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第31章 交谊舞会

    王澍翻阅着陈建功的大作,一页页地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

    然而,正当他准备继续探索下一页的精彩时,却发现文章戛然而止,不由得带着几分疑惑望向了史佚生。

    史佚生迎上王澍的目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露出了一丝腼腆:“我还没写完呢,正打算加把劲儿,等写完了再给你看。”

    “得嘞。”王澍应了一声,心里明白,就史佚生那慢条斯理的性子,效率确实不是他的强项。

    王澍本想劝他,要不就别写了,把心思都放在他自己那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上,毕竟他对这部小说情有独钟,但念头一转,想到这本是大家一番好意,于是便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转而望向邹士方,带着几分戏谑问道:“那你呢?没给我准备点儿什么惊喜?”

    邹士方神秘一笑,眼中闪过一丝调皮:“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嘿,老邹,你到底准备了啥?快透露透露。”陈建功一边说,一边搂住了邹士方的脖子,摆出了一副准备严刑逼供的架势。

    邹士方却毫不屈服,他轻巧地躲开了陈建功的“魔爪”,笑着说:“你们别急啊,惊喜要是提前说出来,那还能叫惊喜吗?”

    “那你刚才怎么把我们给出卖了?”陈建功假装生气,手上的力道不自觉地加大了一丝。

    邹士方轻轻拨开陈建功的手,一脸无辜:“这不没办法嘛,你们稿件都搁这儿呢,王澍自己过来一翻,不就全看见了?”

    几人相视而笑,宿舍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对了。”王澍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向邹士方询问,“老邹,你们文学社那边现在怎么样了?稿件收集得如何?”

    “你这位甩手掌柜,终于想起来关心关心了?”王硕故作不满地瞟了他一眼,“那稿件啊,质量参差不齐的,咱们为了凑足数,不得已才给《死亡诗社》写了评论文章,你以为我们真想给你搞个个人特刊啊。”

    “嘿,敢情你们说给我惊喜是哄我玩儿呢,原来是拿来充数的。”王澍故作伤心,嘴角却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史佚生连忙摆手解释:“不是的,我们是真的想给你一个惊喜的。”

    王硕却不买账:“老史,你别理他,这家伙就是在那儿装模作样呢。”

    王澍挑了挑眉:“切,看破不说破,懂不懂啊?”

    “其实啊,你当初要是把《死亡诗社》放在咱们创刊号上发表多好,那肯定一炮而红。”王硕半开玩笑地说。

    “你懂个啥,这叫先期预热,懂不懂?这书先发出去,到时候咱们创刊号一发行,热度自然就上来了……”王澍得意洋洋地回应。

    “行行行,算你说得对。”王硕摆了摆手,做出一副投降的样子,随即眼珠一转,“要不,你再给我们写一部?”

    “你以为我是使唤不完的牲口啊,还写一部。”王澍翻了个白眼,“我今年都写多少了,不写了不写了,真是写不动了……”

    “王澍说得是,咱们刊物要想办得长久,也不能总指望他一个人,还是得提升整体的质量。”邹士方认真地说。

    “说得轻巧,那具体该怎么做呢?”陈建功皱着眉头问。

    “等第一期发行了再说,到时候有了名气,收稿件也会容易些。”邹士方满怀信心地说。

    “就知道画大饼……”陈建功小声嘟囔了一句,但嘴角的笑意却出卖了他的心情。

    这群年轻人,就这样在宿舍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窗外的阳光明媚,而他们的心中,也是满怀憧憬和希望。

    王澍再次发问:“现在社内大概是怎么个情况,你刚刚还没细说呢。”

    邹士方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现在咱们社分了四个大组:评论、小说散文、戏剧曲艺、诗歌。评论组又细分成两个小组,一个是电影评论组,一个是书评组。目前社员总数已经超过90人了,我主要负责电影评论组和诗歌组的工作,硕子挑起了书评组和小说散文组的大梁,老史和建功则是戏剧曲艺的负责人……”

    “行啊,大酥饼儿,能耐见长啊,看你这架势,都快跟老邹齐名了。”王澍调侃道,嘴角带着一抹玩味的笑容。

    “这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王硕接过话茬,一脸的不谦虚。

    邹士方接着说:“我在想,咱们文学社是不是能搞些活动,活跃活跃气氛……”

    “这个主意不错。”王澍点头赞同,心里想着,反正忙前忙后的也不是自己。

    “那我就打算请侯宝林和张洁来咱们学校做讲演……”

    “没问题。”

    “还想请孔捷生、王亚平、刘心武来开座谈会……”

    “都依你。”

    “然后,最好能从中国电影资料馆借些内部电影,组织社内的成员们观摩学习,也算是给社员们的一份福利。”

    “这个提议挺好的……”

    “然后,你看你是不是也该出份力啊?”邹士方渐渐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什么?”王澍警觉地挑了挑眉,“你想干嘛?”

    “也没什么,就是,你看你也这么有名气了,完全可以做个先锋,先开个座谈会嘛。有你带头,咱们以后请其他人也容易些。”邹士方搓了搓手,一脸期待地说。

    王澍本想直接拒绝,但转念一想,邹士方在办刊物这件事上确实付出了不少心血,就当是支持他的工作吧。

    于是,他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行吧。”

    “太好了,你自己答应的啊,可别反悔!”邹士方兴奋地说。

    “你先别高兴太早,今年肯定是不行了,等放完寒假回来再说。”王澍补充道。

    “行!就这么说定了!”邹士方转头对着其他人说,“你们可都听见了,替我做个见证,我可没逼他啊!”

    “放心吧,将来他要是反悔,我替你收拾他。”王硕一边说,一边露出了不怀好意的笑容。

    “去你的,我是那种人嘛,答应了就肯定不会反悔的。”王澍说着,尽管心里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对这个文学社未来的期待和对朋友们的支持。

    随着寒假的脚步越来越近,燕京的街头巷尾开始弥漫起一股浓浓的节日气氛。

    街道两旁的店铺纷纷挂起了红灯笼和彩旗,市场上的商贩们忙碌地推销着各式各样的年货,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期待。

    今年的春节,餐桌上的年夜饭远比去年要丰盛多了。

    家家的厨房里都飘出了诱人的香味,烤鸭、炖肉、清蒸鱼等传统菜肴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新兴的菜品如西式沙拉、日式寿司也悄然出现在了餐桌上,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

    在燕京,市场的时鲜也多了,特产也多了。

    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老产品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这些新老食品的交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味蕾,也见证了时代的飞速发展。

    最令孩子们高兴的大概还得是五颜六色的灯笼,以及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等。

    小巷里,孩子们手持风车,追逐打闹,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家户户都能够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王澍还是依照惯例,和陈满福一家过的。

    他们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旁,举杯祝福,共叙亲情。

    学校有很多学生没回去,很多人都凭着一股劲,想争分夺秒地把过去损失找回来,不回家是常态。

    为了犒慰这些同学,王澍他们燕京本地的学生组织了一下,给他们送去了很多吃的,所以他们过得也挺滋润。

    他们准备了饺子、年糕、水果等传统食品,还有各种零食和饮料,让留校的学生们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年三十的晚上,听他们说,他们自己也组织了活动,打算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迎新春文艺晚会》。

    是的,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中央电视台了,原本叫燕京电视台。

    《迎新春文艺晚会》算是春晚的前身,虽然规模和影响力还比不上后来的春晚,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场难得的文化盛宴。

    当时的电视机尺寸普遍都较小,而且都是黑白的,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大家的观看热情。王澍和留校的同学们挤在一间小宿舍里,围着那台小小的电视机,虽然人太多,王澍也没看清楚上了那些人,但那份集体观看节目的温馨和喜悦,却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他还记得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那激昂的旋律和充满希望的歌词,让他感受到了新年的新气象和新希望。

    那一夜,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歌唱,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那个除夕之夜,华灯初上,人民大会堂内璀璨的灯光如繁星般闪耀,洋溢着浓厚的喜悦。

    在这个家家户户团聚的夜晚,一项久违的活动——交谊舞,在这里悄然重现,宛如时光的尘埃被轻轻拂去,那些曾经优雅与风情的舞步,今夜在联欢会上再次绽放,如凤凰涅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自那一夜起,跳舞的热潮便如同春风拂面,从中南海的红墙内悄然蔓延至民间。

    这股热潮不仅仅是昙花一现,它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席卷了整个燕京。

    舞会不再是高墙深院的专利,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也举行了这样的交谊舞会,让舞步在青春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春节的余韵仍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回荡,虽然已是冬末,但寒风依旧凛冽,偶尔有雪花轻盈飘落。

    校园角落里,春节的装饰尚未完全撤去,红灯笼在寒风中摇曳,为冬日的校园添上了一抹喜庆的红。

    在这样的背景下,燕京大学的交谊舞会如期举行。

    王澍和王硕穿着厚重的冬衣,踏着尚未融化的积雪,满怀期待地来到了舞会现场,等待着这场盛会的开始。

    然而,他们的朋友史佚生,因身体的不便,原本并不打算参加。

    坐在轮椅上的他,总觉得自己与这样的活动无缘。

    但在王澍和王硕的再三邀请下,史佚生终被他们的真诚所打动,决定勇敢地走出宿舍,去参加这场冬日里的舞会。

    舞会现场,同学们的热情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而明亮。

    尽管室外是冰天雪地,但室内却是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舞池中,同学们或优雅或活泼地随着音乐起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当史佚生抵达热闹的现场,他的目光掠过周遭的欢快人群,心中不禁涌起了一丝自卑与迟疑。

    王澍察觉到了他的不安,便轻步走到他的身旁,用一种温和而鼓励的语调说道:“老史,别担心,跳舞不仅仅是脚步的移动,更是心灵的交流。坐在轮椅上,你同样能享受到跳舞的乐趣。”

    王澍开始耐心地教导史佚生如何在轮椅上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摆动身体,用手臂和上身的动作来表达舞姿。

    他鼓励道:“你看,我们可以用手拍掌,可以用上身轻轻摇摆,甚至可以让轮椅随着音乐旋转,这些都是跳舞的一部分。”

    在王澍的鼓励和指导下,史佚生开始尝试着随着音乐摆动。

    起初,他的动作显得有些生硬,但很快,他开始放松下来,轮椅在他的掌控下仿佛变成了一个旋转的舞台,他的手臂轻盈挥动,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

    周围的同学们被史佚生的舞姿所吸引,纷纷围拢过来,为他加油鼓劲。

    在那悦耳的音乐声中,史佚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不便,他完全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与朋友们共享这份难得的温暖和快乐。

    王硕也被这温馨的场景深深感动,他走到史佚生的身边,笑着说:“老史,你看,你跳得多好!今晚,你就是这舞会上最亮的星。”

    那个冬夜,史佚生不仅学会了在轮椅上跳舞,更重要的是,这场交谊舞会加深了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他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页。

    在这个春节刚过的冬日里,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温暖人心的舞蹈,成为了燕京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