为了复国和拯救族人的斗争中,辛巴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深刻理解了责任的重量和领袖的担当。

    辛巴的故事与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在复仇的征途上迟疑徘徊。关于后者的这一点引起了无数学者的兴趣,他们从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学派的影响,学界开始特别重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影视创作。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强调人物的行为而非内心世界。然而,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处在于他通过人物的独白,让观众不仅见证了角色的行动,还洞察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与动机,这一点在现代影视创作中显得尤为珍贵。

    王澍在《狮子王》中对辛巴的复仇之路进行了细腻的心理描绘:刀疤的阴谋导致了穆法萨的死亡,却巧妙地使辛巴自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这份沉重的愧疚感驱使他自我放逐。在逃避责任的过程中,辛巴逐渐成长为一位真正的男子汉。这样的改编,不仅让《狮子王》的故事线更加清晰合理,也使其在情感上更具共鸣。

    但也不至于因为这一点合理通畅,影响力就夸张到这种地步吧?

    然而这场文学界对《狮子王》的夸赞活动,还在进一步发酵,就远在沪城的巴金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狮子王》:自然的教诲与生命的启示

    青年作家王澍的《狮子王》是一部展现自然界法则和生命启示的杰作。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动物王国的故事,更是一次深入探讨生命本质和自我实现的旅程。

    辛巴的成长历程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的残酷现实,同时也映射了人类社会中的成长痛点。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是英勇的穆法萨还是阴险的刀疤,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不同面貌。

    王澍其出色的写作手法,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情感的层次,也给读者提供了对生命哲学的深刻理解。《狮子王》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主题,呈现了一个关于勇气、责任和自我超越的世界,引导我们反思生命的真谛。”

    在那几天,王澍仿佛沉浸在无边的赞誉之海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夸奖如同波浪一波接一波,使他一时间竟感觉有些迷失方向。

    “当这个世界对你不理不睬,你也可以这样对待它。”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

    “大家都很重要,就算无名小卒也是,记住你是谁。”

    “过去的事是不可以改变的。”

    “对,过去是痛楚的,但我认为你要么继续逃避,要么向它学习。”

    “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勇敢,勇敢并不代表你要到处闯祸。”

    “这是我的国土,我不为它而战,谁来为它战斗呢?”

    周围人的声音,包括史家那位俏皮的小岚,时不时地引用故事中的台词,已成为王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慢慢地开始适应这种被关注的感觉。

    直到一通电话切割穿这层温柔的迷雾,王溯的声音如同远方的灯塔,明亮而清晰,“小树枝儿,你这是红遍天下了啊!”言语中不掩骄傲与惊喜,王澍这才突然意识到,那些满是夸赞的评论与文章之中,频频提及的“青年作家王澍”,绝非偶然,而是某种力量在背后默默引导的舆论风暴。

    虽然这一切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好事,心底却难免掠过一丝莫名的不安。这背后的推手究竟是谁?有谁能有这般手段?他为何要这么做?一系列问号在脑海中盘旋,直到陈满福的名字如灵光一闪掠过心头。没错,一定是他。除了高考期间的那两日,陈满福的身影几乎如同人间蒸发,即便偶尔相遇,他投来的目光总是带着几分诡异,仿佛心中藏着什么秘密不愿意分享。

    王澍几乎可以肯定,这一切的背后,陈满福的影子隐隐约约,即便不是他一手策划,也必定与他脱不了关系。而那些与已故父母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无疑也在这其中贡献了力量。只有他们,才会不惜一切地为他铺路。然而,他们难道不担心自己会成为另一个“伤仲永”吗?这个念头一旦冒出,王澍便迫不及待想要回家,亲口向陈满福询问这一切的真相。

    但他也明白,事情并不是那么急迫,自己在白日里找不到陈满福的踪迹,还不如等到夜晚归家后,再与他好好地坐下来,详谈一番。在那之前,王澍只能耐心等待,心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去的回忆,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在夜色中缓缓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