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第23章 谈话

    在那个周六的晨曦中,王澍静坐在宿舍的小窗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透过窗帘缝隙洒下的阳光,在他安详的面庞上绘出了一幅斑驳的光影图案。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桌面,心里默默规划着午后的时间——哪些资料是完成《雷雨》翻译不可或缺的。

    窗外,校园中的槐树在秋风的轻抚下摇曳生姿,落叶伴随着沙沙声轻轻飘落,为这宁静的早晨增添了一丝萧索的气息。

    尽管上午没有课程,王澍的心思却没有片刻的停歇。

    他计划前往图书馆,深入研究中国戏剧理论的丰富藏书,希望能够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以更深刻地理解《雷雨》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塑造。

    他穿上了一件厚实的蓝色外套,下身是一条宽松的军绿色裤子,脚踏着一双结实耐用的皮鞋,从宿舍中走出。

    校园里,一群学生围坐在操场上,他们热烈地讨论着社会的新变化,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不远处,几位老师正认真地辅导着学生,讨论着学术问题,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角落里,一些学子们默默地读书,他们的专注和勤奋,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线。

    王澍心中充满了对这样校园生活的喜爱,这里有着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朝气,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午后的阳光开始变得柔和,王澍带着借来的书籍和一些必要的翻译资料,回到了宿舍。

    他开始整理书桌,将需要的资料一一归类,准备晚上带回去。

    午休时分,宿舍的电话铃声突如其来地响起,打断了王澍的沉思。

    他接起电话,是陈满福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热情,让他晚上回大院过夜。

    王澍的心中泛起一丝惊喜,他几乎未加思索,便欣然答应了。

    夜幕缓缓降临,王澍踏入了那个熟悉的大院,却发现家中静悄悄的,没有一丝人声,一种淡淡的落寞感在他心中悄然升起。

    他随手准备了一碗简单的炸酱面,草草地解决了晚餐。

    餐后,他坐在屋内的小书桌前,轻轻地点亮了台灯,开始了他的翻译大业。

    在那温暖的灯光下,他仿佛与剧中的人物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沉浸在那个戏剧的世界里,与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渐行渐远。

    夜幕低垂,如同一块巨大的墨色绸缎,覆盖在BJ的上空。

    星辰如点点璀璨的宝石,镶嵌在这幅宏伟画卷之中。

    王澍在书桌前的身影静谧而专注,仿佛已经与外界隔绝,完全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

    宿舍中,时钟的滴答声清晰而有节奏,宛如夜的心跳,在这寂静的空间中回响。

    深夜的宁静被门外的脚步声打破,接着是钥匙插入锁孔的轻微声响。

    王澍抬起头,目光穿过昏暗的灯光,看到了陈满福那熟悉的身影,他身着笔挺的军装,尽管经历了一天的风尘仆仆,但他的背脊依旧挺拔如松。

    王澍走出房外,只见陈满福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一身笔挺的军装,尽管经过了一天的忙碌,他的背依然挺得直直的。

    “陈叔,您回来了。”王澍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欣喜,他站起身,步履轻快地迎了上去,接过陈满福手中沉甸甸的公文包。

    “嗯,小澍,还没休息呢?”陈满福的声音温和而充满力量,他的目光落在王澍屋内那凌乱的书桌上,那些散落的资料和厚重的书籍,都在默默诉说着这位年轻学子的努力和勤奋。

    王澍为陈满福倒了一杯热茶,递到他手中,关切地说:“陈叔,您先喝口茶,解解乏。”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这位军人的尊敬,以及对家人的深情关怀。

    陈满福坐在椅子上,接过热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茶香在空气中缓缓弥漫,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疲惫后的放松:“谢谢小澍,你这茶泡得不错。”

    王澍微微一笑,坐在陈满福的对面,关心地问道:“陈叔,您今天辛苦了。您特意让我今天回来,是明天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陈满福放下茶杯,目光变得坚定而深邃:“记得过年时候我带你见的那位大领导吗?他特别提到要见你。”

    王澍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兴奋:“真的吗?他怎么会突然想见我?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事情?”

    陈满福的嘴角勾起一抹鼓励的微笑,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位年轻后辈的信任:“不用紧张,我已经问过了。好像是你之前参加的全国出国留学生外语选拔考试成绩出色,他对你很感兴趣,想要亲自了解一下。”

    王澍点了点头,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明天的好奇和期待。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更是一个深入了解国家文化政策的难得机会。

    陈满福站起身,拍了拍王澍的肩膀,语气温和而坚定:“好了,小澍,时间不早了,你也早点休息,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

    王澍送陈满福到门口,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然后回到书桌前,心中的激动久久不能平息。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对于他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而他,正站在这个可能的起点上,准备迎接挑战,展现自己的价值。

    随着周末的晨光温柔地透过窗户,洒在了宽敞的办公室内,整个空间被一种温暖的氛围所包围。

    阳光在大领导的桌面上跳跃,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如同时间的见证者。

    大领导坐在他的办公桌后,手中紧握着一份文件,眼神深邃,仿佛在沉思着未来的国策。

    门轻轻地开了,王澍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的步伐虽然略显谨慎,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

    这次,陈满福并未陪同,只是将他送至此地,叮嘱了几句关切的话语后,便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王澍同学,欢迎你。”大领导的声音温和而亲切,如同春风拂过王澍的心田。

    王澍走进办公室,微微有些紧张,但他的声音坚定:“谢谢您,大领导。”

    大领导示意王澍坐下,然后直接切入主题:“我听说你在外语选拔考试中表现出色,排名第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也听说,你打算拒绝这次去国外留学的机会,这是真的吗?”

    王澍点了点头,他的声音平静但坚决:“是的,大领导。我感谢国家给我这样的机会,但我想留在国内。”

    大领导皱了皱眉头,显得有些惊讶:“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你为什么要放弃呢?”

    “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我认为我可以在国内做更多的事情。”王澍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基本上是之前和王硕史佚生他们说过的话。

    大领导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说:“你的想法很好,我很欣赏你的爱国精神。但你不觉得去国外学习,可以让你学到更多,回来后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吗?”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特有的实事求是和深谋远虑。

    王澍认真地回答:“领导,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我相信,留在国内,我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我希望能够亲身实践,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领导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这位年轻人的赞许:“你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念,很难得。好吧,我尊重你的选择。希望你能够在国内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王澍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谢谢您的理解,领导。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你的选择也许会改变我们教育的未来。”大领导从座位上站起身,缓缓走到王澍的身边,轻声说道,“王澍同学,除了工作,我还想了解一下你的个人生活,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关切。

    然而,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王澍感到有些意外,他本能地站了起来,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大领导注意到了王澍的紧张,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用那种充满力量却又温和的声音安抚道:“坐坐坐,别紧张,我只是想听听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到你的。”

    王澍感受到了大领导的真诚和关心,紧张的情绪逐渐平复。

    在大领导的鼓励和关怀下,王澍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放松。

    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直接向领导反映一些实际问题。

    他稍微坐直了一些,目光坚定,语气中带着一丝严肃和期待:“大领导,关于稿费的问题,我还是想向您反映一下。”

    大领导的眼神中流露出关注和倾听的神情,他点了点头,示意王澍继续说下去。

    “现在的稿费标准还是每千字2至7元,而且还是一次性的。”王澍开始陈述,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对于那些辛勤写作的人来说,如果作品后续没有再版,也就没有了印数稿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

    大领导认真地听着,他的眉头微微皱起,显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王澍继续说道:“倒不是嫌少,毕竟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但稿费如果能有所提高,对我们这些靠笔杆子吃饭的人来说,自然是更好的。这不仅是对个人劳动的尊重,也是对整个文化创作领域的支持。”

    大领导听后,并没有表现出不悦,反而显得很高兴,他对王澍的直言不讳表示赞赏。

    然后,他开始耐心地给王澍讲解起了原因:“你提到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关注了。目前,国内的出版市场还在逐步调整中,稿酬标准的问题也在考虑之内。等到《茶馆》的翻译稿明年在国外发行后,国内的稿酬政策肯定会有所变化,到时候你的努力会得到更好的回报。”

    听到这里,王澍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仿佛所有的等待和努力都将迎来花开的一刻。

    他接着又提出了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大领导,我还想请教一下,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现在做得如何了?”

    大领导点了点头,表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多亏了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提醒,我们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很多。比如青蒿素这样的科研成果,我们已经进行了专利注册,确保了国家和研究者的权益,避免了可能的财产损失。”

    王澍听后,感到更加开心,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这个国家正在逐步变得更加强大和完善。

    在那个温馨的午后,老人的目光温和地落在王澍身上,语气中带着关切:“王澍,除了你刚才提到的问题,还有没有其他一些的需求或者困难?不用拘谨,尽管说出来。”

    王澍沉思了一会儿,脑海中闪过许多念头,却又觉得没有什么是此刻必须提出的。

    他摇了摇头,表示暂时没有其他的需求。

    然而,就在他即将告别之际,一个念头突然跃入脑海。

    “等等,大领导,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王澍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

    老人示意他说下去,王澍便继续道:“我注意到,近年来,诗歌创作在年轻人中逐渐兴起,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充满创意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发表平台。”

    老人倾听着,眉头微微皱起,显然他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王澍见状,更加坚定地说:“我认为,这些作品是时代的声音,是青年人情感的真实写照。它们值得被更多人听见,值得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

    大领导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王澍的话。王澍没有放弃,继续劝说:“如果我们能够为这些诗歌创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间,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还能激发年轻人的创作热情,引导他们的思想走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经过短暂的沉吟,大领导终于点了点头,答应了王澍的提议,但他的表情中透露出一丝严肃:“这件事,我可以同意,但具体操作就得靠你自己了。这不仅是对你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你责任感的一次试炼。”

    王澍听后,心中既有压力也有信心,他郑重地点头应下:“我明白了,大领导,我会尽我所能去做好的。”

    这次谈话,不仅为王澍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国内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一线新的希望。

    王澍知道,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他愿意为了那些富有才华的诗人和充满活力的诗歌文化去努力,去尝试。

    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这些美好的诗歌找到一个属于它们的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