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第9章 剧本创作

    在宿舍的一角,史佚生手握笔,目光如炬,凝视着那本尚未留下墨迹的笔记本。

    他的思绪飞舞,穿梭在《狮子王》的故事世界中,那些关于成长与责任的经典片段在他脑海中一一闪现。

    “这个故事的核心,正是成长与责任,”他喃喃自语,“在话剧的舞台上,它同样能够触动人心。”

    旁边,王硕轻轻地敲打着桌面,仿佛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创作寻找一个完美的节奏。

    “确实如此,”他点头赞同,“它的主题超越了文化和年龄的界限,正是成为话剧佳作的绝佳机会。”

    自从接手剧本改编的重任,两人便鲜少踏出宿舍的门槛,将所有的空闲时光都投入到了创作中。

    王澍曾几次造访,见他们如此投入,便轻轻关上门,默默离去,不愿打扰他们的灵感。

    他自己也有许多事务在身,之前说的,不完全是借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部书,他已翻阅无数遍,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已刻印在他的记忆里。

    他并未考虑过如何改编,因为在如今的他看来,本土化实在没什么必要。

    文坛当前流行的伤痕文学,已经充斥着青少年时期的苦难故事,将故事背景设在异国他乡,反而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想象与兴趣。

    所以写出来很容易,并不像他之前对史佚生他们所说的要花很多功夫,但他依然是想把改编的事情交给他们来做。

    一来他对剧本改编确实没什么兴趣,吃力不讨好,有这时间,他说不定都写好几部新作品了。

    二来嘛,也确实想锻炼锻炼他们两个人,两个人确实是有天赋,但也需要挖掘不是?

    三来嘛,也是给他们找一条稳定赚钱的途径,尤其是史佚生。前世他总共就写了那么点作品,收入少得可怜,再加上他这身体,多一条来钱的路子总不是坏事。虽然现在话剧改编的收入没那么可观,基础收入很低,主要靠场次分成,但细水长流啊。王澍又不止这一部作品,而且以后电视剧啊电影的剧本改编说不定也可以交给他们俩来做,不用经过别人的手,自己还放心不是?反正自己将来肯定不会差这点钱的。至于王朔,他或许也不缺,但给他找点事做,总比让他上蹿下跳来得强。

    这样一来,既能锻炼他们的才能,又能确保作品的质量,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自己还能有更多空闲的时间,一举四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了,自己也确实该多花点时间和本专业的同学们多相处相处,免得他们总是嘲笑自己不务正业,一天天的见不着人影,仿佛自己不是经济系的人,而是背叛师门,改投中文系了。

    而且他们讨论的内容确实很具有现实意义,比如——

    “改革中农村是否可以包产到户?”

    “私企可否雇工?”

    “雇工算不算剥削?多少人算剥削?”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大部分或许在后世看来完全是不需要讨论的事情,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一项政策,从提出想法,到最后落实,得花费多少精力。

    光有想法是不够的的,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阶段。

    正确识别和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步,如果在这个阶段选错了问题或者没有准确界定问题覆盖的范畴,那么后续的政策制定就可能走向错误的地方。

    就拿价格双轨制来说吧,提出的目标是了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所以允许市场价格和计划价格并存,给予了一部分产品和资源以市场调节的机会,同时保留了计划经济下的价格体系。

    说直白一点,就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既能让市场发挥作用,又能保持对经济的控制,所以允许一些产品按市场价格销售,而其他产品则按规定的销售。

    一开始确实没什么问题,企业能赚到更多的钱,上面也能在市场疯狂的时候有办法进行一些调控。

    但问题是,这种做法也给了一些人创造了利用价格差距过大发横财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很多贪腐行为。

    而且市场和规定的价格不一致,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也不太流畅。

    所以最终这项政策只能被视为一种过渡性措施,并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后被彻底淘汰。

    而这还只是前期讨论的第一步,提出问题了,得调查研究吧,政策制定肯定要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确保政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缺乏调查很可能导致政策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现实,这个是引起大讨论的,就不多说了。

    其次,就是队伍内部成员的素质和能力问题,有句话说的好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政策制定者的素质和能力不够,他们可能就难以制定出好的政策,就像厨师需要米来做饭一样,制定政策的人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制定有效的政策。

    找到一堆合适的人,也不够,接下来还得协调各方的利益。一项政策肯定不止影响一个人,所以得考虑和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如何处理好这一点,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接着,还得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考虑完这些,制定出政策了,也不是就此一劳永逸,形势是会变化的啊,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控制公共债务的大幅度增长、调动更多税收收入等一系列挑战都是需要面对的。

    这些全部搞定了,然后便是执行、评估阶段,同样是一大堆困难需要解决。

    首先,得保证政策的意图和细节能够被准确理解;然后,执行的时候要保证能够全面执行,不添油加醋、不缺胳膊少腿、不单纯走过场、不一刀切;接着,就得保障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其次,对基础人员个人能力的挑战;还有,程序得统一,不能反复修改……数不胜数。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也是两个老大难。

    所以,一项政策从最初成型,到最后实施,其实是花了很大功夫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好在这些具体的细节都不是王澍他们这些学生现在所需要担心的,他们更多的只是讨论,发表相关的看法,即使经常吵得面红耳赤,也是乐在其中。

    也不单单是学生,很多大人物们都会参与。

    给他们上专业课的,是陈岱孙等经济学泰斗级的人物,同学们都得尊称一声“岱老”。

    像厉以宁、萧灼基这样的,只能混个讲师的职务,遇到胆大的,直接被叫“小厉”、“小灼”是确有发生的。

    不光这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也经常来。

    所以他们的讨论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王澍就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了不少建议,当然也免不了引来一些有心人的关注。

    先不讲这些沉重的了,视线转回到史佚生他们那边。

    毕竟确实是有这方面天赋的,没费多少功夫,他们就进入了正题。

    “我们需要深入故事的灵魂。”史佚生沉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狮子王》不仅仅是成长与责任的叙事,它还描述了爱与自我发现的旅程。”

    王朔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认真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没错,我们得在剧本里传递出这些核心主题。但关键是我们得怎么做?文字可以让人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舞台上的话,我们可不能这么做,得让一切‘活’起来。”

    史佚生深吸了一口气,他的眼中闪动着灵感的火花:“我们必须依靠强劲有力的对话和深刻的情感演绎来吸引观众,并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让观众能透过角色的内心世界去体验故事。”

    他们开始激烈讨论起每个角色的性格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从辛巴的勇敢和成长,到娜娜的坚韧与爱心,再到刀疤的狡诈与野心——每个角色都需要通过具体的对话和行动来展示他们自己独特的性格。

    “我们需要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声音。”史佚生坚定地说,“这样观众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王硕补充道:“对头,我们需要考虑将文字转化为话剧中的对话和行动,比如‘王之石’这个场景,我们可以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辛巴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未来的承诺。”

    他们继续深入讨论,逐渐勾勒出剧本的大纲。

    史佚生和王硕都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他们也知道,只要他们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就能够将《狮子王》的故事成功地搬上话剧舞台。

    史佚生和王硕开始了对剧本文字的深入打磨。

    他们知道,要想让《狮子王》的故事在话剧舞台上生动呈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必须充满力量和情感。

    史佚生坐在书桌前,手中握着一支笔,眼前是一叠已经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

    他正在努力地将小说中的剧情转化为话剧中的对话和内心独白,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小说中许多细腻的情感和故事线索,只需要寥寥几笔就可以轻易带过,留给读者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在话剧中,这一切都需要准确地传达出来。

    “我需要让辛巴的内心斗争更加明显。”史佚生自言自语,“观众需要能够感受到他的痛苦和迷茫。”

    他开始尝试不同的写作技巧,试图捕捉辛巴微妙的心理变化。

    他写下了一段段独白,让辛巴在舞台上向观众倾诉他对未来的恐惧和对父亲的思念。

    他还创造了一些关键的对话场景,通过这些场景,观众可以见证辛巴如何逐渐成长为一位真正的领袖。

    与此同时,王朔也在努力工作。

    他的任务是确保剧本的情节流畅自然,每个转折点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在草稿纸上画了一张情节发展的流程图,这是王澍交给他的办法,这样可以仔细分析每一个场景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确保每个角色的动机都清晰明了。”王朔对史佚生说,“这样观众他们才能够跟着他们的情感旅程走。”

    他们一起审视剧本,删减了一些不必要的场景,加强了关键的转折点。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角色之间的情感冲突和故事的发展。

    在对话和情节的打磨过程中,史佚生和王硕始终没有忘记角色的深度,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剧本展现每个角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我们需要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史佚生说,“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真实,更加立体。”

    他们开始为每个角色创造背景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不会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但会影响角色的言行举止。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演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从而更加投入到表演当中。

    在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之后,剧本终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史佚生和王硕虽然知道他们的工作尚未结束,但他们已经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他们坚信,只要不懈努力,他们就能够创造出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话剧作品。

    随着剧本的逐渐成型,史佚生和王硕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确保对话的真实性和戏剧性。

    他们深知,话剧的对话不仅要传达情节,还要展现角色的性格和变化。

    史佚生沉浸在对角色心理的深入挖掘中,他试图站在每个角色的立场上思考,用他们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想法。

    他仔细地翻看起自己写下的关于辛巴的独白,试图捕捉这位年轻的狮子王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挣扎。

    “我们得让辛巴的独白充满力量。”史佚生再一次和王硕展开讨论,“观众得能通过他的话语感受到他的决心和勇气。”

    王硕点头同意,他补充道,“同时咱们也得照顾到其他角色。比如刀疤,他的台词需要透露出他的狡猾和野心,让观众能感受到他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