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第18章 未名湖畔

    两天后,燕京城的各大报纸、杂志等纸媒上,纷纷出现了《狮子王》公演的报道。

    在这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电视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年代,纸媒依旧是影响人民群众最大的媒介。

    媒体对《狮子王》的评价几乎是一面倒的好评如潮。

    去年小说版《狮子王》发表时引起的轰动,许多人还记忆犹新,因此在这个时候,自然没有人会跳出来挑刺。

    评论家们纷纷称赞这部话剧是近年来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难得佳作。

    《狮子王》的整体基调轻松愉快,主题乐观向上,正中人们的下怀。

    关键的是,剧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使得这部话剧成为了全家老少一起观看的最佳选择。

    在媒体的热烈推动下,《狮子王》的公演迅速进入了场场爆满的状态,短短一周内,便达到了一票难求的境地。

    与此同时,各大学校陆续开学,大学生们对于这种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热情,更是为《狮子王》的热潮添了把火。

    不少同学都找到王硕他们,希望他们能帮忙弄几张票,王澍自然也不例外,但票源实在是紧张,人艺自己的内部票都不够分,好不容易弄来几张票,也是僧多粥少,让大家徒呼奈何。

    好在大家都很明事理,没在这方面过多纠缠,再加上另外一件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王澍他们也是落得了清净。

    开学伊始,9月5日要举行全国范围的出国留学生外语选拔考试的通知便在各处张贴了出来,许多怀揣梦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报了名。

    王澍对此倒是不太感兴趣。他并不是担心考不过,而是一方面他对目前的生活已经很满足,另一方面,他对出国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再者,自己在国外并无名气,去了也只是个普通的留学生,说不定还会遭遇歧视,他觉得还不如等自己有了名气之后再考虑出国的事。

    最重要的是,他现在确实很忙。

    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稿件已经全部交付给了编辑部,手头虽然没有新的小说要写,但王硕之前给他招惹的翻译工作,他却是接了下来,而且一接就是两部经典话剧——《茶馆》和《雷雨》。

    接下这份工作,王澍也有自己的考虑。

    对于能够向外宣传中国文化的事情,他向来是乐此不疲的。

    再说,这份工作又不是无偿的,而且说不定能通过这个渠道,将自己的作品也推广到国外,何乐而不为呢?

    老实说,他一直都有盘算着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到国外,只是这个时间点,中美还没建交,8月份的时候,《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倒是在燕京签字了,正式生效也得是在10月23日。

    所以,王澍心想,慢慢来吧,不着急,反正时间有的是。

    只是他不着急,有的是人着急。

    未名湖畔,秋风轻拂,携带着丝丝凉意,轻轻地摇曳着柳丝,仿佛在低语。

    湖边的奇石,各具姿态,静默地守护着这片宁静,湖面上泛起层层细浪,如同细腻的绸缎,倒映着秋日晴空的碧蓝与洁白的云朵,构成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九月的燕京,夏日的炎热已经悄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初秋的清新与凉爽。

    此时的未名湖畔,正是赏秋的绝佳时节。

    湖畔的柳树依旧婆娑,只是叶尖已微微泛黄,仿佛轻轻换上了秋天的新装,散发着淡淡的金黄。

    那些奇石,依旧静静地躺在湖边,与湖水相映成趣,它们沉默不语,却讲述着岁月的故事,见证着四季的更迭。

    在这样的场景中,每一处细节都显得那么生动,那么有诗意,让人不禁驻足,沉醉于这份秋日的宁静与美好。

    美丽的环境,无忧的生活,所谓完美的人生,不过如此。

    王澍、王硕和史佚生三人,如往常一般,在这里悠闲地散着步。

    老是闷在屋子里,对身体和精神都不太好,偶尔出来透透气,放松放松心情,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小澍,你未来有什么打算啊?”史佚生一边被王澍推着,一边突然回头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关切。

    “未来?没什么特别的打算,就按部就班地过日子呗,写写书,好好学习……”王澍轻松地回答,仿佛未来的道路早已铺好,只待他一步步前行。

    “我说,你是真的一点上进心都没有啊?”王硕一边说着,一边随意地一脚将一块石子踢得远远的,石子在湖面上跳了几下,才沉入水中。

    “没有上进心?我今年都发了三部作品了,还都是长篇,现在手上还有两部话剧的翻译工作……”王澍白了王硕一眼,为自己辩解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我们不是说这个,而是指你的学业方面。”史佚生继续追问,他的声音温和,却透着一股不容回避的坚持。

    “你们?你们又背着我搞什么鬼?”王澍好奇地问道,眉头微微一挑。

    “没什么,没什么。”王硕的眼神开始飘忽不定,但还是接着问,“你还没回答老史刚刚的问题呢,学业方面,你有什么打算。”

    “学业方面啊,也没什么特别的打算,现在这样不挺好的吗?”王澍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

    “你……唉,老史,我看还是跟他直说吧,绕来绕去的,麻烦死了……”王硕又是一脚,将一块石子踢飞,仿佛要把心中的焦急也一并踢出去。

    史佚生顿了顿,终于将自己想问的话问了出来:“听说这次出国留学生外语选拔考试你还没报名?”

    “嗐,搞了半天,你们是为了这事啊。”王澍笑了笑,然后继续说,“是啊,我没报。”

    “你为什么不报?”王硕着急上火地问,眉头紧锁。

    “我为什么要报?”王澍略有些疑惑地看着他,仿佛在问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你不觉得这是个挺好的机会吗?”王硕继续追问,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是个挺好的机会啊,那你和老史不也没报嘛。”王澍回答道,嘴角带着一抹淡淡的笑意。

    “我和老史那是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可你和我们不一样啊,你英语那么好,连人艺都找你翻译……”王硕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

    “是啊,小澍,你为什么不报名呢?”史佚生也问道,他的声音依旧温和,但目光中透露出对王澍未来的关心。

    “你们……”王澍顿了顿,然后像是回过神来似的,继续说,“你们该不会以为我是因为你们才不报名的吧?”

    王硕像是被戳中了心思,很是懊恼地别过身去:“你说什么啊,谁这么想了?”

    “哈哈哈哈……”王澍看着王硕的反应,直接笑弯了腰,连带着推着史佚生轮椅的手都放开了。

    “喂,你这家伙,笑什么呢?”被这么一笑,王硕更恼火了。

    这时,史佚生转过轮椅,面对着王澍,很认真地问:“那小澍,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真诚,等待着王澍的回答。

    王澍的笑容慢慢淡去,他的眼神穿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投向远方那片在夕阳余晖中染成金色的树林。他的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深深眷恋。

    “其实,我一直在琢磨,”王澍的声音缓慢而深沉,带着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迷茫,“咱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有机会窥见更宽广的世界,触碰更多的可能性,可是,我也害怕,怕在这追梦的路上,把自己给弄丢了,忘了咱们是从哪儿来的。”

    史佚生静静地聆听着,眼中掠过一抹赞许的光芒。王硕则眉头紧锁,似乎在努力揣摩王澍话语中的深意。

    “我明白,出国留学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让我眼界大开,提升自我。”王澍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份坚定,“但我更想做的事,是把咱们的文化,咱们的故事,传递给世界,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咱们的过去与现在,了解咱们经历的苦难和创造的辉煌。”

    王硕似乎被王澍的话语所触动,眼中的急躁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索。

    “我想写更多的书,翻译更多的作品,我想在文学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的足迹。”王澍的声音愈发坚定,宛如磐石,“我不急于求成,我更看重的是长远的影响和价值。”

    “但是,这和出国留学的事儿,并不矛盾吧?”王硕在深思熟虑后,语气缓和了许多,“咱们国家现在也没有太多的往国外出版的渠道,你出去了,说不定能碰到更多的机会呢。”

    王澍沉默了片刻,他再次望向那金色的树林,仿佛在寻找答案。

    然后,他转回头,目光坚毅地对着王硕和史佚生说:“你们说得对,出国留学确实是个不错的机会。但我更想先在国内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了解咱们的文化,丰富我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只有根基牢固,才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史佚生微微点头,赞同地说道:“小澍这话在理,文化底蕴是创作的根基,底蕴深厚了,你的作品自然就能打动人心,有那份沉甸甸的分量。”

    王硕听了,脸上的愁云也随之散去,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行,咱们哥几个,各有各的道儿。只要你心里有数,走哪条路都能走到光明。”

    王澍也跟着笑了笑,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意味深长地说道:“而且你之前说的‘咱们国家现在也没有太多的往国外出版的渠道’这话没错,但是以后呢?时代在变,咱们也得跟着变。”

    “你什么意思?”王硕愣了愣。

    “你们知道吗?我有种预感,”王澍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世界的大门即将重新开启,咱们即将迎来一个翻天覆地的新时代,咱们国家的文化,咱们的故事,将会有更多机会走向世界的舞台。”

    王硕和史佚生都被王澍的话深深吸引,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着王澍,耳朵竖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目前,虽然咱们对外的出版渠道还不多,但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这种情况迟早会变。”王澍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咱们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随时迎接这个机会的到来。”

    “所以你在《狮子王》里用外国名字,还有《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连背景都设在国外?”王硕问道,眼中闪烁着对王澍策略的钦佩。

    “没错,看来你还真是长大了,变得聪明了,我的大酥饼儿。”王澍打趣道,眼中闪烁着调皮的光芒。

    “去你的吧!”王硕假装生气,作势要和王澍撕闹,却被史佚生轻轻拦下。

    史佚生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小澍,你的意思是,咱们不仅要在国内积累影响力,还得为将来可能的国际交流做准备?”

    “正是如此!”王澍用力地点了点头,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激情,“咱们得提前布局,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作水平,咱们的作品要能够代表中国的声音,讲述中国的故事。”

    王硕此时也显得振奋起来:“那咱们得行动起来,不能光说不练。小澍,你负责创作,我和老史就负责给你打气,咱们一起把这件事做好。”

    “光打气可不行啊!”王澍笑着说。

    “那你还想咋样?”王硕好奇地问。

    “你那故事写得怎么样了,也该拿出来给我瞧瞧了吧!”王澍说着,然后目光又转向史佚生,“还有老史,你那高考作文,重写的怎么样了,我可都发了好久了,得抓点紧啊。”

    “嘿,你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跟牲口似的,还敢催我们稿,老史,削他!”王硕假装不满地喊道。

    “好!削他!硕子,你先上!我给你加油!”史佚生也加入了打趣的行列,三人的笑声在未名湖畔回荡,他们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憧憬,如同这湖水一般,深邃而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